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的哀愁
——论《晚祷》的悲剧意蕴

2017-08-22吴彦杰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南宁530299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原罪悲剧诗意

⊙吴彦杰[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南宁 530299]

美丽的哀愁

——论《晚祷》的悲剧意蕴

⊙吴彦杰[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南宁 530299]

蒋韵的《晚祷》如它的书名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蒋韵用细腻的文字,诗意地书写了背负着原罪名义的女主人公袁有桃体验着亲情、爱情的悲剧,以及以向死之心寻求救赎,最后在晚祷中解放了自己的悲情故事。袁有桃悲剧的人生里充满了审美意蕴,崇高化的人格,圣徒般的向善之心给予现代人以灵魂的净化。

亲情 爱情 死亡 悲剧美

蒋韵的写作别具风味,诗意的笔下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若用建筑风格来与其创作作比的话,那是烟雨蒙蒙中的古老民居。蒋韵的写作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没有什么可以给她命名,甚至她愿意成为“局外人”。如果用乐器作比,她就是一支拥有遥远年代绝响的黄平洞箫。她以诗意做生命的底色把灵魂渲染。《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年11期刊发的《晚祷》是蒋韵的新近力作,它充满了圣徒般的诗意美和悲情美。悲剧在美学范畴中是一种审美品格,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沉郁、激慨、悲怆的气氛和情调。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悲剧的美在于它毁灭的美。

一、亲情的悲哀:母爱的缺失

母亲形象在传统社会里是温柔高尚无私的,但是在蒋韵的笔下,母亲形象充满了幻灭感。母亲与女儿之间是共生又是分离,母女间的关系微妙得不可捉摸。不论是《隐秘盛开》中的潘红霞与母亲的隔膜,还是《晚祷》中有桃与母亲关系的疏离,女儿在母亲身上找不到归属感。这样的母女关系是一种痛感的悲剧,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创伤。《晚祷》中的女主人公有桃是孤独的,从小缺少母爱,一出生就被送往乡下的姥姥家,有桃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冷漠。母亲卡住有桃脖子的时候与《行走的年代》里陈香想扼杀儿子小船的场景非常相像。母亲的残忍暴力完全粉碎了母爱的伟大。从始至终除了姥姥姥爷之外就没有亲人给过有桃真正的爱的温暖,所以有桃的心里有一种悲哀的情结。缺爱的经历、童年的遗弃使有桃形成了孤独敏感的性情。崇高的母爱被解构,亲情的悲剧使有桃对家的愿望破灭。有桃在自己家里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寄居篱下的生活,因而过早识破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悲凉,正如文中所表达:“袁有桃,你不要自爱自怜,你不比别人更倒霉,你只是比别人早一点看到了结局……”

在《晚祷》中,蒋韵塑造了一个在生活中没有归属感、孤独敏感而执拗的女性形象袁有桃。这种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充满了宿命感。她的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国风·魏风·园有桃》。以桃园起兴,然后转入主题,诉说自己的忧愁,慷慨悲凉,深沉而又痛切。一种原罪般的忧伤,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从她的名字里流露出来。这样一个名字背负了永恒的孤独和忧伤,这或许是一种宿命。在亲情里有桃是孤独的无助的,在人群中有桃是游离无根的,是“生活在别处的人”。

二、爱情的忧伤:在幸福的边缘逃离

蒋韵笔下的爱情书写有着青春绝恋般的凄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在《隐秘盛开》里爱情是潘红霞一个人的精神绝恋,为之生,为之死。在《晚祷》中有桃也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苏慈航。两个孤独的灵魂在青春年少时相知相恋,二人有了写信之约,但是有桃放弃了这份纯真烂漫的感情。她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情,她牺牲幸福来惩罚自己。因为她目睹了秦安康落入湖中而她没有呼喊其他人,这种罪恶感跟随了她一生,她忏悔自责无法言说的痛楚让她与幸福失之交臂。当她遇见郑千帆时,本来是可以走向婚姻的殿堂,但是有桃逃走了。因为“无论怎么躲避,这冰封雪盖的湖洼,这海子,其实,就一直住在她的灵魂里,从来没有离开她一天”,罪恶感是她的绝症,无法治愈。“假如,一个作恶的人仅仅用忏悔就能拯救自己,就能解脱,那我宁愿选择沉默——请你尊重我的沉默。”袁有桃从幸福的边缘逃离,逃离了爱情,逃离了这个城市。情感在爱之激情和死亡边缘中挣扎,生命在原罪深渊和救赎希望中冲撞。

三、生命的悲怆:向死而生

死亡书写在蒋韵的小说中成了一种母题。这种创作风格主要来自于作家的童年经历。正如在采访中她自己所说的,生活的周围不乏彻底的、决绝的女性。不论是邻居阿姨的自杀,还是好朋友在自己怀里离世,童年时期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她之后的创作。“一个作家独特的童年经验郁结于心,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对其后来独特的直觉方式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儿童早年的境遇,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都作为一种沉淀物累积在心中,成为一种定势。”蒋韵童年时期见识了太多的死亡,所以对于死亡她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有桃是通过死亡来寻求救赎的,面对死亡内心冷静以及最后得知自己得了膀胱癌的不惧,有桃以向死的人生态度,对死亡无所畏惧。死亡对于作者是一种庞大、复杂、高贵的存在。作者把这种高贵赋予有桃身上,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寄托。“原罪是人类的一种集体罪性,越是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越容易在承担人类集体罪性的行为中成为人类赎罪的牺牲。”有的人从犯下过错的那刻起,良心每时每刻都在自责,并在努力寻找赎罪的方法,但有时找不到可行的方式,又受着灵魂的拷问,只好选择死亡,于是自杀也成了一种最惨烈的自我救赎方式。有桃通过断绝爱欲寻求救赎,通过身体的不适来折磨自己,甚至是以死来救赎自己。在这种惨烈的方式中有桃并没有得到救赎。在耶稣面前真诚的忏悔时,灵魂才得以洗涤和净化,这是救赎的最高境界。叔本华把悲剧一直推到“原罪”。人类应当以冷峻的神情对待不幸。“不幸”是神圣的自然之灵所赐予的,正是不幸,才衬托出人类的崇高、伟大、坚韧与顽强。

蒋韵以《晚祷》命名,在文本中,我们知道《晚祷》是一幅画。“画面上,是满天的晚霞和正在等待收获的大地,一对男女,一对劳动者,低着头,虔诚的祈祷”,表达人们追求道德,向善之心。《晚祷》这幅画在文本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苏慈航给有桃看的,有桃看后非常震惊,她想做画里面的小圣徒。第二次见这幅画是有桃即将离开人世时,她在上帝面前说出了隐藏多年的恶念,当时她见到秦安康掉进湖里的时候,听到了心中恶魔般的声音,“活该,去死吧。”就是这几分钟或者几秒钟的恶念让她背负了一生,忏悔了一生,在耶稣面前她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罪恶,寻求救赎。“人有原罪,同时人也有一种盼望,但人对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于是只有归依神——人类的救主。”有桃一生都在背负着原罪前行,因为这个罪过,有桃尿床多年无法治愈。有桃把幸福拒之门外,逃避爱情,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来忏悔自己的罪过,她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爱情。她内心的苦楚不曾向谁诉说,只有在神灵面前她才敞开心扉,为自己打开心结。《晚祷》对于有桃来说是神圣的,是可以自我救赎的。有桃的罪恶是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得到救赎的,这是一种悲哀的宿命。

四、《晚祷》的悲剧美

“审悲的含义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说,审悲是悲剧的观照;就广义说,审悲是指人生的各种各样的苦难的描写和评判。”审悲又是审美的一种。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晚祷》中的有桃具有林黛玉的气质,敏感善良多思,散发出一种忧伤的古典美,可是却背上了原罪的负担,一生无法摆脱。这么娇美敏感的女子一生遭受厄运,不禁令人叹息,怜悯,甚至恐惧人生。但是在恐惧中我们为有桃的坚强、勇敢和赤子之心赞叹。“一种悲的感受与生活能不能进入作品,成为作家审悲和描写的对象,要看这种感受和生活是否有价值。”无疑,有桃是有审美价值的,不论是有桃本身性格里蕴含的悲剧,还是有桃的人格魅力都使我们在悲剧的叙述中体验到崇高的美学享受,使自我的精神得以净化。有桃的爱情充满了悲剧的美感。不论是有桃与苏慈航的青春之恋,还是有桃与郑千帆的跨国之恋,都是超越世俗的爱恋。这种有价值的爱情的毁灭增加了爱情的价值。时间和空间距离上的美感使读者体味到爱情的失去并非只有痛苦而且还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文学创作为了达到化悲为美,形式美的‘过滤’作用至为重要。”蒋韵的文字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她用诗意的文字来叙述,以女性敏感的心体贴世间万物。在蒋韵的笔下女子是美好的,对爱情和人生都有着自己的执着。优美伤感的文字化尽人生的沧桑和荒凉。蒋韵曾说过,她的小说不仅是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意象,还有诗意的灵魂。蒋韵文字中的这些诗意性的特征使文字化悲为美,美丽地书写了哀愁。

①②③⑦蒋韵:《晚祷》,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第204页,第206页,第181页。

⑥⑧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79页,第96页。

④⑤⑨⑩⑪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第197页,第226页,第235页,第239页。

[1]李斯拖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 者:吴彦杰,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原罪悲剧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冬日浪漫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华为在美国人眼里大概有“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