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脱”嗅《〈红楼梦〉评论》中的“佛味”

2017-08-22韩玲玲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叔本华王国维意志

⊙韩玲玲[西北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27]

从“解脱”嗅《〈红楼梦〉评论》中的“佛味”

⊙韩玲玲[西北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27]

万余字的《〈红楼梦〉评论》浸透了王国维的佛教情结与他的悲剧性格。《〈红楼梦〉评论》不仅立足于叔本华意志论的人生哲学,也是王国维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集中体现,他的悲观性格使得佛教沁其心脾、入其肺腑,而叔本华悲观厌世,受东方佛教哲学影响,也推崇佛教的“涅槃”,并宣扬“意志寂灭”,他的悲剧人生哲学观深深地影响着王国维,所以说《〈红楼梦〉评论》、叔本华、佛教思想、王国维这四者之间牵扯着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而这网的“结点”恰在一“解脱”上:王国维深受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叔本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终极追求旨在解脱,而难以实现解脱却是王国维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评论》“佛味”“解脱”

一、王国维的佛教情结

王国维并没有专门研究佛教的论著,其佛教观念散见于他的论述中,比如《〈红楼梦〉评论》中人生苦痛与解脱的核心观念就主要来源于佛教,再比如1905年发表的《论近年之学术界》中云:“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同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出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短短数语就指出了佛教在我国的引入与传播,还将西洋思想比喻为第二佛教。

曾不止一人瞥见乃至注视过《〈红楼梦〉评论》中的佛教影子。20世纪60年代,佛雏在《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再批判》中指出,王国维“是以宗教的尺度来读《红楼梦》的”,“叔本华代替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评论不过是对叔氏披着袈裟的哲学与美学的图解而已”,这里“袈裟”的出现颇有意味,它暗示着东方佛教的潜在影响和隐性浮现。再如早期大居士王恩洋在1939年的专论《王国维先生之思想》中感叹王氏离佛教解脱咫尺之遥,可惜“彷徨于宗教哲学之歧途,寄情于文艺考古之事业,以消磨其岁月与天才,心志未获安定,故终乃出于自杀。是诚天才者之不幸,亦尽人世之不幸也”。又如乐黛云将“何时始终,何处来去”看作是《〈红楼梦〉评论》思考的核心问题,“《红楼梦》一开始,就提出了‘欲’的问题……欲望之不得满足就是佛教总结的人生八苦中的‘求不得苦’”。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王国维“谈佛”既明显又隐晦,显在用语,晦在佛理,《〈红楼梦〉评论》全篇的佛教专用语随处可见,既有佛教人物,如释迦、法秀、世尊;也有佛经的化用,如“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若不尽度众生,我誓不成佛”;佛教术语亦比比皆是,如“罪过”“忏悔”“解脱”“挂碍”“绮语”“天眼”“恶魔”等。

二、《〈红楼梦〉评论》中的“佛语”

仔细去看,《〈红楼梦〉评论》中共出现过如下十余处“佛语”,下面列举其中一二。

2“.虽则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而拔舌地狱专为斯人设者矣。”这句是出自《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其中“梦幻泡影露电”,是称“六如”,谓人生无常、世事虚幻、不可捉摸;而“拔舌地狱”是谓人生前毁谤佛法,死后将进入受拔舌刑罚的地狱,语出自《大正藏》“今身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杂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犁耕地狱”。

3“.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息肩之所。彼全变其气质而超出乎苦乐之外,举昔之所执著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这句的含义近似于佛教中所说的“苦修“”苦行“”修行”,其中“舍“”执著”都是佛家语。佛教分大乘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脱;小乘以“成果”为目的,故曰执著,又作“执着”,佛教语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诸外道见是断见是常事已,便生执着,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后用以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诸如以上例证不胜枚举,这足以体现出佛教对王国维影响至深,而更能让我们从中嗅到“佛味”的也就是“解脱”一词在《〈红楼梦〉评论》中频繁出现,据笔者统计,其在文中共出现过五十六次。“解脱”亦称“度脱”“脱”等,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和生死流转的苦痛而得自由自在,是佛家的终极之追求。王国维虽对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顶礼膜拜,但对其“人类解脱说”却持质疑的态度,他认为叔本华“人类解脱说”与“意志同一说”从逻辑推理上来看就存在着矛盾:既然世界意志是“同一的”,那么每一个个体均有相同的生存意志,而作为个体的“我”的意志只是世界意志的极小部分,我们无法保证作为个体的“我”拒绝意志之后其他个体也会拒绝,因而人类的“解脱”就无从谈起;此外,王国维还认为“解脱”不仅在逻辑上存在着矛盾,在实践上也是失败的,他以释迦牟尼和耶稣的“无生主义”为例,指出他们为拯救人类罪恶而圆寂、而尸十字架,尽管奉献了一切,但后人的生存欲求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愁劳苦却一如从前,不仅如此,就连释迦牟尼和耶稣本人是否真正得到解脱也是一件悬案,是无人能够证明的。所以,王国维觉得“《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又说“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这两句论述与佛家常言“六根清净”“清心寡欲”“看破红尘”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王国维视“解脱”为最高理想,但他的这种解脱是以“绝欲”来实现的,他认为艺术让人忘却痛苦、忘掉欲望,人只有在断绝一切生活之欲的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解脱,这种伦理价值观其实深含着王国维离世无欲的致命的悲剧性格。

①唐仲容主编:《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九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3页。

②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之〈王国维:独上高楼〉》,潘知常:《王国维:独上高楼》,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④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页,第75页。

[1]谭松林.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J].湘潭大学学报.1985(3).

[2]赵庆麟.王国维悲剧性格的文化渊源 [J].学林出版社,1990(1).

[3]张健.痛苦的游戏与虚幻的解脱:王国维喜剧美学思想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1992(3).

[4]钟明奇.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 者:韩玲玲,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叔本华王国维意志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毒舌男”叔本华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
王国维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