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个性化教育

2017-08-18袁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袁宇

【摘 要】语文教学中,常会听到部分教师感叹学生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也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很单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审美个性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5-01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思考方式都发生着急剧变化,甚至产生了审丑心理。在现实中有的时候有的人更享受污言秽语,特别表现在各种网络段子和不文明用语的流行上,有人似乎觉得这才是人生的激情之所在。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学校也无法成为净土,经常听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从高中生的嘴里脱口而出。所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自觉抵制那些不文明的风气。

一、什么是審美教育

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个性化教育

(一)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提高学生对语言魅力的感悟

学习优秀文章的用词和语言,并且能对其品味和欣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者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语言就十分清新脱俗,带有一种少女般的秀丽,而且文章整体的语句节奏轻柔且委婉,宛如一首动人悦耳的歌谣,又如一支优雅的钢琴曲。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比如对林黛玉的描写:“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让学生体味语句的优美,尽情想象少女之美,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的原因之一。有人曾这样评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也有人评价说,就把曹雪芹的诗歌从《红楼梦》中拿出来,在清朝的诗坛里,也几乎可以和纳兰容若比肩。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老师要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体味文章词句的优美和韵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在反复对优美的文字咀嚼和欣赏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魅力的感悟。

(二)诵读与赏析,让学生领悟文章奇妙的意境

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龄偏小、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关于诵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诵读的过程便是理解和欣赏的过程,只有将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现和心灵的沟通,才能领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处。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对如何将静止的书面语言变为多姿多彩的有声语言产生直观的认识。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对词中的重音、语调、节奏等的处理,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词作中时而奋发昂扬、时而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边引导他们思考“急雨”和“私语”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并启发他们回忆听过的琵琶演奏,从而使学生在美读过程中进入一种声色俱佳的境界,进而领悟诗中奇妙的意境。

(三)想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比如高一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人选择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也有的选择用画画的方式,用长长的雨巷中,一个撑着油纸伞,穿着素色旗袍或民国时期学生裙的背影来表现。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类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语文教学应该有审美教育的实施,这和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缺乏了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文意,会更容易些,学生也觉得会更有趣,同样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老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来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慢慢体味到文章的优美和情怀。不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了审美的能力,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是培养了学生创作美的能力,让其拥有了一双妙笔生花的手。

参考文献:

[1]陈秋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

[2]贾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3.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育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