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照相馆80岁了:从前慢,现在也慢

2017-08-15张文政

东西南北 2017年14期
关键词:照相馆明星

张文政

慢,是中国照相馆和时代相处的方式,也是它的生存姿态。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王府井步行街擅长以快取胜:钱和商品的流通很快,消费和审美潮流的迭代很快。

如果说时代是一条河,那它流经的王府井大街,无疑是段急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快”统治了这里的一切。

总部位于王府井大街180号的中国照相馆像是急流里的一块石头,被冲刷了80年,却没移动多远。它镶嵌在室外的横竖3块招牌已严重褪色,18年来未曾翻新过;橱窗里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3幅28寸金框着色标准像,在大部分90后还没出生时就摆放在那里了。

时光在走近它时,仿佛突然慢了下来。隔着喧嚣、繁华的大街,中国照相馆成了一个分界线:外面是快的,里面是慢的;外面是大时代,里面是小時代。

这家80年前由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创建于上海、因拍摄电影明星和国家领导人而知名的照相馆,以自己的节奏,和王府井大街以及时代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时差。那些挂在墙上的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传统的摄影技巧和修片方式,乃至新老摄影师之间秉承数十年的师徒制,在构成它旧的一面的同时,也彰显着它的淡定和不慌不忙。

当手机取代照相机、人人都是摄影师时,传统照相馆要么因生存困难而关闭,要么靠拍证件照勉力维生。中国照相馆是一个例外。它2001年才从国营转成股份制企业,并无生计之忧,员工待遇优渥,离职率极低。

在这里拍一张证件照或合影的价格堪称昂贵,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却不妨碍前来照相的人排起长队。有人甚至把在这里拍夫妻合影和全家福当成一项长期而固定的生活仪式。

慢,是中国照相馆和时代相处的方式,也是它的生存姿态。

为“中国”拍照

4月29日,明星云集的央视当红节目《朗读者》里出现了一对素人夫妇——93岁的王起洪和88岁的吴文霞。

当期节目主题词是“那一天”,其中一个单元为中国照相馆而设。中国照相馆摄影师姚建中在镜头前回忆了父亲姚经才为周恩来拍照的那一天后,话题转到了王起洪和吴文霞伉俪的那一天——1947年10月12日。

那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也是他们拍完订婚照后又一次走进中国照相馆拍下结婚照的日子。之后,夫妇二人制订了一个5年计划——每5年到中国照相馆拍一张照片。除了夫妻合影,他们还经常召集全家人去拍全家福。

几十年过去,他们的照片占据了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店3楼的一面橱窗。两人从黑发拍到白发,从二人世界拍到儿孙绕膝。他们不断变化的发型、服饰、表情里,装着一个中国。

2017年是他们结婚70周年。节目里,夫妻两人一起朗诵了木心的诗《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对于这对夫妻,中国照相馆前工会主席高里奇印象深刻。“两人原来都是上海《大公报》报社的,女的是高级编辑,男的是制版的高级技师。”1949年后,上海《大公报》撤销,夫妻二人被调到北京工作,不久中国照相馆为支援北京建设,也迁到北京,“就又见面儿了”。

中国照相馆的不少客户是回头客,王起洪和吴文霞夫妇尤为典型。

对很多老北京人来说,中国照相馆跟四联美发一样,曾是他们往日生活的一部分。生日、结婚、重大节日……为了留存人生中一些重要时刻,他们一次又一次走了进去。

和当下的“慢”不同,几十年,中国照相馆一度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流行时尚风向标。

1937年,中国照相馆在上海静安寺路88号开业,取名“中国”,源自创始人吴建屏在特殊时期对国家工商业振兴的寄望。当时上海文艺事业繁荣,借助为陈云裳、梅熹等当红明星和社会名流拍照,中国照相馆快速成名。

1956年,为支援北京服务业发展,这个海派味十足的照相馆搬到北京,变集体所有,并在周恩来的授意下,选址王府井。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照相馆在拍摄、冲版、修底工艺等方面,都是其他各家照相馆模仿的对象。刚迁北京时,因为能拍摄洋气的婚纱照,被很多年轻人追捧,有人甚至彻夜排队。橱窗宣传照上模特的发型和服饰,更是引领一时潮流。

甚至连总理周恩来也曾出现在排队拍照的队伍之列。那是1956年12月的一天,中南海照相科科长侯波、卫队长成元功陪同周恩来到王府井照相,最终选定的标准照被用于外交出访,后来还被当做遗像。之后,越来越注重个人形象的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也相继走进中国照相馆。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契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3幅领导人照片被摆放了出来。“摆完以后,他们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象征,一直到今天都没撤下来。”62岁的摄影师于方敏说。

与民族情绪沾边,又得到国家高层政治背书,中国照相馆的未来一度光明一片。在于方敏眼里,“它的政治意义完全大于它的技术意义。人家对你这样一个单位特别相信,为什么?因为这3个光环在这儿罩着呢”。

受政治惠泽,中国照相馆还拍摄过22个“新中国人民演员”。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电影院里,普遍都挂着古尔琴科等苏联22个明星。中苏交恶的背景下,1961年初,周恩来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说:“我们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片呢?”

据馆史记载,在周恩来指导下,选拔出赵丹、上官云珠、陈强、孙道临、王晓棠等22个“新中国人民演员”统一到中国照相馆拍照,全部以“标准照”的样式冲洗放大,时称“22大明星”,以取代苏联演员。从1963年9月到1964年4月半年时间,仅北京市美术公司一家就印制了7万多张“22大明星”照,销往全国。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老艺人和政治人物前来拍照。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林毅夫的秘书曾找到中国照相馆总经理助理许建波,转达了想让他帮林毅夫拍照的意愿。许建波说,林毅夫之前看到了橱窗里他两年前拍的老演员于洋的照片,“特喜欢”,于是就联系上了他。

猜你喜欢

照相馆明星
一片幽情冷处浓
明星猝死背后
肖像的仪式感 中国新老照相馆的现状
A LONG LENS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谁是大明星
照相
明星搞怪sho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