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2017-08-18刘祥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刘祥芳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教人做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这门课程思想品德理论教育偏多,加上不被列入测试科目,使教师和学生重视不够,而且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怎样进行好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0-0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好的教学方法将为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教的是思想简单的孩子,要让他们明白其深刻的道理,这还需要教者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学习氛围不紧张,让孩子感到愉快,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根据教材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没压力、高兴、公平、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不想学习转为非常想学习。例如,我上《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这样引入:我们每天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方面需要哪些生活用品呢?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人人都参与进来。接着就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吃穿用哪里来)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无疑给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二、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要求 。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熟悉并钻研教材设计孩子们熟悉的例子和情景,这样才能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得到孩子们的认同。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源于对教师渊博学识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初中政治课教材从上世纪的《法律常识》、《社会发展简史》到《思想政治》,再到现在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从单一一步步走向综合,无不彰显时代特色。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面对着一群生长在温室里的学生,手捧着《新课程标准》,思索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参加新教材培训,校本研修还要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教学“法律重要性“时,列举教学定理、公式等加深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理解,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学习“中华民族精神”时,引用《白杨礼赞》、《岳阳楼记》、《陋室铭》等课文中的名句、格言;了解“民族文化”时,介绍名人秩事、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表达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阶级,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使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有趣味。慢慢地老师便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四、课后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巩固目标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而是经过长期教育,反复训练而成的。而學生受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生受的教育更丰富、更实际、更深刻。因此,课后教师要观察、了解、评估学生,为他们的德育实践创造种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关心别人、孝敬父母等道德准则运用在实际行动中,以理导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巩固学生道德认识,使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指导学生实践。如一位教师教学《孝敬父母》一课后,她要求学生人人做一些令父母满意的事。随后,有的学生父母生病,他就向父母问寒问暖,陪父母前往求医问药,照料父母;有的学生母亲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饭、拖地,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锻炼自己,又温暖着父母心,让父母十分满意。课后的训练,养成了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

总之,在有关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说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乐事。接着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开放,让学生到社会中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宇:《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刘志强:《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策略》2011.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