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复兴语境下大众审美的转变研究

2017-08-14王舵

消费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牡丹亭民族文化戏曲

王舵

摘要:大众的审美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呈现出不同形态。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外来文化、新兴文化受到热捧的大环境之下,想要让日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过来,就必须迎合大众审美的需要。只有在充分了解大众审美现代化转变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复兴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众审美 戏曲 牡丹亭 民族文化

当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改变。缤纷的外来文化、新兴文化扑面而来,它们节奏快、主题深、色彩亮、宣传广,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而以戏曲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成为博物馆的“活化石”。在此情况之下,想要复兴民族文化,让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重新活过来,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2004年4月25日,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领衔策划、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首次亮相,大获好评,随即掀起一股昆曲热,每场演出几乎都是座无虚席。它的热演,打破了戏曲无人问津的局面,探明了一条传统戏曲现代化改编的复兴之路。那么在当下,大众审美观念究竟发生了哪些转变?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团队又是如何应对,并走向成功的?下面笔者就对如上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审美趣味娱乐化

中国的审美传统,因受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影响,审美趣味偏重于雅、和谐,且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道德完善为美,以理性服从为美”,难以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文艺作品本身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转型,大众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逐渐转变。审美趣味已不再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有条件在自由、富足的生存状态下,根据自身喜好进行审美活动,从而得到相应的审美陶冶。越来越多的人在忙碌工作、学习了段时间之后,会选择轻松、欢快的娱乐活动来宣泄压力,缓解疲劳。所以越贴近生活、越简单、越能放松观众身心,让观众轻而易举获得审美满足的文艺作品,就越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为了满足大众娱乐目的的审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首先在剧本改编上,下足了功夫。主创团队立足原著《牡丹亭》,删减、糅合出了55折中的27折,大大缩短了演出时长,且突出了“情”的戏份,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更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其次,在演员选择方面,青春版《牡丹亭》特别选用了与作品形象年龄相仿的青年演员,减少观众与角色的疏离感,使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更易于被带入他们至深、至纯的爱情之中。正是基于以上的改动,才让观众在欣赏完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后,大呼过瘾,好评声不断,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二、审美对象商品化

无论中外,在传统的艺术美学理论中,都非常排斥艺术作品的商业性介入,认为这种带有功利目的的行为会破坏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审美感受,不利于单纯的、美好的审美活动的进行。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审美活动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回避经济效益的。可以说,现今的审美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所谓的学术范围,而逐渐与日常消费生活相融合。很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商品化的包装,让它成为可供消费的艺术实物。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不再闭门修炼、孤芳自赏,而是要考虑到它的作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在当下对于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作品而言,衡量其成败与否的重要参考便是发行量、票房、收视率、上座率,这些被量化的指标也成为今日考察艺术作品好坏的重要指标。

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团队为了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也采取了相应的运作机制来对该部艺术作品进行销售。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众定位,认清到底哪些人才是当今消费的主力。制作团队很明智的将观众目标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他们相对来说时间富裕,舍得花钱,并且青年学子文化水平较高,对于昆曲这种相对高雅的艺术,具备定的接受和欣赏能力。所以针对青年观众的审美习惯,整出戏在主题上、演员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给整出戏打出了“青春化”的标签。

其次,为了扩大影响力,制作团队在对青春版《牡丹亭》进行宣传推广的时候,经常采用借势、造势的方法来吸引大众媒体的追捧。在青春版《牡丹亭》公演的同时,还在各种大型活动上亮相,如苏州世界遗产大会、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等。借助这些大型的艺术活动进行广泛传播,让它与近年来重大的文化事件联系在起,从而树立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昆曲经典的品牌形象,再加上张贴海报,召开专题讲座、新闻发布会、学术研讨会,举办文化专题展等各种方式,最终成功吸引大众注意力,真正做到了场场爆满,票难求。

三、审美品质精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开始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光、电、声、色的现代技术,来满足大众的全方位观感享受。生活宫足的人们已经不用为了温饱日夜打拼,他们有时间、有条件去欣赏部电影、一场音乐会、一出话剧、一支舞蹈。当然,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地便利了这场艺术旋风,你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单单轻敲几下鼠标,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见识的多了,审美眼光自然就高了,对于作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变高。因此,艺术创作者想要抓住大众眼球,获得他们的普遍肯定,就更应该在细节上力求完美。

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团队为了保证演出的高品质,不仅请来昆剧名生汪世渝、名旦张继青出马调教青年演员,而且还邀请到舞台设计师林克华、服装设计师王童、舞蹈表演艺术家吴素君等台湾著名艺术家的加入,使得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在舞台表演、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多方面都有了高品质的保证。另外,创作团队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也格外重视细节上的雕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白先勇先生在选用舞臺道具时,也绝非随意拿来,而是邀请了著名艺术家前来创作。例如舞台上的几幅柳体字画,都出自台湾书法家董阳孜之手,而剧中杜丽娘的写真画像则是由著名画家奚松描绘的。这些细小的部分,无不让整部作品更加生动、完美。

四、审美体验的视觉化

据生理学的研究统计,人脑所接受的信息95%来自视觉。当一个人同时用视觉和其他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并且两个信息相互矛盾的时候,那么大脑反应的定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因此,视觉在整个大脑的感觉系统中处于优越地位,让它成为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

光、电技术的革新,电视、电影等现代影像工业的发展几乎让所有文化都受到了视觉化的惠泽。原一本本本精彩的文学作品,被改编出了影视版本;原本只靠耳朵感受的绝妙音乐,被做成了有情节、有动画的MTV……人们在如此色彩斑斓的审美活动中,开始向视觉化的方向靠拢,相较于平淡无奇,他们更愿意接受来自视觉上的刺激。

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团队深知,在全民审美体验“视觉化”的今天,戏曲表演如果还只是靠单一的舞台灯光,简单随便的色彩搭配,肯定没办法吸引大众审美的目光。因此,在不改变传统戏曲的表演风格上,丰富了舞美设计、演员服饰,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视觉享受。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中,便采用了现代化的灯光、舞美设计方案,以刺激观众的视觉体验。舞台背景采用了水墨画为内容的屏风和背幕,并结合场景进行画面转换。另外,还运用了现代话剧中熄灯、追光的方法,用灯光变换来突出表演,给观众合理的代入感,但又不突兀。例如在杜丽娘去赏满园春色的时候,灯光就调的很明亮,与满屏绿色为基调的背幕相配合,彰显春色大好,满园生机。而在表现杜丽娘入地府接受“冥判”的时候,整场灯光就调的非常暗,很容易便将地府那种幽深阴暗的气氛烘托了出来。利用灯光的配合,避免了观众视觉上的疲劳。

另外,整场演出中,抢人眼目的戏服也不胜枚举,一场一换,简直要撩起观众的视觉狂欢。比如在《离魂》一出中,杜丽娘那身美妙的,极具放射力的红色披风。身死魂不灭的杜丽娘,在花神的庇護下向黑暗深处走去,披风后摆一直拖到前台,这红色如一道亮光投向舞台,与花神白色服饰和黑色底幕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形成难忘的记忆点。再如十二花神的服饰,为了丰富舞台色彩,服装设计者将每位花神的头饰、体服上的图案造型都区分开来,并以不同的花色品种来表现满园春色,可谓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五、结语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审美需求早就已经不同于以往。那片可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渐渐消逝,如果想要在当下这个外来文化、新兴文化缤纷的时代,继续生存并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学着去改变,学着在不损害它原有传统美学风貌的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观众永远都是艺术作品的衣食父母,他们的审美需求理应是艺术家努力的方向。在国家积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下,文艺工作者更应该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发,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之路和可发展空间,广泛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给古老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重新放出光芒。

猜你喜欢

牡丹亭民族文化戏曲
牡丹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