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画面素材缺失的弥补途径

2017-08-14王欢妮余源

消费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王欢妮+余源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逐步从纸质媒体走向了电视荧屏。这种有声的、可视化的内容传播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更有助于还原新闻的真实性。面对已成趋势的视频新闻,各大新闻院校纷纷建立起电视新闻制作课程及学生实践平台。然而,学生在电视新闻制作实践中,逐渐暴露出电视画面缺失的问题。对此,本文欲从该问题出发,以西南科技大学龙新通讯社学生实践平台为例,结合该校《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改革的成果,探析学生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画面资源缺失的原因及弥补途径。

关键词:电视画面 素材短缺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 课程改革

一、电视画面概念界定

(一)电视画面的含义

探析电视新闻画面资源缺失的原因和弥补途径,还需先明确电视画面的概念。实际上,学界至今对电视画面的界定仍存在相当程度的争议。有看法认为:“电视画面就是电视图像。”这更多是从技术层面来诠释,但互联网时代的电视画面不仅仅存在于电视中;也有看法认为:“是指两个编辑点(出点和入点)之间的一段片段。该释义偏向从编辑学角度讲述;还有一种宏观角度描述的定义:“在显示器屏幕上准确还原视频信号所形成的光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图像,它包括活动画面、特技画面、图画照片等静止画面,以及符号(其中也包括屏幕文字语言)、图表等切诉诸视知觉的图像。”张国珍,梁江。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

可见,在学生制作电视新闻时,其画面的组成部分应包括“还原新闻现场的真实报道、用以说明解释时加入的特效场景、补充现场资料的图片和文字语言”。因此,这里提到的电视新闻画面,不仅仅是指动态的影像,而是指构成电视新闻的一切元素。

不难看出,一则简单的电视新闻中往往包含大量信息,而构成新闻的画面资源却只有两种——通过摄像机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因此,巨大的信息和画面供求差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电视画面资源不足的现实。需要表达的信息数量充足,但是画面不能够多到足够支撑所有信息的情况,我们就称之为电视画面资源短缺。

二、电视画面资源短缺原因探析

诚如第一章所言,每则电视新闻都涵盖着大量信息,而每种信息都依靠种类繁多的视频元素来传递。由于新闻内容的不同,构成信息的视频元素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视频新闻类型,产生画面资源短缺的原因也就不同。对此,本章在视频新闻电视画面资源缺失的原因分析方面,将重心放在了受众常见的传媒类新闻和科普类新闻上,并以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专业旗下龙新电视台的运营为例,从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传媒新闻节目画面资源短缺产生的因素

传媒新闻节目是指,以传媒行业内新闻素材资源为根基,加工制作而成的电视节目,节目包含预先录制或现场录制的新闻采访、民调结果、专家分析等,偶尔也会包含社论内容。此类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其信息量大,同时兼具普遍性、时效性、指向性等特质。如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龙新电视台以央视《新闻30分》为蓝本创办的《龙新播报》,和仿照《鲁豫有约》创办的《龙新圆桌》,就属于这一类的节目。

1.画面资源短缺的地理因素

以龙新电视台旗下栏目《龙新播报》为例,《龙新播报》是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在2010年组建龙新电视台之初的第一档新闻节目。其定位在于了解传媒行业内部动态,传媒行业之间以及国际传媒行业的大事件。但由于西南科大地处西南,做传媒新闻具有诸多的不利条件,画面缺乏到了尖锐的程度。

面对地理环境的现实问题,学生制作传媒新闻的时候就必将舍去一些东西,如第一手资料。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互联网,收集别人已经做出来的现成新闻,转载利用别人的静态图片或者电视画面,再加入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论,重组构思。这样一来整个新闻的独创性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提升新闻质量,龙新电视台又重新开辟了新的栏目——《龙新圆桌》。这是档谈话类的访谈节目,内容主要关注到传媒行业内部和国际国内的大新闻,探究这些事件对于我们普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支撑该类谈话节目的是在演播厅内交流活动的主持人和嘉宾,只要人在演播厅内,那么画面就不会缺乏。唯一需要利用网络的地方,也只是在介绍新闻源和连线采访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新闻的质量。

2.画面资源短缺的技术因素

较高层次的新闻往往难以通过单一的拍摄得画面来表达,还需加入更直观的表格或者示意图,或者通过电脑来制作一个当时的场景。如果技术上的支持不到位,就会出现画面的短缺。

以龙新电视台的《龙新播报》为例,在报道2011年全年全球各大报纸总发行量的新闻的时候,需要一个折线统计图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单一一家报纸的全年每月报纸发行量变化情况,同时也需要以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展示前十强报纸的市场份额,以及前几家报纸的收益情况条形统计图。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发现手中的非编软件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最终这条新闻只有以文字滚动的方式来填补空白的画面,这次由于技术因素的画面短缺很严重的影响了新闻内容的表达效果。

3.画面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传媒新闻中是一个比较常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直播的节目中,人为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如多机位的配合不到位,导播的切换无法完成,嘉宾说到的事物编辑不能及时找到相应的配图,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严重的人为因素画面短缺。

由于《龙新圆桌》属于访谈类节目,在一次录制中,三台摄像机分别对准的是主持人,二号嘉宾,三人的全景。一号嘉宾开始说话的时候,却没来得及准时将镜头调整到这位嘉宾上来,三机位作为全景机位违反操作规程,迅速拉近到一号嘉宾身上,但是一次拉近过度,以致画面不可用,待三机位调整到位之后,一号嘉宾已经发言完毕,而二机位刚好也切到一号嘉宾身上。这就是一次典型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画面短缺,但是因為是录播,所以还有纠正挽回的余地

(二)科普新闻节目画面资源短缺产生的因素

科普新闻也是常规新闻节目的一种,但它又不满足于常规的新闻节目的内容,而是更多的去关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目的在于把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告知于广大受众,达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

龙新电视台要求学生制作科普新闻,这对当时整个编辑部的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好的报道思路可以渐进的发现和铺设,而最让学生担心的还是画面如何获取、到哪里获取、怎样获取的问题。

1.画面资源短缺的地理因素

对于科普新闻来说,地理因素影响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媒体所在的地方是否能通过各种渠道,知悉到这个科学现象,或者媒体能否获取到这个现象即将发生的消息。第二是媒体所在的地方,能否有条件观察或者实践到这个科学现象,并用摄像机拍下来形成画面。

这里仍以龙新电视台为例,2011年下半年,学生获悉在北半球有大面积月全食现象。大家一方面在准备夜拍所需要的设备,另一方面要确定月全食在本地发生的起止时间,同时也要留意月全食当天的天气情况。

月全食当天,月圆的时候夜空晴朗,月亮从东面天空缓缓升起,三个组都拍到了高质量完整的月亮。但是当月亮刚初亏的时候,天气情况急转直下,云层彻底把月亮遮住,拍摄不得已中止,并于23点停止拍摄。

因此,整个月全食过程中的全食、红月亮、环食都没有能够记录下来,在不可抗的地理气候因素上,学生的一手拍摄资料空缺,只能引用网络图片和画面等二手资料来弥补。可见,地理因素对科普新闻的影响,发生在意料中但又出现在不经意间,往往让人无从应对,画面短缺在所难免。

2.画面资源短缺的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在科普新闻中的地位无需赘言,没有技术的为支撑,科普类新闻的画面基本无法实现。如讲述天体物理的新闻,学生往往需要用电脑制作一个星系的三维动画图,借此表达星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样一个复杂的建模过程必须借助3DMAX或玛雅一类的动画制作软件来实现,而其工作量已接近于制作一部小型三维动画片。

以龙新电视台对月全食的专题报道为例,为弥补一手资料的空缺,编辑提议运用3Dmax做三维天体运行图,直观的展示地球、月球、太阳三者在初亏、全食等阶段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当时整个编辑部没有人能够完成三维动画的制作,这是一种人才的缺乏,实质上更是一种技术因素的画面短缺。

3.画面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

科普新闻中强调对科学事实本身的揭示,如果记者在采访提问汇中处理不得当,最终便会影响新闻的播出质量。如记者先入为主的想法,封闭式的提问,或多或少会干扰被访者的看法,使得那些一知半解的被访者陷入记者的提问怪圈中,自始至终表达的不是自己希望表达的意思,既然意思都不对,哪里去找画面?

以龙新电视台2012年上半年红心鸭蛋揭秘的节目为例,学生记者在采访红心鸭蛋的时候,直观地认定所有红心鸭蛋就是由于添加了有毒有害的“苏丹红四号”造成的。直到最后采访到了养殖业相关的专业人士,方才得知,红心鸭蛋自古就有。这下问题严重了,整个就是在做红心鸭蛋一边倒的负面报道,怎样添加,怎样有害,哪里还有介绍红心鸭蛋自然形成的画面,只因为记者自己缺乏对这方知识的了解而又不加调查主观臆断,整条新闻就此失去价值。

三、实施课程改革,规避电视回面短缺

为应对学生在龙新电视台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知识疏漏,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媒体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具体操作中,同时将反馈的问题作用于教学,让课堂内容更具实践性。

(一)推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为了解决第二章中所提到的,由于学生记者专业知识水平有限,致使新闻客观性丧失,电视画面难以形成等类似的问题,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于2012年下半学期开始推行课改,以配合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专业课改之一的大三必修课《广播电视文稿写作》,推翻了过去“照本宣科”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提前搜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难点,由老师进行归类,并针对难点问题进行教学,真正意义上将理论作用于实践。

如上文提及学生由于缺乏采访的专业素养,带有偏向性地进行封闭式提问,《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对此专门增强学生的采访提问训练,引入陈述性引题、直接性提问、提问中的追问、开放性提问、半封闭半开放性提问等知识点,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此外,课程还纳入关于“新闻民调、专家采访、自主分析”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举反三,避免再次出现因新闻客观性丧失而导致的画面缺失的问题。

(二)施行学科联合,增强专业互动性

解决画面缺失的一大要点在于学生技术能力的突破。对此,《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教学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拔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采访能力,同时还增加了对新闻制作技术方面的要求,而这一点要求广播电视的专业的老师奉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吸引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负责技术讲学,而本专业的老师则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写作课程。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共计48个学时,专业将后半段的24个学时交由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讲授,内容覆盖edius、ps、3dmax等后期工具的使用。虽然课时有限,教学只能限制在入门级,但学生在了解了大致使用方法后,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学习此类工具的深入运用。

自课程改革以后,龙新电视台的后期制作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如2015年上传在优酷上的电视台招新广告,已实现学生完全自主创作,运用动画等特效制作出有价值的招新宣传视频。而在新闻制作中,也弥补了过去电视画面不足的问题,类似的图表新闻学生已完全可以独立制作。

(三)依靠网络平台,构建专业数据库

《广播电视文稿写作》的课程改革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发展到了线下的网络品台。早在2007年,西南科大广播电视专业就依靠网络平台自主建立了专业网站——龙新网,用以为学生提供写作、讲学等内容。《广播电视文稿写作》课程依托这一平台优势,建立起针对龙新电视台节目制作使用的“素材中心”,即要求每一届学生将制作新闻时留下的特效画面保存起来,并收录各个专业行业领域的相关素材,如天文素材库中的天体的画面、运行的画面、天文奇观的画面等。以便日后再涉及到此类報道,一旦画面不足,随即可调用数据库资源予以补充。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