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语

2017-08-16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3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规划

王 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亚洲开发银行-同济大学城市知识中心 执行副主任

卷首语

王 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亚洲开发银行-同济大学城市知识中心 执行副主任

本期特邀组稿人:王 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工业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规划及其标准,通过控制和引导物质空间开发,保障公共卫生的基本空间需求,例如日照、通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卫生问题一度不再是城市规划关注的重点。进入1980年代,欧美城市居民的慢性病受到关注,如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而建成环境的优化可能促进体能锻炼,推动了城市规划从新视角和高要求,开始重新关注公共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1984年召开的“2000年健康多伦多”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具体定义于1994年提出,即“一个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应该能不断地改善环境、扩大社区资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发挥最大的潜能”。

1990年代,北京、上海和苏州成为第一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随后长春、成都和攀枝花等城市相继加入。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7月全国爱卫办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康中国的建设要从健康城市、健康村镇两个层次入手;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同年11月,全球100多个城市的市长达成《健康城市上海共识》,明确为健康福祉努力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本刊主题论文关注健康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涵盖不同类型的城市(寒地城市、山地城市)、不同人群(老年人、儿童)和不同城市空间层次(综合医院、社区),并提供了健康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特定技术和理论框架。冷红等针对寒地城市,分析提出涵盖身心健康的规划策略;徐苗等结合重庆步道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山地城市阶梯步道的适老性设计要素及其设计原则;冯建喜等基于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了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不同体力活动的影响。任泳东等分析提出了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策略;何玲玲等通过上海小学调研,分析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步行上学的影响。龙灏等分析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建设现状,并对这一重要的公共服务建筑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孙文尧等结合健康社区的理念,提出了健康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并应用到规划实践;刘博等分析了郊区社区健康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提出优化建议;张昊等提出了规划空间技术在健康城市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姜斌辨析提出了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其影响大众健康的关键空间要素,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城乡规划学科一直致力于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在当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建设健康城市成为迫切需求。人对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是健康和自然,是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健康城市的理论和方法应成为城市规划的正式内核之一,回归日常生活,以人体为本,尊重生命。健康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内容,健康导向将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新方向。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规划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