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祥:书写上海滩的布业传奇

2017-08-13苏小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富顾客上海

苏小小

1 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随着茶叶、丝绸等中国特产的出口,洋布作为进口商品大量涌入。2 0世纪初,贩卖洋布成了当时最赚钱的买卖,商船往返上海,人们下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大量洋布。一批精明的商人纷纷抢滩上海老城厢外“棋盘街”,创设洋布店,日久天长,棋盘街变成现代上海布店的发祥地。

进入民国后,上海滩棉布业重新洗牌,“三大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鼎盛时营业额占到全市零售布店的三分之一。当时精致的上海人不会去买成衣,都是选择绸布面料去量身定做,哪里去买布料呢?凡是老上海都知道上海绸布行业有三大商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称为“三大祥”。“三大祥”同气连枝,牌号之中也只有一字之差。他们自己设计花型、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并向纺织厂投资,以操纵工厂经营大权;同时,三家布店均资金雄厚、备货充足、花色齐全、店堂宽敞,既可陈列大量商品,又可容纳大批顾客,加上五花八门的经销手段,中小型同业很难与之争衡。渐渐地,“三大祥”在上海布店行业叱咤风云,控制了上海滩的棉布零售业市场,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商业传奇。

在清末年间,协祥、日新盛、日新旭等商号是上海经营洋布的巨擘。“协祥”店员柴宝怀、丁丕山,决定改变当时绸布业的经营方式,合股开一家新的洋布店。这时正逢小东门外的“四大正”洋布店闭歇,柴宝怀、丁丕山將其盘下作为店址,两人几经合计,决定聘请一个代理人——在“协祥”的小职员孙琢璋出任“协大祥”的经理。为新商号取店名时,他们一致希望彼此通力协作,让这个上海滩上新出现的商号发展比“协祥”更具规模,最后决定取名“协大祥”。1912年8月18日,“协大祥”呢绒洋布庄正式在上海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开业。

协大祥开业之初,就挂出“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每样商品均实行明码标价,同时开始开架供应,实现了商家对顾客的零距离售货。“足尺加一,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法也在同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棉布零售店都是按尺论价,同样商品的每尺单价大致相同,但因使用的是虚尺,各店标准不一,顾客剪了布回家一量,往往不足原先买的尺寸,做不成本来想做的衣服。而“协大祥”针对这一弊端,在一开始就用定尺,并且每尺加放一寸,而售价却与同业的虚价相同。这种“足尺加一”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比同业便宜十分之一以上,深受消费者欢迎。孙琢璋确实经营有道,最初新店实缴资本只有7200两,等到1922年底,盈余已高达16.6万两银子,为原始资本的23倍。这样的成绩和孙琢璋六条经营秘籍有关:除了明码标价、开架销售、足尺加一之外,还有多种经营、包退包换、重视劳工。协大祥管理也以严格著称,其所定的“店员规则”多达166条,其中包括工作规程、奖惩办法、生活福利等,店员违反规则,轻则扣发工资,重则开除出店。

“协大祥”绝大多数员工都从事销货,而其他工作如会计、进货、发坊、批发、对复账等则作为兼职。“协大祥”实行“洋号工资制”,营业员收入销货款没有传票,只凭自己结算,收到货款交账或将销货数量、单价金额写入“流水簿”(记账销货册)。由于销售手续简化,一个营业员同时可接待三四个顾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协大祥”逐日记录营业员的销货金额,累积到月底总计,以积分多少作为工资、奖金的依据,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关于进货方式,“协大祥”随货而定,小批量向批发字号拆货,大批量直接向洋行或工厂进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协大祥用投资设厂、定织定染、发料加工、包牌销售、包机生产等方式组织货源,高中低商品同样重视。

与同行不同,“协大祥”认为与其付出一笔广告费,不如直接让利于顾客,于是一贯坚持“货真价实”、不做广告、不搞大减价。为了方便顾客,协大祥还延长营业时间,夏季16小时,冬季也有14小时……“协大祥”的这些经营手段,令同行望尘莫及。由于孙琢璋经营管理有方,“协大祥”生意兴隆、获利丰厚,最初只有百分之一股权的孙琢璋已不能满足。

1923年,“协大祥”改组,孙琢璋签订折股合约,改组后的“协大祥”资本有4万两银子,高级职员入股占29.5%,在招牌上加“同记”两字,以示“齐心协力”。孙琢璋又利用股东间的矛盾将丁丕山、柴宝怀两位创始人挤出协大祥,7年后,孙琢璋的儿子孙照明继承父业,担任“协大祥”经理,然而,丁、柴两人并不甘心,1925年,他们在协大祥的隔壁和四周连开四家“宝大祥”绸布店,当时柴宝怀、丁丕山都已年届五十,用人方面,他们选择谁担任“宝大祥”经理时斟酌再三,最后一致选中贤徒丁方镇。同时,他们还首创“足尺加三”,准备夺回上海绸布行的龙头地位。

丁方镇果然不负两位恩师的厚望,他把原来单纯经营布匹的棉布店,逐步发展为经销各种丝罗绸缎、呢绒、土布、丝棉、驼毛、绣品、花边、床上用品、纽扣等,其经营范围远远超过同行而名列全市第一。宝大祥还设立成衣部、送货部、邮寄部等,代客定制加工各式服装和手工刺绣。由于是向工厂选样定产,自行加工印染,因此进货优先、花色齐全、售价低廉、销路畅通,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与东南亚、日本、欧美许多国家有业务往来。宝大祥的迅速东山再起导致孙琢璋奋起反击,实力雄厚的协大祥在金陵东路、金陵中路及西藏南路开出三家协大祥分店,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1929年,孙琢璋又让徒弟丁大富在小东门大街的宝大祥对面新开了一家“信大祥”布店,但令孙、丁、柴三人没想到的是,上海绸布行竟因此再生变局。为了拉垮宝大祥,信大祥从一开始就搞低价倾销,但长此以往造成的亏损令丁大富很是不满。最让丁大富不能容忍的是他名为经理,却处于“协大祥”的股东陈维贤的控制之下:商店的业务不准擅自发展;进货要通过协大祥;信大祥到协大祥借货,协大祥可以拒绝,而协大祥向信大祥借货,则必须倾其所有。受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致使“信大祥”亏损加剧。丁大富实在忍无可忍,找到时任“宝大祥”经理的师兄丁方镇商量对策。丁方镇为人正直且有同情心,陪丁大富找柴宝怀、丁丕山求救,柴、丁二人很快同意帮助丁大富开设新的“信大祥”布店。

1938年8月,丁大富在师兄丁方镇的资助下,摆脱了孙琢璋的控制,在南京东路开设新的“信大祥”布店。從此,丁大富正式开始施展经营才华,借鉴“宝大祥”以“宝”招财的经验,在“信”上下功夫,做生意讲信用,对顾客讲诚信,加上新址地处南京东路繁华地段,容易吸引南来北往的顾客,10年后营业额赶上了“协大祥”。上世纪四十年代,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几乎并驾齐驱。

恩恩怨怨20多年,总体上协大祥实力最为雄厚。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7月协大祥在南京东路又设分店。公私合营前,协大祥门店销售额占全市400多户零售绸布商店的18%,成为了上海纺织行业的巨擘,驰名全国。1950年,宝大祥又在南京东路开设分店,1955年,丁方镇为了响应公私合营,毅然决定把个人的38000元资金拿出来,充实宝大祥。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闻讯后,亲临宝大祥视察,对丁方镇的爱国举动大加赞赏。公私合营后,三大祥属于南市区纺织品公司,一个总公司,下面三个总店——协大祥纺织品总店、宝大祥纺织品总店、信大祥纺织品总店。它们经营范围不一样,但都是纺织品,三大祥经营风貌都受到顾客的好评。1956年6月,信大祥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边远地区商业建设,主动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兰州市,更名为“兰州信大祥布店”,上海仅存一店。1956年7月10日,“兰州信大祥布店”正式营业,盛况空前,盈利可观,一跃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布店。

现在,随着中国成衣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几大中华老字号“三足鼎立”之势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复存在。但,三大祥在上海滩的故事也成为了“老上海”们不可抹去的记忆。它们不仅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个金灿灿的范例,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留下了一道道清晰的痕迹。

猜你喜欢

大富顾客上海
豆腐多少钱
欢乐上海迪士尼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我卖个桃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