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

2017-08-12韩庆彬刘诗柱石瑞峰

湖北畜牧兽医 2017年7期
关键词:病理变化流行特点病原

韩庆彬+刘诗柱+石瑞峰

摘要:近年来禽流感的肆虐发生,让养鸡场对禽流感高度重视,甚至谈禽流感色变,而对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往往重视不够,在疫苗选择、防疫程序、免疫操作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进入2014年冬季以后,商丘市连续发生多起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死亡率达10%,生产性能也受到影响。对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流行特點、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了介绍,提出养鸡场必须提高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关注程度,科学选择、使用疫苗,来控制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关键词: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7-0023-0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而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1962年Winterfild等在美国发现了致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将其命名为Holte株,该型的代表毒株有Hotle株、Gray株、CV56株、Wolgemuth株等,其中Gray株是缓和型毒株。澳大利亚学者Cumming在澳大利亚分离出N1/62(T株),该病毒被认为是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强毒代表株,能引起鸡只死亡和严重肾病变。1972年我国禽病专家辛朝安教授首次报道我国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存在,其他省份也陆续报道了该病的存在,但当时发生的主要是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且病原存在多个血清型和多个临床型,甚至临床型和血清型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造成疫苗免疫控制比较困难。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大陆大面积暴发和流行,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生产的肉鸡群,其引起的雏鸡死亡率高达30%;产蛋鸡和种鸡表现为产蛋量和蛋质量下降,并可对雏鸡和育成鸡的输卵管造成永久性伤害,从而影响后期产蛋性能的发挥。

1 病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n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第三群,有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多边形,直径为80~120 nm。囊膜表面有均匀的长约20 nm冠状纤突,状如皇冠,其纤突不如副黏病毒的棒状纤突排列紧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粒子含有纤突蛋白(S)、膜糖蛋白(M)、核衣壳蛋白(N)和小膜蛋白(E),S蛋白由S1和S2两种糖蛋白组成。血凝抑制HI抗体和大部分病毒中和抗体由S1诱导产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IBV对宿主细胞的吸附作用与S糖蛋白有关。重组IBV的实验结果表明S蛋白是决定病毒宿主细胞范围的一个重要因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细胞质的基质内复制,通过不连续的转录,产生5条亚基因组mRNA,其中2、4和6分别编码蛋白S、M和N,而3和5分别编码3种和2种蛋白。遗传实验表明这四种非结构蛋白不是病毒复制必须的,但是有助于病毒的复制。在37 ℃下,感染后3~4 h细胞胞浆内开始出现新病毒粒子,而12 h后细胞内的病毒量达最大。IBV在56 ℃ 15 min和45 ℃ 90 min可灭活大部分IBV。在-20 ℃条件下保存IBV是不合适的。感染性组织在50%甘油中保存良好,并且不需冷冻即可直接送往实验室进行诊断或研究。有人报道,春季IBV可在户外存活12 d,冬季为56 d。冻干的感染性尿囊液真空密封的条件下,可在冰箱中保存30年。IBV对乙醚敏感,50%氯仿室温下作用10 min,0.1%去氧胆酸钠4 ℃作用18 h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对常见消毒剂敏感,1%来苏儿溶液,1%福尔马林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及70%乙醇3~5 min即可将其灭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在10~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用自然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存活,但随续代次数的增加,对鸡胚的毒力增加,到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9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胚体的特征性变化是发育受阻,胚体卷成球形,脚变形压在头部,羊膜增厚,紧贴胚体,卵黄囊缩小,尿囊液增多,肾脏尿酸盐沉淀。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也能在15~18日龄的鸡胚肾细胞(CEK),鸡肾细胞(CK)和鸡胚肝细胞(CEL)上生长,经多次传代(6~10代)后,可引起较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为胞浆融合,形成合胞体及细胞死亡。

用于IBV鉴别和分类的方法很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因型分类是基于S蛋白的特征的分类方法。目前已发现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已有数十种,以后还会有新的发现。血清型的确定可通过传统的VN(中和试验)和HI(血凝抑制),也有人采用单克隆抗体法,但这些方法都有较大的局限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获取IBV基因的DNA片段,然后再通过做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或测序。基因型与血清型并不完全相符,比如属于同一血清型毒株如果S蛋白的同源性不低于90%,则可认定为同一基因型;但有些毒株属于一个基因型但可能不属于一个血清型。国内外已报道的IBV有26种以上血清型。实验表明随着S1基因序列差异增大,毒株间的交叉保护程度将减弱。同一血清型的毒株也有可能基因序列差异。同时有证据表明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下,IBV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很容易出现新的血清型或基因型。主要的血清型为M41型及C型,其他为变异型,包括肾型、呼吸型和腺胃型等。肾病变型是引起感染鸡死亡率最高的病型。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从呼吸道中排出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染给易感鸡。此外,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传播,也可经消化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营养不足、密度过高、舍温过低、气候突变、寒冷、通风不良或应激等可诱发该病。秋冬季节,鸡IB发病率较高。各日龄的鸡均可发病,该病的发病表现与日龄关系密切。但以雏鸡危害最为严重,蛋鸡在15日龄以前感染该病会造成输卵管终生损伤,产蛋鸡成年后形成假母鸡,输卵管囊肿,鸡终身不产蛋。公鸡发病率往往高于母鸡,肉仔鸡发病率高于产蛋鸡,这可能与鸡只生长速度和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愈高,鸡生长速度愈快,鸡群死亡率就愈高。有资料表明,雏鸡10~30日龄发生各型IB后对蛋鸡性成熟期输卵管发育会造成无可逆转损害,在90日龄左右开始出现输卵管囊肿或不发育。因此,在蛋雏鸡或种鸡育雏期,尤其是冬季必须做好免疫接种。

3 临床症状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日龄多集中在2~8周龄,该病典型的症状呈二相性,第一阶段有短期(约1~4 d)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包括啰音、喷嚏、咳嗽等[1],但只有在夜间才较明显。如无混合感染导致的明显症状,常常容易被忽视。随后又有几天症状消失的“康复”阶段:第二阶段开始排灰白色稀粪,后躯及泄殖腔周围常被粪便污染,病鸡食欲减退,渴欲增加,精神不振,羽毛粗乱,脱水,全身衰竭[2]。病程12~20 d,死亡率高达15%~40%:产蛋鸡感染后也会引起产蛋量下降,产异常蛋和死胚率增加,但死亡不多。

4 病理变化及诊断

病鸡鸡爪干瘪,鼻腔有黏液,喉头,气管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增厚,可见轻度出血,有的气管1/3处有黏液堵塞[3]。脱水严重,肌肉发绀,皮肤与肌肉不易分离。肾脏高度肿胀,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变粗,内充满白色尿酸盐,俗称“花斑肾”[4]。严重者在心包、肝脏、肠浆膜面表面有白色霜样物沉淀。泄殖腔内充满白色石灰样稀粪:病程较长者继发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感染,形成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等败血症变化。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借助于病毒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法。

5 免疫防制

5.1 疫苗的选择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复杂且相互之间交叉保护力弱,而且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不断出现,临床上在某一地区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保护力很好的疫苗,对另一地区的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能没有保护作用。如果盲目地引进外地的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可能对本地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保护作用,也有可能完全得不到保护,反而给当地增添了新的毒株。所以用疫苗前必须掌握当地疾病流行的病毒血清型,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抗原性一致的疫苗品系,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免疫预防目的。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H120株、H52株、Ma5株、M41、28/86株、4/91株等。其中H120株、H52株、Ma5株、M41株均属于马萨诸塞型毒株。H120、H52是我国引进的荷兰株,对我国流行的多种血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并对一些肾型病变株有一定的交叉免疫,故成为我国使用最广的两个毒株。H120株疫苗毒力很弱,相当安全,可以用于1日龄以上育雏鸡和产蛋鸡。H52株毒力较强,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不用于雏鸡和产蛋鸡,主要用于60~120日龄鸡复免用。Ma5毒力相当于或低于H120株,既可以用于雏鸡也可用于产蛋鸡。M41毒力较强,因和许多国家和地区分离出来的毒株属同一血清型,所以M41被广泛地应用。28/86株是于1986年在意大利的波溪谷暴发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场的28号鸡舍分离出的一株肾型毒株,因而命名为28/86株。该毒株被认为是致肾病变毒力最强的毒株之一,经过SPF鸡胚的传代,达到满意的毒力致弱程度,但仍保留了很好的免疫原性。通过一系列的鸡群回归实验,证明28/86株致弱后稳定,毒力不会反强,对免疫动物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高度的安全性,能有效抵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强毒的攻击。此毒株毒力低,可用于任何日龄的鸡,对肾型病变保护率较高,毒力稳定。4/91株对预防鸡发生深层肌肉病变、输卵管病变、产蛋率下降、呼吸道症状、顽固性腹泻的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5.2 免疫程序的制定

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全面考虑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以确定适当的免疫时间,以期发挥疫苗最大的保护作用。由于该病对机体的损害主要在幼龄阶段,且母源抗体不能阻止感染,只能减轻疾病的症状,所以雏鸡免疫接种尤为重要。

首免日龄取决于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及免疫方法以及当地发病情况。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高发区,笔者建议将首免日期提前到1日龄,尽早产生主动免疫,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次数,使鸡群得到更多的保护:种鸡或蛋鸡1日龄和10日龄必须接种M41、4/91+Ma5进行有效预防;蛋鸡群开产前使用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开产后每隔6~8周用H120饮水或喷雾免疫,以防止由于产蛋期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造成的产蛋下降、蛋壳质量问题和输卵管囊肿[5]。

5.3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活疫苗免疫最好采用滴鼻或点眼免疫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局部抗体的产生。免疫操作时要注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水中衰减快,疫苗稀释后必须在30 min内滴完: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水中迅速上浮,造成不均匀,使用时必须随时摇动。使用单苗或新支二联活疫苗免疫时,不要将两种疫苗混合在一起进行免疫接种,因为如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过量会干扰新城疫的免疫应答。如果采用单苗进行免疫,为了避免干扰作用一般应该在免疫新城疫后间隔1~2周或者采用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苗(新支二联)。新支二联活疫苗按照科学合理的配比进行生产,能够有效地消除两种病毒之间的干扰。

另外,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注重消毒工作,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预防该病的关键。鸡场要全进全出,平时做好带鸡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野毒的数量。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持鸡舍内适宜温度、湿度,合理通风,提高鸡群体质,增强鸡群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震东.免疫不当而诱发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J].醫学动物防制,2007,23(10):795.

[2] 李淑艳,桂红艳.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5):70-71.

[3] 刘 锋.鸡群暴发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6):47.

[4] 李艳霞.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 2015(12):143-144.

[5] 刘玉山,马秀丽,孔凡翠,等.产蛋鸡新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J].湖北畜牧兽医,2005(3):35-36.

猜你喜欢

病理变化流行特点病原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基于鸡球虫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