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浪屿的过去和未来

2017-08-18Lingxing

焦点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钢琴鼓浪屿博物馆

Lingxing

时光是一颗巨大的牛轧糖”这句标语被印在鼓浪屿红砖色的围墙上。是因为需要咀嚼吗?还是说,足够甜蜜?当我试图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发现其实是对面糖果店的广告。

不远处,旅行、写书、逃离都市的Air夫妇所开的 “花时间”咖啡馆,门口的招牌是那句流传很广的Air名言:“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

鼓浪屿“贩卖生活方式”的店铺不在少数,不过经历了租金的暴涨,最早开始把福建特产做成有设计感手信的 Babycafe在2011年关店了,但张三疯的奶茶铺、赵小姐的英式红茶书馆等还是顺利地运营着,小资、文艺成为近十年这座岛屿最为外人所熟知的标签。

在目前的轻盈样貌背后,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明代就已得名的“鼓浪屿”曾真实地上演过波谲云诡的历史,东西方文化交锋,不同的人相遇,而留下了诸多痕迹。

童年的记忆

摄影策展人曾璜说家族和鼓浪屿最早的渊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外婆和母亲来到岛上躲避战乱。

“当时她们就住在鼓浪屿的四落大厝,后来我还看到了母亲住的房子。”

曾璜说的后来是在1967年,因为文革的缘故,他和姐姐被父母送到了在鼓浪屿的大学同学家,现在回想起来是一个颇为惬意的夏天。

每天的作息和潮水的变化有关,涨潮时就去海里游泳,出发前要先在古井里打好水,放到太阳底下晾晒,回来的时候水温刚好可以冲凉。剩下的半天他跟着姐姐去私塾,晚上很多孩子一起拉小提琴、弹吉他、唱外国民歌,十点后听着海浪声入睡。

虽然孩子很多挤在一块,食物也只够吃饱,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音乐的传统

曾璜的童年记忆和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有关。“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以此地命名的歌曲广为流传,目前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钢琴博物馆。

钢琴博物馆就在菽庄花园里,这座建于1913年秋天的林园在布局和设计上刻意模仿《红楼梦》中的怡红院,藏海补山,集山光海景于一园。

博物馆里有70多架古钢琴和百盏古钢琴灯台,全部来自澳洲华人胡友义。母亲从台湾陪嫁而来的一台“雅马哈”风琴,祖父对古钢琴的收藏,让胡友义从小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留学布鲁塞尔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音乐学院毕业后,胡友义在欧洲各国游学、执教多年,后落户墨尔本。动用祖产,在墨尔本建造了一座占地80亩的胡氏山庄只为收藏他世界各地找到的古钢琴。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古老的手摇钢琴、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等,它们历经数百年风雨和两次世界大战能够幸存,1999年又从澳洲运往鼓浪屿,实为奇迹。

建筑的痕迹

除了音乐,建筑是鼓浪嶼更显著的符号。始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在设计上借鉴了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和中国古典建筑的多种元素,圆顶直接摹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四周的82根大圆柱参照了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设计。

由于建筑规模过于宏大,八卦楼的建设经费对富可敌国的台湾商人林鹤寿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他曾专程到台湾变卖土地家产,继续应付八卦楼的建筑经费。苦撑到1920年,由于工程资金超支,林家资产被大楼拖垮,远走海外,把还未完工的八卦楼留给了日资银行,林鹤寿终生未回鼓浪屿,而八卦楼金色的圆顶至今还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历史的痕迹,多半藏在这些缄默不言的建筑里,老房子见证着一段段曲折悠长的悲欢离合。

除了中西方元素的私宅,鼓浪屿还有4座教堂和多国领事管的旧址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得到许多特权,从此,开始进入鼓浪屿。除了英、美、法、德、日、西班牙等,荷兰、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的商人也都蜂拥到鼓浪屿,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在这个小岛上,设有领事馆的国家从原来的3个增至12个。他们一上岛便建造楼房、别墅、教堂、学校,希望久居。

在20世纪初,鼓浪屿建立了驻岛各国侨民与中国人代表共同参与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制,许多南洋华侨回乡创业,短短15年内就建造了1000多幢住宅。

鼓浪屿的老房子因此有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语言,古希腊三大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哥特式尖顶和门窗、巴洛克装饰风,还有罗马教堂的十字廊、英式落地门窗、西班牙尖叶窗、北欧的壁炉、南欧的屋顶等等,甚至南洋建筑和闽南传统建筑的一些语汇也会出现,最终促成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不可复制的完整面貌。

摄影,鼓浪屿的第三张名片

曾璜在摄影领域工作多年,成为很具影响力的策展人,他希望摄影能成为鼓浪屿的第三张名片。鼓浪屿日光岩顶摩岩石刻“鹭江第一”的作者林缄,不经意地在《西海纪游草》中留下了 1849 年将西方的摄影术带回中国的轶事,让鼓浪屿成为了摄影术在中国最早的登陆地之一。

他介绍道,圣朱利安·休·爱德华兹是早期拍摄中国的著名摄影家, 1861 年来到厦门,从厦门启程前往台湾,成为史上第一位拍摄中国台湾的摄影家;而德国人伊斯特·奧尔末是最早拍摄圆明园遗址照片的摄影家,从厦门开启其职业摄影生涯;世界摄影史上具有“摄影界的马可波罗”之称的约翰·汤姆逊于1873 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的画册》(John Thomson,TheIllustrantion of China and His People )中,包括有不少1870 前后年拍摄于厦门的照片,该书为汤姆逊赢得了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位纪实摄影家”的称号。此外,厦门感光厂成为中国本土最早的摄影器材制造商之一;1980 年代,感光材料的巨头柯达公司也在厦门建起了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基地。加之厦门当地活跃的当代影像艺术创作活动,曾璜十几年前就希望能在鼓浪屿建立摄影博物馆。

“摄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鼓浪屿办摄影博物馆有历史也有未来。”

他2008年起,在鼓浪屿的音乐厅展墙上创建了摄影画廊,每3个月做一个展览,所以称为“四季展”。他说,鼓浪屿音乐厅是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免费音乐会,每年一千万的游客中有1%的人会游览音乐厅,每个展览的观众可达数万人,构成了“鼓浪屿摄影画廊”的基本观众群。

在过去的几年里,“鼓浪屿摄影画廊四季展”通过《鼓浪屿之波》、《摄影改变社会》、《戏曲人生》、《体育之美》等展览,为摄影名家乔·麦克拉里(Joe McNally)、大卫·伯奈特(David Bennett)、钟永和、解海龙、奚志农、崔健楠等举办个展。还做了《彼岸:海那边》台湾专题展,在他看来,海就是最好的联系。

此外,鼓浪屿通过“60 年纪实摄影精品收藏展”,收藏了60 位当代摄影名家的作品,初步建立起鼓浪屿摄影美术馆的馆藏特色。这些展览和收藏不仅提高了鼓浪屿摄影画廊的知名度,聚集人气,也建立起鼓浪屿地方文化对摄影艺术文化的认同。

相应地,影像艺术品也可以衍生不少商业模式,作為对出资方的回报,参加展览的每位艺术家都在鼓浪屿摄影博物馆留下一两张原作,供永久收藏和展示。这些年来,鼓浪屿已经留下近百件影像艺术品,其中包括数位离世的老艺术家,如徐肖冰、张祖道、孟昭瑞、赵铁林等。这些藏品,在过去的几年都有所增值,也确保地方财政投入摄影博物馆运营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他说,目前鼓浪屿摄影博物馆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建设,筹建鼓浪屿摄影美术馆。在岛上主要的旅游线上,整修一栋西洋风格的古建筑作为摄影美术馆的固定展场,继续“鼓浪屿摄影四季展”,并收藏和展示如“鼓浪屿旧影”、“摄影艺术中的鼓浪屿”、“音乐之影”、“大海之声”等具有地缘文化的摄影作品,以及在摄影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上进行规模性的收藏,较快地积攒博物馆资源。同时可以举办摄影沙龙、摄影交流、摄影教育等活动,增加书店、衍生品商店、咖啡馆等来支撑摄影美术馆的原作。

他还设想第三阶段是在鼓浪屿摄影美术馆展览和收藏的基础上,争取支持,逐渐将馆藏和展览拓展到老照片、影像文物、摄影器材,摄影书籍及摄影衍生品,建立展品种类更为完善的博物馆。

曾璜说,这是他对童年那个夏天的回报。

猜你喜欢

古钢琴鼓浪屿博物馆
鼓浪屿
博物馆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VINTAGE乐器声音的魅力
——以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古钢琴为例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露天博物馆
古钢琴与巴洛克音乐的融合及发展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 之三)古钢琴之
——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四)古钢琴之
——拨弦古钢琴(也称羽管键琴Harpsich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