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让课外阅读绽放异彩

2017-08-13霍聃妮

新课程·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整本书师生读书

霍聃妮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于“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因此,让孩子读整本书也是对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缺失的弥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因此,我将指导性阅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导读课设计

导读课一般是在学生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让孩子从整体上把握住这本书的脉络和走向,通过呈现书中精彩片段的方式,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读书欲。

师生通读整个故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这本书的主旨,形成整体印象。(例如,在执教《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整本书导读设计课中,我运用了“猜想阅读”的策略,让孩子们观察封面、阅读目录,引导他们做出大胆的猜想。让学生根据已知内容,推测未知内容进行猜读,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

导读课还要让学生学会关注封面、封底、目录、序言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若是外国文学,还要注意版本的选择。最后可让学生初步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为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我还根据本班读书情况制定了比较契合学情的读书计划。

1.师生共讀,制定简单的个人读书计划

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各自根据学习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至少读10~20页,长此以往,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

2.师生每月共读一本书

(1)安排合理的在校读书时间

确保每周在校一至两个小时的班级共读时间,每月共读一本书,至少召开一到两次读书交流会,按照推荐的书目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师生共读。师生共读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的互动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以分享彼此对书中内容的思考,交流读书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情感。

(2)课外自主阅读,让阅读更深入

自读是阅读的主体部分,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坚持默读的习惯。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全班进行一次讨论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更深的感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阅读。(例如,《城南旧事》中重点塑造了几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可以提问,这几个女性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如果话题再深入一点,还可以让学生就“作者为何塑造这几个女性形象,她想表达什么”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

第三阶段:读书交流

1.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阅读的乐趣不单单来自作品本身,也是在阅读的讨论与分享中获得的。因此,开展阅读和交流活动,要始终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因此,不管遇到什么类型的书籍,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2.始终保留整体观念,逐步深入阅读

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学生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因此,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始终保持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略了整体。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对文本细节进行挖掘。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最终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3.适时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以及对他们的情感进行熏陶。因此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整本书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以聊书的方式,从情节入手,从整体出发,围绕一定的主题对整本书进行讨论,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既要读进去,体悟文字内涵,为写作奠定基础。还需要走出来,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以《亲爱的汉修先生》为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在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也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让他们知道了解作者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另一种方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整本书的框架。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形式,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不止一遍地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深入。由整本书展开系列延伸活动,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学形式可表现为读写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儿童是成人之父,阅读儿童文学也许能让我们找回久违的感动和失落的童心。当我们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时,朦朦胧胧间,我们也点亮了那盏让人长大、让人优秀的心灯。因此,我愿意做那位点灯的人。

参考文献: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整本书师生读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我爱读书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我们一起读书吧
麻辣师生
读书为了什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