APP下载

关于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机制研究

2017-08-22林慧黄涵

求知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流动儿童社会工作

林慧+黄涵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人口自由流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便是其子女(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教育问题。文章以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为例,通过对流动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探讨解决流动问题城市融入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界定

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涉及面广,成因多。通过对乔司街道发放的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9份)的结果分析,笔者做了以下总结。

(1)家中学习环境中等,户口问题成最大烦恼。

根据图1、图2数据可知,有少数流动儿童认为家中学习环境较差或很差,其他都是中等及以上水平,能够基本满足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孩子们在城市上学的烦恼很多,大部分还是觉得户口方面问题较严重,没有当地户口,就没有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机会。

(2)流动儿童最大烦恼为学习压力。从图3数据可知,孩子们的最大烦恼还是源于学习压力,另外人际关系复杂和经济压力也是一部分人烦恼的原因。而更有小候鸟式儿童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敏感。

(3)大部分流动儿童对亲子关系表示很满意和较满意(见图4)。

问及家长孩子在城市上学烦恼方面,42.7%的家长烦恼为户口影响升学;在亲子关系满意度方面,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对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态度,不满意者占20%左右。在问及家长孩子生气时采取何种措施时,50%的家长选择讲道理,采用训斥方法的占20%,10%有打孩子的行为。

2.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成因分析

(1)自身条件限制。

流动儿童家庭多数来自农村,未进城之前以务农为主,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差,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只需付出体能劳动的脏、累、差、险等类型工作。微薄的经济收入使得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敏感、缺少自我认同感等心理。

再者,流动儿童父母的高强度工作使得他们无暇关注子女,与子女沟通不足。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若是缺少父母持续的关注,很容易造成性格缺陷。

(2)政策不完善。

户籍制度是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的政策之一,这关系到他们的子女是否能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但现实是户籍制度还未完善,大部分流动儿童只能在民工学校就读。不公平的社会、教育资源使得流动儿童的成长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文化差异。

由于流动儿童的文化背景与城市不同,许多不了解的人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更甚在学校中会有城市儿童嘲笑流动儿童的现象。这种无意识的嘲笑、嘲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很容易产生阴影,导致他们出现交往障碍,对人际关系缺乏自信等。

3.社会工作介入

(1)相关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观点以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特质为概念框架,理解个人所处的环境脉络如何影响个人及其行动的场域。

该系统观点认为个人经历的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并非个人的病态和人格缺陷所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比较系统将生态学研究方法引入人的行为研究中。他提出,生态环境由四个水平的相互嵌套在一起的若干系统组成: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2)对策机制。①个案工作介入。个案工作的目标主要是消除流动儿童缺少安全感的顾虑,增进家庭内部沟通,从而使流动儿童得到足够关怀,达到情感满足目的。故要想解决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问题,个案工作的对象是整个家庭,包括每一个家庭成员。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为这类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心理与情绪上的辅导,解决家庭成员间的沟通难题。②小组工作介入。小组工作的目标主要是增强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提升交往能力,自信地参与活动。可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集中后分为多个小组,社会工作者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小组活动交流形式,开展游戏活动,改变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固有印象,提升流动儿童的交往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

(3)外层系统介入。①社区工作介入。社区工作主要目标为改善流动家庭居住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建立管理制度。流动家庭所居住的环境比不上城市居民环境,往往存在脏、乱、吵等现象。短缺的社区资源使得社区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但社区工作作为整合资源的有效方法,其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應担任咨询者、协调者与发言人的角色,与相关负责人分享工作经验,开展专门的研讨会,组织讨论改善流动家庭环境问题的对策。

②宏观系统介入。宏观系统介入的主要目标为为流动儿童争取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在该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充当政策影响者、研究者、咨询者、发言人等角色。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有利于改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流动家庭管理问题,甚至户籍制度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政府相关负责人交涉,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争取更大福利。

4.总结与分析

流动儿童的问题多样且复杂,也有许多学者从多方角度进行探究与解答。社会工作的加入将弥补其他手段的不足。整合通过社会资源,政策影响,提供流动儿童为心理辅导,流动家庭的干预,有效缓解、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流动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培养。

参考文献:

邓 丽.流动儿童城市社会适应状况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T村为例.上海:华中农业大学,2012.

朱 力.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流动儿童社会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