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20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及其社会推动力

2017-08-15文余柳君赵定东

杭州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市民志愿

文余柳君 赵定东

G20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及其社会推动力

文余柳君 赵定东

G20峰会于2016年9月在杭州成功召开,会议确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时G20志愿服务的精彩呈现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G20志愿服务何以取得如此成绩?其对志愿者和市民素质提升程度如何?其内在推动力何在?如何挖掘其价值并将其推广于后G20时代的志愿服务建设中?本文聚焦于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

G20志愿服务的精神价值

志愿者层面:自我实现价值感的获得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化。服务于G20峰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公众的认可和外界的一致好评,大大提升了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同时,以G20志愿服务为载体,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实践,表现为服务过程中不计个人得失、感受到志愿服务团队强大的凝聚力、砥砺了自身品格等。

市民层面:促进市民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集体性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志愿者为榜样,将使其更加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同时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了更深了解,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此外,G20志愿服务大大提升了杭州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性观念,使其以更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城市层面:增强城市社会动员能力,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志愿者视野下G20志愿服务中,家庭志愿者形式的志愿服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志愿服务中,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同时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而市民所关注的是以G20志愿服务为平台开展城市文明宣传与教育,增进市民对传统文化、志愿文化和礼仪文明的认同与学习,进而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G20志愿服务精神价值形成条件

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助推了志愿者精神价值的提升。G20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自我实现价值感的获得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志愿服务助人自助的理念。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即我们所说的“自豪感”,来源于G20志愿者的“国际性”标签和志愿服务强大的社会效力。同时,志愿服务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志愿者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精神追求、道德升华和全面发展,以促进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家庭志愿者带动了市民整体志愿精神提升。志愿服务虽在中国有较长的实践经验,但始终存在发展缓慢、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究其根本,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家本位”思想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模式下,社会成员将价值取向和利益范围缩小在由核心成员构成的“小家庭”中,对社会“大家庭”的公共事务认识程度和参与意愿不高。G20志愿服务巧妙地将这一弊端转化为吸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优势,最显著的是家庭志愿者形式的参与。以家庭为单位的志愿者组织模式将“小家”中的联系纽带扩大发展到社会层面,通过家庭成员的带动促进更多社会成员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把社会公共事务视为“家事”,调动市民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进而促进公共精神的培育。在此基础上增强社会志愿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向心力,并将志愿精神推向常态化,即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复制于日常生活中,将助人助己内化于行。

城市文化软实力催生了城市精神价值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文化表现在文明、形象、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影响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生产力。反映到G20志愿服务中,表现为:其一,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服务的开展促进了志愿者与市民精神文明的提升,合力推动改观了城市精神面貌,同时城市文明风貌增强了杭州市民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进而调动了市民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其二是促进城市文化的创新力。杭州市G20特色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为城市的精神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使城市文化内涵得以丰富,最终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三,市民观念的凝聚推动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与文化生产力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G20志愿服务中精神价值的社会推动力

有助于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志愿精神的价值指导要求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强调奉献意识,关注与他人的互助关系,通过助人自助获得进步的提升。实现志愿精神的价值指导,应当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教是指将志愿精神操作化为志愿者实践过程中的条例作为工作准则,从外到内规范志愿者行为并通过实践的开展将其同化于个体和社会价值观。学是志愿者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开展活动时主动学习志愿精神,辅之以不断的实践,促进志愿精神的内化。

G20志愿服务中,以生机活力的“小青荷”称号代替传统的“志愿者”,极大增强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使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新兴的活力与价值观,为志愿者更好的服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志愿服务后期志愿者奖项的设立和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和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志愿服务相契合的地方,也有背离之处,结合时代精神展开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与志愿文化宣传与实践,有助于巩固与弘扬该两类文化共同的精神价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时代精神开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能够吸引市民能动地参与其中,在该过程中增进志愿者市民对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促进志愿者、市民和城市在精神层面的全面充实。

有助于带动全体市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G20志愿服务是最具广泛性的市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代表性实践,其发展契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了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志愿服务风尚,强化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弘扬,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定东系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市民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意义”的问题所在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