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的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设置

2017-08-14叶敏张希君季国民

消费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跨学科

叶敏+张希君+季国民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独立学院经管类2010-2014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分析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对比目前课题教学能力培养,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题教学。

关键词:职业能力 跨学科 综合实训 设置

一、引言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特殊产物,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介于高职高专和母体院校之间,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独立学院要求学生具备定的理论知识;较母校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相比更加学生强调应用技能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跟随目标进行调整。

二、独立学院课程设置研究概况

关于独立学院的课题体系设置的研究,近几年不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参考。独立学院的课题体系设置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实验实训的作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高校传统其人才培养摸式的创新点。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及实际情况,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承母体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加以创新,并根据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别具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突出实验实训的特点。(1)实践性。在课程内容上,选择企业实际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在实际情景中解决问题,获得毕业后独当一面的实践能力。教学场地上,利用现代化实验室,模拟真实企业场景,让学生可以真实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校企结合板块,以企业推动实践教育。

(2)体系性。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协调好与理论教学课程系统的关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实践教学的子系统。只有将实践性贯穿在实践枚学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各环节中,才能最终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3.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梳理。现阶段独立学院基本确定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仍存在有些专业课程多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或者理论的演示和验证,缺乏实践的教学活动。独立学院应该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利用企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高学习积极性。

4.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独立学院依据其培养目标,确定学生的能力基本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得活动相联系在起的,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和锤炼,才能将所学知识自如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获得最终的岗位群胜任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开发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5.模拟现实工作岗位情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除要具备岗位的工作技能外,其坚韧的意志、完整的人格,积极上进的工作心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独立学院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就应该将培养这些良好心态的塑造工作融合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学生正确的工作态度。

上述关于独立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的阶段性成果上看,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上看,与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课程设置定位不清。从前期的调研和实践走访过程中发现,我省的独立学院几乎都有开设实验实训课程。但是很多院校仅是为了开设实验课而开课,或者只是简单的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未能将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匹配,使得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实训课程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相互脱节,造成学校资源浪费和企业用人难的双重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院校在开始实验实训课程时定位不清晰,未能以企業的职业能力为需求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实验实训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

2.以单项实训课程为主,综合实训课程较少。目前在个别课程上虽有一些实训课程,如会计学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基本只针对单一课程,集中对学生单项知识的考核。但是学生大四学完所有课程时,并没有相应的实训课程设置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能力的考察,这样造成学生四年所学知识都是零散的,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尽管毕业实习可以解决上述部分问题,很多实习单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对一些部门关键岗位上的知识更是接触不到,无法完成由校园到企业的过渡。

3.实训教学环节质量不高。尽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一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现有的许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只是要求学生应付性的提交一份实践报告,学生未能从实践中学到真知,或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4.课程设置与母体院校相关专业同质化。独立学院很多专业在实训课程设置上定位不清,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或者在母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上略加调整,未能将独立学院的特色和其自身定位结合到一起。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能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急需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来弥补以上不足。

三、职业能力调查及评估

为了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需要构建一套由职业能力为需求导向的综合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各个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推导出学生需要何种职业技能,进而回顾目前校内课程设计的不足及改进方向。这样能够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能力,满足企业需求,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1.毕业生就业方向调查统计分析。福建省独立学院经管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我们通过对福建省独立学院经管专业2010至2014年5年间的毕业情况和就业单位性质进行了上述统计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看,主要分布在金融企业、流动企业、服务企业、制造业,只有行政事业和外贸企业就业比例相对偏低。分析原因主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统一考试,竞争激烈,因此就业人数偏少。而其他企业由于招聘相对比较自主化,加上几年金融企业发展比较迅猛,对岗位需求量比较大,流动企业、制造业主要是进入门槛比较低,比价符合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需求。

2.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了调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具体能力需求,笔者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和企业重点调查、实地走访相结合方法,详细分析岗位特性和职业能力需求的问题,进而明确在现有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为后面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现实依据。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结构,笔者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能力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实际岗位中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大致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自我认知能力。

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对相应工作岗位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某学生就职于出纳岗,该岗位的基础知识就是知道或了解,出纳岗位工作流程,银行与现金管理相关规定等。专业操作技能主要是指为了能够胜任该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操作能力。如对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而言,财务人员必须熟悉电脑及相应财务软件的操作。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如何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际业务当中加以应用。因为业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加以应对需要业务能力给予支持。职业素养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当毕业生工作几年后,进入职业发展更高层面时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体现的是管理能力和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

四、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1.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实地走访,对我省独立学院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想如下:

在上述阶段性课程设置后,在大四将设置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整体构想如下图:

2.实训课程体系的教学方式。在上述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基础上,为保證教学质量,课程构想采用专业实验、案例分析和大型综合沙盘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通过真实案例,筹办公司,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教学一应用的效果。

五、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保障机制

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院校多方位、各层级的保障机制。不仅要求院校各级领导的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支撑。软件方面需要购买一些模拟实训操作软件,财务方面的如ERP财务K3、用友、创业之星、理财之道等,经济方面如模拟银行沙盘、模拟股票操作系统等;硬件方面则需要有相应的实训教室。

同时,该课程对任课教师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就目前我省实际情况看,有多年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多,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在教师中也有一定影响,如何对任课教师的培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制约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CDIO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高职《室内设计CAD》课程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基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信息安全综合实训教学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