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对比视角下的日语「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句型辨析
——以古汉语“使动用法”“体动用法”为理论框架

2017-08-16孙泽方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动用英语老师

孙泽方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语言对比视角下的日语「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句型辨析
——以古汉语“使动用法”“体动用法”为理论框架

孙泽方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运用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与“体动用法”理论,对日语中的形似义近句型「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加强学习者对这两个句型的掌握,进而对日语语法教学及汉日语言对比做出贡献。

语言对比;日语;古汉语;使动用法;体动用法

日语中,有些句型形式上非常相近(如甲句仅仅是在乙句的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了一个假名),但意义上却有微妙甚至很大的差别。「AをBにする」(以下简称“「に」句”)和「AをBとする」(以下简称“「と」句”)就是这样的两个句型。这两个句型使用频率很高,但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都非常接近,常见的资料上对其区别的讲解又比较笼统,实用性不高,因此许多日语学习者难以正确地理解、辨析与使用它们。我们创造性地从古汉语“使动用法”与“体动用法”的全新视角,对这两个相近句型进行深入分析,以求突破这个日语学习难点。

一 常见的辨析方式与其缺陷

这两个句型中的A和B都是名词。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常见辨析方式如下:

①「AをBにする」表示把A变B,表示永久的、本质的变化。②「AをBとする」表示将本来不是B的A,一时作为B来用,表示暂时的、表面的变化。

但是这种解释存在很大的冗余性与模糊性。

1.冗余性。如解释①中的“把A变成B”意义不大,因为「と」句中的过程也是“把A变成B”,起不到区分的作用。解释②中,“本来不是B的A”起不到将其与「に」句相区别的作用,因为「と」句中的A,本来也不是B。

2.模糊性。解释①中“永久的变化”,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又有哪种变化是“永久”的?即使改作“长久”,超过多长时间才可以称得上长久呢?解释②中“暂时的变化”,“暂时”作何解释?不超过多长时间才可称为“暂时”?对于解释②中的“表面的(变化)”与解释①中的“本质的(变化)”,同样难以明确其界线。水变成水蒸气算不算是本质变化?从物理学来看,由液态突变成了固态,算本质变化;而从化学角度来看,水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是表面变化。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呢?从化学角度看,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应该是本质变化;而从核物理学角度看,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仍是表面变化。

常见的解释存在如此大的冗余性与模糊性,造成学习者对其的区别仍然较为茫然。

二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与“体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常见的古汉语词类活用方式,它是在动宾结构中,动词与宾语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其本质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兼语结构的内容。如“惊天地,泣鬼神”就是“使天地惊,使鬼神泣”。

“体动用法”是笔者在《试论古汉语中的“体动用法”与“言动用法”——两种尚未被专名化的词类活用方式》(即将发表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提出的,表示把宾语当做什么来对待。如“鱼肉百姓”,就是体动用法,表示用对待鱼肉的典型方式(吃)来对待百姓。“体动”与“使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使役”的涵义;“体动”与“意动”的区别在于,后者仅仅止于心理活动,是一种观念的变化,而前者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行为。

三 新视角下的「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句型辨析

我们打通不同语言之间的界线,从“使动用法”和“体动用法”的全新理论视角观照这两个句型,而得出了比较清晰圆满的解释。我们认为,「に」句本质上是名词B的“(有标记)使动用法”(「にする」是其使动标记),「と」句本质上是名词B的“(有标记)体动用法”(「とする」是其体动标记)。下面通过一组例句的分析具体阐明:

(1)a.書斎を物置にする。

b.書斎を物置とする。

a句表示把「書斎」(书房)改造成「物置」(仓库),必然包括对书房的一些改造装潢活动,如改造房间结构、门窗等。也就是说,句义是“使「書斎」变成「物置」”,其中「物置にする」可看做名词「物置」使动化的结果,「書斎」是其使动宾语,所以可用古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解释。

b句表示把「書斎」(书房)当做「物置」(仓库)来对待,也就是不对房间本身做任何改造,仅仅是对「書斎」做出针对「物置」的典型动作——堆放物品而已。其中其中「物置とする」可看做名词「物置」体动化的结果,「書斎」是其体动宾语,所以可用古汉语中名词的“体动用法”解释。

总之,「AをBにする」实际上是日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义是“使A变成B”,也就是“将A改造成B”;「AをBとする」实际上是日语中名词的“体动用法”,意思是“把A作为B对待”,也就是“用对待B的典型方式来对待A。”

这样看来,两个句型的意义区分是很明显的:「に」句的“改造”意义,「と」句中并不存在。如a句表示不对书房做任何改造,仅仅按照对待仓库的方式——堆放物品——来对待它即可。而「と」句“对待”的意义,在「に」句中也不是必需的。如a句仅仅表示物理上将房间改造成了仓库,至于是否将它当仓库对待——即堆放物品——则是不得而知的。可能还没堆放物品,过了不久后悔了,又将其改造回了书房。这又显示出通常解释的“永久”“暂时”的区别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对房间的改造是可逆的,而不是永久的。而把书房当仓库对待——即堆放物品,也不一定是暂时的,甚至可能这样做达数十年之久。「に」句中,被改造的是A,「と」句中改变的是主语自己的行为方式。

下面看一个填空题:

(2)南京豆をおかず して酒を饮んだ。

划线处应当填「に」还是「と」呢?实际上,两者都可以填,只是句义不同。假如填「に」,句义就是“把花生做成了菜(如老醋花生),喝了酒。”而假如填「と」,句义就是“用对待菜的典型方式来对待花生(也就是吃),喝了酒。”意译作“吃了花生,喝了酒。”这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花生不毫不加工,直接拿来就吃了,这当然算不上是菜。另一种可能是,对花生进行了非常粗糙的加工,如用清水煮熟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算不上一道菜。即使是第二种可能,也没有满足“将A改造成B”的条件,即并没有将花生改造成菜。虽然花生算不上菜,但还是按照对待菜的方式对待它了——吃了它。

再看下面的例句:

(3)a.息子を英語の先生にした。(把儿子改造[培养]成英语老师)

b.息子を英語の先生とした。(把儿子当作英语老师来对待[向他学习英语])。

a句是「に」句,核心意思是“对A的改造”,所以这里对“儿子”的改造是必须的,改造既可以是物理上的改造,也可以是心理上、身份上的改造,a句的改造正是后者,所以应翻译为“培养成”。将其培养成英语老师不一定意味着自己要用对待英语老师的典型方式对待他——也就是向他学英语。对一个事物的改造,通常是为了使其具备某种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是想自己使用的,也可能是想让别人使用的,当是后者的时候,就没有“当作B对待”的意思。如a句将儿子改造成具有“教英语”这一功能后,并不是自己“使用”,而是要让其他英语学习者“使用”。

b句是「と」句,其核心意思是“用对待B的典型行为来对待A”,对待“英语老师”的典型行为是“向他学英语”,所以b句的意思就是“向儿子学英语”。这句话不包含任何对“儿子”进行改造的意味,即全盘接受儿子的英语知识水平现状,直接向他学习。

四 结论

本文从全新的跨语言视角辨析了日语中「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这两个形似义近句型,认为前者可以用古汉语的(有标记)“使动用法”加以解释,核心意思是“将A改造成B”,可用古汉语概括为“化而不因”(改变而不因袭);后者可以用古汉语的(有标记)“体动用法”解释,核心意思是“用对待B的典型方式对待A”,会涉及到自己做法的改变,用古汉语概括为“因而不化”。两个句型的区别可用表格清晰表示如下:

表1 「AをBにする」和「AをBとする」句型的区别

如下例句读者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自行分析:

4.水を蒸気にする。(把水变成水蒸气)

5.私を実の兄としてください。(请把我当成亲哥哥吧)

[1]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高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金田一京助,等.新明解日汉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朱万清.新日本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管锡华.浅谈古汉语名词的使成用法和使动用法[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6]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张永杰]

Discrimination between Japanese Sentence Patterns「AをBにする」and「AをBとする」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mparison——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hidong usage" and "Tidong usage" in ancient Chinese

SUN Ze-f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mparison, using the ancient Chinese "Shidong usage" and "Tidong usage" theory,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imilar Japanese sentence patterns「AをBにする」and「AをBとする」 , hoping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of the two sentence patterns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Japanese grammar teaching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language comparision; Japanese; ancient Chinese; Shidong usage; Tidong usage

H36

A

:1008-9128(2017)04-0061-02

10.13963/j.cnki.hhuxb.2017.04.017

2017-04-19

孙泽方(1987-),男,山东邹城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对比、语言教学、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古汉语动用英语老师
英语老师必须跨越的一座大山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没意思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第一次见英语老师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