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化古城:硝烟早已散去

2017-08-13刘竺岩

参花(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太和殿皇城硝烟

刘竺岩

中南半岛的冬季并不明显。其时虹桥宛在,细雨初歇,温度大约与中国北部的初夏相当。此时的越南顺化皇城——这异国的故宫,背靠御屏山,面前的香江正水波不兴地缓缓流过。

与共有“紫禁城”之名的北京故宫不同,北京故宫以其威严雄壮的气势居于四九城正中,而据说仿北京故宫而建的顺化皇城却拥有着典型的越南古建筑气象:并不如何庞大,却依稀有中国宫殿雕栏玉砌之形象。这座城里,马路不宽,却有无数的巷子百转千绕;城市也不大,却有一条澄澈如练的江贯穿全城。这便是越南的故都——顺化。

午门上,胡志明的巨幅肖像平视着对面旗台上的越南国旗,也俯瞰着每一个由此信步而入的游人。“太和殿”三个汉字恍惚之间给人以错乱之感,仿佛身在北京太和殿外游人穿梭而过的石板地面上,但回过神来,却是异邦名字相同、风格亦近似的大殿。

然而,过了太和殿,再走过几间宫殿,景况便与此大为不同了。不再是石板砌就的路,而是遍布杂草的荒地,与之前安静矗立的太和殿相比,着实令人惊异。荒地之中,间或有几块残石,与荒草并于一处,依稀与刚刚抚摸过的石栏材质相同。这温婉的故宫,乃是三次战争的见证:1885年的法国入侵、1946年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还有1968年的越南战争,这座皇城无一例外地遭到了硝烟的洗礼。至今虽难望见战争的炮火,却犹见乱石安静地躺在古老的大殿背后。我看見有越南人指着右边一座荒废的院落唏嘘不已。我想,他们之所思,当和我在圆明园中之所想相近吧。

我于是走向那越南人所指的院落。门口确是残破,本应饰以龙凤的石柱早已漫漶不清,墙壁上有青苔肆意滋长。然而,走进院落,却见几位工人正在重修旧时宫殿——紅砖砌起的墙、闪着光泽的红漆柱子,还有正在斜阳之下闪亮、犹带雨痕的琉璃瓦。看这建筑的风格,与那太和殿相一致;又看手里导游图上的照片,这精心修复的院落正与皇城旧景相接近。硝烟早已散去,但我总觉得这里该有一些硝烟留下的痕迹。这痕迹的作用正是让人不忘硝烟。正如圆明园之所以不重建,是为了让人看见当年屈辱的伤痕。然而硝烟散去了,重修这院落的人,他们大概想让人看到这座皇城旧日的威严,而非残破的战后废墟。

置身于旧日皇城,确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我沿着来路,重新走过宫殿和长廊,走过高悬着汉字的太和殿,步出午门,望着俯瞰众生的胡志明画像,想象这座故宫当年的威严,想象保大皇帝就在这里黯然退位,想象火焰在顷刻之间,便使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化为断壁残垣……然而金水桥上,行人如织;香江对岸,汽车慢悠悠地驶过;一群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走进来又走出去。空气里是雨后的草香,哪里有半分硝烟?

走出皇城,已是傍晚,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我走进一家小商店,用蹩脚的英语向店主买了两瓶啤酒。我问店主,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坐下歇歇脚。穿着背心的店主带着几分热情,也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将我引入小店后面的家里。我坐在沙发上,一边观察这个与国内相似的家庭,一边不急不慢地饮着啤酒。

硝烟早已散去,此地一片祥和。如此最好。

越南古诗人阮攸曾作汉诗以吊屈原,曰“城廓犹是人民非”。这句诗用在越南,此时此地,也当合适。古城虽在,城廓依然,但新一代的人,却难以想见战时的风烟了。君不见皇宫战地今犹在,古城硝烟随风散。(责任编辑 薛雨)

猜你喜欢

太和殿皇城硝烟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紫禁城在1918
战疫时间线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硝烟无尽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太和殿
皇城二中“同课异构”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