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观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7-08-14徐娜蒋辛

消费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观校园文化高校

徐娜+蒋辛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指导,做到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实践精神,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实践观视域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深层次揭示了实践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实践观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它随一所大学的历史一同发展。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独特人格魅力和高尚道德追求的任务。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些思考。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学校类别繁多,可分为综合、理工、政法、师范、医科、民族等;校园文化即高校内部本身所固有的文化,是关于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校园为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文体等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的文化研究者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界定。在我国古籍中,《说苑指武》中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提出的“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总称。其中,“文治”指借助“礼乐制度”所进行的社会治理;“教化”指引导人、培养人、教育人。在西方,“文化”从拉丁文Cullure演化而来,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含义。康德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黑格尔认为“文化是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并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文化和理论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生之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文化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文化的主体、文化的创造手段、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结合我国当代教育的显著特色,校园文化的主体为广大师生员工,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校园,而广大师生员工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过程即文化的创造手段,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物和氛围、规章制度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网络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各学者对其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承性、创新性、兼融性、独特性和高品位性等。”有的学者则提出“校園文化只是放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除了具有多元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特征外,还形成了学术性、科学性、民主性三个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一是校园精神文化趋向多元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开启全新视角、呈现多元价值、追求创新意识;二是校园环境文化趋向和谐和人本,校园环境文化追求和谐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特色彰显;三是校园制度文化趋向个性和尊重,校园制度设计理念体现差异和个性、校园制度实施过程体现公平和尊重、校园师生关系重新构建体现平等和开放;校园行为文化趋向非理性和无权威,后现代主义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青年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助长了青年大学生的叛逆意识。

二、实践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实践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广大师生群体将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要把实践观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注重思想观念的引领,注重行为规范的约束,注重日常生活的养成,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

(一)实践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

要明确树立大学生是高校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历史的参与者,并将决定校园文化未来的导向。大学在举办各种校园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口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以亲身实践来响应学校的号召,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必须以实践观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要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实施者。单个学生的能力有所欠缺,当学生组成团体后便会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不仅能成为老师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还是校园各类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开辟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先锋队,他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引导者。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树立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形成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二)实践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并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最终目标,为培养人才而服务。在实践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把爱国主义同当前国情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国情,认清国际形势,帮助大学生理性对待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引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相应的贡献。

(三)实践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用实践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要求各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同课堂教学摆在同平行线上,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理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到国家层面的高度来认识,为祖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在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同时,还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发展需要的现实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要注重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实到实践上。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课程之余参加勤工助学等活动,将对学生的对方为培养落实到底。要抓住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日和寒暑假时期等契机,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打造培养新一代实践型大学生的育人平台,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覆盖到整个校园,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起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

三、实践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之所以是科学的实践观,是因为它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主张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把握人的本质,使主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体现在育人方面,其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服务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践行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设,亦或实践观同校园文化的结合都离不开现实而存在的人。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道:“育人的过程中仅有专业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明辨力。”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校校园文化上的践行。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其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个人素养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求真务实是一名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因此,高校在加强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和践行,一定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着重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实践性、创造性、丰富性等特点。

校园文化开展和践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如学生社团、运动会、文化节、大型晚会等,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个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约束。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实践过程就是种主动选择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校园这个客体及其周围的文化氛围对个人的认知、认可和尊重。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毫无顾忌的展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就校园文化本身而言,它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环境。如果说教育的任务是为了激发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并使之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校园文化则是检验这个成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另一方面,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实践观所形成的实践精神,大大的激励了学生群体的实践能动性,并形成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的根本动力,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乃是不断升华自我并使自我的人格魅力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借用科学的实践观,校园文化才能实现从精神效应到物质效应的飞跃。最后,在实践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为学生群体铺平通往社会的道路,只有在精神上武装自我,并在实践中加以施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丰富课余生活。校园文化的这种实践性将大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提升到符合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最佳精神状态,这是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走过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实践观校园文化高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