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新工匠时代

2017-08-14蒋小华

中外书摘 2017年8期
关键词:红领中产阶层工匠

蒋小华

什么叫新工匠时代?就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专家时代,进入了一个精品时代——产品为王,人们追求精致生活。追求品质和品味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这个时代被称为“新工匠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前进的步伐明显慢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用户的需求、产品的品质和技术的更新。但对新工匠来说,这一切如鱼得水,他们可以自由地畅游。

对于企业而言,决定成败的不再是价格战,而是工匠队伍的竞争,只有每每精工制作,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才能取胜。如何培养出一批新工匠是当前企业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构筑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相信,新工匠将是振兴中国制造和助推中国“智”造的新生力量。

崛起“中产阶层”

根据《经济学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口将超过4.7亿。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购买力,从中国人到海外抢购电饭煲的情景就可见一斑。届时,中国城市私人消费额预计将从目前的32000亿美元增长至56000亿美元,中产阶层及富裕阶层消费将占中国整体消费的81%。

中国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有品质、有文化、低调奢华的时尚生活。过去,我们缺乏工匠精神的理想基地。今天,中产阶层的崛起,加速了一个新消费主流的形成,能为工匠精神提供理想的生长土壤。未来将由服务于大众的时代转变为服务中产阶层的时代,从传统被动的消费观念转变为现代主动的消费观念。相信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工匠精神完全有可能同德国、日本一样大放异彩,形成一片无比繁荣的景象。

中产阶层重视“细节”“品位”和“创意”,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认同。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指出中产阶层有四个显著的消费特性:

他们是典型的性能偏好者;

他们是精明的广告辨识者;

他们愿意为高品质买单;

商品的定价与成本无关。

这四个显著特点对传统企业和工人提出了挑战,因为再也不可能有“产品只要做出来就有人买”的现象了。唯有怀抱一颗匠心,将产品做出高品质、高性能,企业才有迅速发展的可能。这是一个趋势,没有人或企业能违背这个趋势——你可以和任何对手打,但一定打不赢的趋势。俗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例如,最近网易股价表现强劲,突破250亿美金的市值。在越来越趋于颓势的过往“五大门户”经济中,网易犹如武林江湖中原本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定位于中产阶层群体的网易考拉海购以行业中从未有过的速度,站稳行业第一阵营。丁磊在2016年战略发布会上这样表示: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网购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对于一向追求和注重产品品质的网易来说,它抓住了中产阶层崛起的发展大趋势。相信真正的“人口”红利才刚刚开始,站在中产阶层崛起这一风口,网易的未来可能会表现得更加强劲。趋势的力量对网易公司迅速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谁抓住这个机会,谁都有赢的可能。

我认为,中产阶层与新工匠如同硬币的两个面,中产阶层的崛起促发新工匠的出现,新工匠能够满足中产阶层的需求,他们彼此依存,相互支持。中产阶层的崛起,使得物质水平不断地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会继续加大。商品不只满足基本生活所需,更要在精致、品位和内涵等方面延伸。商品不只是商品,它将是品牌、情怀和个性化三个方面的集合。

这对工匠而言,绝对是一个福音,特别对新工匠型企业是极大的利好。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的商品不可能再获得市场;有工艺性或个性化定制的商品将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因为人们更加愿意接受用匠心打造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例如,工匠精神的热土——日本、瑞士和德国,它们均为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中有占绝大部分人口的中产阶层。无论从经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历史资料上反映,工匠精神往往出现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为丰富的年代和国度里。所以,我国中产阶层的崛起为新工匠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消费市场”,为新工匠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毫无疑问,当互联网方法论被普适化以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新回到了制造本身,新工匠必是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此时,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认真地对待一个古老的问题:能不能提供一个好的产品给市场?能不能提供好的服务给用户?

结束“物美价廉”

我原以为,电商可以节省人们购物的时间。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有的人下班回到家,把很多的时间“浪费”在网上购物上,其中大量时间花在比价上。

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物美价廉”似乎成了某些电商的标签,商家们的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均指向这一点。很多人在网上购物时,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认为,“物美”就不可能“价廉”。因为好的商品就应该有好的价格,好的价格才可能有好的利润,好的利润才可能有好的研发,好的研发才可能有好的商品。特别是,好的商品是匠人一遍一遍打磨出来的,它代表精细、少量和严谨,它背后隐含的是专注、完美及一颗孜孜不倦的匠心。

那些打着“物美价廉”旗号的商家说他们采用的是低成本策略,然而,我认为,所谓低成本策略,绝大多数不过是“偷工减料”、不追求极致的“皇帝新装”。客观来说,低成本主要还是低价原料、低人工成本,至于新型材料及创新工艺流程,我们过去没有足够的能力研发。如今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物美价廉”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

我们必须承认,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制造被“物美价廉”困扰,成了低价格、低品质的代名词。当然,不排除过去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技术进步和高品质买单,但主观思维上的限制,也会导致企业在经营上陷入恶性循环。

有人曾问一位德国厨具制造商:“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一百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那位厨具制造商这样回答:“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买第二次,这就是有口皆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一共卖了1亿多口锅,这个世界人口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德国人“一笔生意在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他们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哪有条件去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只要做到了“物美”就不可能“价廉”。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某个领域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我相信,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愿意为好的商品支付好的价格,他们当然希望自己信赖的公司能够蒸蒸日上,并有好的利润,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今天两三亿中产阶层开始愿意为品质买单、为设计买单。我认为,当国人都不相信“物美价廉”这回事时,“工匠精神”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商业世界会变得更加纯洁与美好。

进入新工匠时代,“物美价廉”就该结束了。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具备了,企业应主动迈出这一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华为手机比小米手机发展迅猛,不只是华为技术上的优势,也有华为摒弃“物美价廉”这一经营思路的原因。

作为个人,与其花大量时间到处比价,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不如省下这些时间,好好充电,武装自己,挣更高的薪水,省时省力地购买中意的高质量商品。

崇尚“私人定制”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返祖”现象。工业革命以前的定制化作业模式,再次成为当前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

如今,产品要个性化定制,服务要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如雨春笋般涌出来,各行各業纷纷效仿。人们不喜欢跟别人一样,娱乐明星若跟他人“撞衫”会成新闻事件被人津津乐道。

所谓个性化定制是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过程,将指定的图案和文字印刷到指定的产品上,用户获得自己定制的个人属性强烈的商品或获得与其个人需求匹配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在影视剧中,为表现人物的尊贵身份,一般由身着正装、戴着白手套的裁缝到家中为主人一板一眼地量体裁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尚密码,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产品永远无法完美地表现自我。以旅游产品为例来说,从港澳台到新马泰,再到北美、欧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种品性,他们不是为了炫富,也不是为了展现身份。

随着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的细分,批量定制的模式将取代批量生产模式。例如,意大利的豪华游艇、超级跑车、奢侈品、数控机床、高端厨具等产业非常发达。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批量制造,甚至是单独定做。同时,以手工业为主,并且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当然,这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这些定制产品已接近艺术品了,它凝结了工匠大量的心血,与生活紧密相连。这不同于纯艺术家的孤独探求,他们非常懂得回应人的需求。这种定制化的新工匠每一天都有新挑战,需要切磋和琢磨。

最新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趋势,个性化定制被排在首位。这种返祖现象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只是中国,基于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技术被美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德国工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定制化生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大力倡导“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生产”。这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目前,我国青岛红领公司已成为个性化定制的领头羊企业。它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数以万计的慕名参观者对青岛红领公司叹为观止。

走进青岛红领公司,繁忙的工厂流水线像“私人裁缝”,为世界各地消费者“量体裁衣”。每一款衣服都与众不同,由用户自行定义。有的人在西装上镶一朵小花,有的人把纽扣孔做成月牙形。

参观过的人都知道,青岛红领公司有很多大巴车,车内装饰精致,除了几台计算机的工作台外,核心是一个量体空间。消费者换上一次性紧身衣,站到有LED灯的位置上,保持标准站姿一两秒钟,系统即可获得消费者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这个技术是创始人张代理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与计算而研发出来的。

在计算机辅助排版区,十多位工作人员正在依托大数据系统为每件西装打版。过去人工打版一天最多只能打一到两个版,现在利用大数据系统匹配客户需求打版仅需5分钟。这个辅助制版系统的建立非一日之功。过去十多年,红领积累了超过200万名顾客个性化定制的数据,包括版型、款式和工艺数据。自动生成版型很复杂,除了有大量数据,还要用很多运算规则。一个采集的数据变化会同时驱动模型库9666个数据同步变化,以确保衣服贴身合体。

在缝制车间,不同单元负责西装不同部件的加工,第一眼看上去这里和普通服装工厂流水线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一看,每个工人眼前都有一个显示器。拿到加工部件后,工人首先会扫描一下附带的条码,显示器马上会显示这件衣服的要求以及工人在这个环节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即使在熨烫环节,工人扫描衣服条码,熨烫机就能自动识别并确定熨烫参数,实现个性化服装的柔性熨烫。由于正装的独特性,为保证其品质,有许多工艺需手工完成,例如纽扣的缝制。

青岛红领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个性化定制大规模生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工业化效果来制造个性化产品,效率高、质量稳定、客户体验感强。它不会因为缺少体系化控制,出现顾客第一次做衣服很合身而下一次不合身的情况。

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参观红领现场以后,要求所有的海尔管理层必须学习,到目前为止共去了9个团队。他参观后写了这样一段话:“参观红领时,看到传自纽约的个人订单,在信息化流程中能迅速完成发货,感慨颇深。这正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必须跨过的坎,从大规模制造转为大规模定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最佳体验,红领做到,是其心无旁骛,几年磨一剑的结晶。”

这样的成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从定制化设备到用户数据,需要心无旁骛地不断创新与改进。青岛红领公司创始人张代理在遭到股东和家人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走定制化道路,曾被身边人批评为“疯子”。

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人类独一无二的天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个性化定制模式一定会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未来会涌现更多的规模化定制企业。

企业在工艺流程上和管理模式上必须创新,因为传统的工艺流程和机器设备无法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要。个性化定制的新工匠时代来临了,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红领中产阶层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青春力量筑梦乡村振兴
绥芬河市“红领工程”助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档升级
工匠赞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红领模式”能够复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