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与西方:李鸿章外访留给我们哪些教训?

2017-08-12吴敏文

月读 2017年8期
关键词:俾斯麦李鸿章

吴敏文

中国继鸦片战争一败、二败于西方列强之后,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东邻小国日本,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跌落,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官职。慈禧念他过去的功劳,让他作为清朝的全权特使出访欧美。从1896年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依序访问俄、德、法、英、美五大强国。这是最大的东方大国对西方近代工业化强国的第一次正式全面访问,名噪一时,影响深远。

第一站:俄罗斯,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及签订《中俄密约》

李鸿章是以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名义访俄的,“邻居家有喜事,自当前来祝贺”,沙皇专程派遣乌赫托姆斯基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的塞得港迎候。在参与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受到的欢迎最为热烈,享受红地毯、仪仗队和十九响礼炮的殊荣。在俄期间,沙皇不仅派财相维特专事接待李鸿章,而且自己也多次接见,有过极度机密的会谈。

年轻的尼古拉二世决定在5月18日这天莅临霍顿卡广场,并分发点心及礼品。为亲睹皇帝陛下的尊容并得到一份礼品,不足一平方俄里的霍顿卡广场密密麻麻挤满了“至少有一百万人”,于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群踩踏事故发生了,约五千人被踩死、挤死。据维特本人的《回忆录》,李鸿章就此事向维特发问:“难道你们还要将不幸事件禀报皇上吗?”维特答:“是的,已经向皇上禀报。”李鸿章连连摇头说:“你们太没有经验了,这样的事怎能照实禀报呢?……我当直隶总督的时候,统辖的一个省份发生鼠疫,一下死了好几万人,我们却经常呈奏皇上,那里一切都顺遂。皇上听了很是喜欢。”

李鸿章与维特和沙皇的密谈,自然少不了《中俄密约》,这份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签署的密约,是李鸿章此访的核心内容。沙俄利用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此约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毫无疑问,《中俄密约》是李鸿章晚年办的又一件误国蠢事,引狼入室,后患连绵。李鸿章如此沉溺于“以夷制夷”的把戏,以致于完全无视其在此前已被反复证明的失败。赴俄签约前,李鸿章对知己黄遵宪透露其“连络西洋,牵制东洋”的想法,签约后又天真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但此约不仅没能阻遏帝国主义列强强租中国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而且在丧失中东路权益后,又直接为沙俄强占旅顺口、大连湾开了路。黄遵宪在得知《中俄密约》的部分内容后,赋诗《书愤》:“岂欲亲豺虎,联交约近攻。……一着棋全败,连环结不穷。”李鸿章死后,他又在挽诗中写道:“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黄遵宪看得如此清楚的事情,李鸿章却视而不见。

在此前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虽未参战,却利用清统治者的愚昧与虚荣,从中国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通过武力侵略和外交欺骗,沙俄前后从中国手中直接割取了1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其后策动的外蒙古独立,共使近3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脱离了中国怀抱。豺虎之恶,由此可知。

第二站:德国,与俾斯麦推心置腹谈改革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德国以“副国王”(德国翻译官将“直隶总督”译为“副国王”)之礼接待,安排他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14日,李鸿章觐见德皇威廉二世。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参观德国军队。27日,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俾斯麦在私邸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

甫一见面,李鸿章就由衷地夸奖俾斯麦:“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和伟大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俾斯麦则说:“我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我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的随从搀扶李,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谈话进入正题。李鸿章的说:“我这次很高兴来到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俾问:“请问是什么问题?”

李说:“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变革?”

俾答:“在这里我不能断言。”

李鸿章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我不知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李鸿章问:“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俾斯麦忽然说了一句法文,意思是:“跟我们这里一样。”李鸿章笑笑说:“但您有一个坚强的性格,难道都能够平和地化解这些矛盾吗?”俾斯麦说:“军队决定一切,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万人,但要精。”谈着谈着,李鸿章不知怎么谈到了自己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大杀“长毛”的“丰功伟绩”,却不想俾斯麦不仅一点也不感兴趣,还一脸鄙夷地说:“欧洲人以杀异种为荣,若同种相杀,反属可耻。”俾斯麦就是俾斯麦!

第三站:法国,首次亲历民主共和

从1896年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停留了21天。在法期间,李鸿章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法国第一大报《小日报》,在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大幅彩色画像。纵览这家报纸的全部历史(1944年停刊),以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人物,仅此一次。

7月14日,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日。在这个法国人砍下自己君主头颅的纪念日,李鸿章这位来自古老、庞大而腐朽的君主国的最有势力的官僚,受到了法兰西公民们(不是“臣民”)的热烈欢迎。李鸿章在这一天觐见了法国总统富尔,并参加了阅兵式和塞纳河上的焰火晚会。

7月16日,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为李鸿章举行隆重的欢迎晚会。实地考察这样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对于李鸿章及他的使团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新鲜和震撼的。大清代表团惊诧地发现总统与本国“臣民”也行宾主礼,而不是君臣礼,总统看上去自貶身价,却“人卒无敢戏渝也者,情与义交尽也”,官民关系远比大清来得“鱼水情深”。

与访问俄、德不同的是,在法21天,李鸿章足足安排了6天时间,参观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煤矿、铁矿等,是本次出访中对民生相关产业最为密集的考察。在李鸿章眼中,法国的军事能力稀松平常,十多年前的中法战争,法国在军事上丝毫没有占有优势。

在法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巴黎大银行,并与银行的总办就贷款与国家信用的问题,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李鸿章问:“中国借洋款,一般都被要求有抵押,如今俄国从贵银行借款,有抵押吗?”总办说:“没有。”李鸿章说:“那不是对中国不信任吗?”总办解释说:“不是我们对中国不信任,而是这样的贷款都要发行债券去筹集,法国人如不能信任,则债券无人购买,款就难以筹齐了。”这等于说,不是银行,而是法国的投资人对大清不信任。李鸿章深解其中酸苦,但他除了一笑置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第四站:英国,不打不相识的工业文明创始国

8月2日,李鸿章开始了对英国为期20天的访问。抵达南安普敦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弟赫政、前东方海军提督脱来西、驻汕头英领事师古德前来迎接。在七辆车的开道下,李鸿章冠缀三眼花翎,外罩黄马褂,出现在伦敦街道。英国民众纷纷脱帽高呼,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访英期间,维多利亚女王接见了李鸿章。由英国首相兼外相索尔兹伯里引导,李鸿章肃立仰观,见女王端坐在金漆椅上。索尔兹伯里趋前启奏:“大清国使臣宰相李鸿章到。”女王起身折腰致礼。接见毕,李鸿章率随员退离,女王起立目送李鸿章一行。

8月4日,李鸿章与索尔兹伯里密谈了一上午,双方从两国的经贸合作谈到外交政策。谈及增加关税问题,李鸿章对首相不愿增加关税表示不满。他说道:“惟知贵国之让日人,不闻日廷之谋琼报也。今贵国不肯移待日之道以待敝国,又惟知英人之歧视东土,而任华人之憾抱向隅也。”中堂滔滔不绝的辩论,虽让首相欣赏,但增加关税问题直接涉及到英国的经济利益,最终未能解决。为了不错过观摩英国皇家海军大演习的机会,李乘专轮来到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停泊在港口的“维多利亚”大战舰鸣炮19响欢迎尊贵的客人,而训练有素的英国海军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起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一役中全军覆没,年迈的李鸿章不禁黯然神傷。随后造船厂的参观,他很快忘却了伤感,对各式各样的舰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求教。看到眼前的舰船,更激发了他重整中国海军的雄心。

8月5日至9日,李鸿章相继拜访了伦敦中国会、戈登墓以及肯辛顿博物院等。8日,李鸿章将预订的鲜花花环安置在戈登墓前。李鸿章为何对戈登情有独钟呢?原来就是在这位戈登先生所率领的“火枪队”的协助下,李鸿章才镇压了1861年围攻上海的太平军,并对清政府在整个苏南战场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8月15日,李鸿章来到了闻名世界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同时受到海底电缆公司总办的宴请。宴席前,总办将两条长一尺的英美大洋电缆线赠予李鸿章。随后的电报局之行中,发报人员当场将68字的电报发至上海轮船招商局,25分钟后,即收到了盛宣怀的电报。李鸿章不禁感慨电报的神速。

在访英期间,还发生了一点小小的花絮。李鸿章专程拜谒戈登墓,曾陪丈夫在中国生活过的戈登夫人满怀感激,送给李鸿章一条在英国名犬大赛中荣获冠军的小狗。李鸿章带着小狗回国后,出于关心,戈登的家属写信询问小狗的近况,李鸿章在回信中写道:“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赐珍味,欣感得沾奇珍,朵颐有幸。”意思就是,狗肉很好吃,只可惜我年纪太大,牙口不好,不能多吃。李鸿章把那只名贵的“狗王”宰掉吃了。此信在英国报纸刊出,一时传为笑谈。

第五站:美国,接受《纽约时报》采访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会见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清帝国的国旗,礼炮轰鸣,万人空巷,李鸿章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

在美国,李鸿章除照例进行参观等官方活动之外,一项重要的活动是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尊敬的阁下,访美期间,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鸿章: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鸿章:我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其进行较大的修改。

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报纸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报纸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而且,中国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在美国参观华盛顿国立图书馆时,李鸿章颇受委屈。起初是不让他在馆内抽烟,要知道他当着慈禧的面都要抽烟的。憋了一肚子气出门后,他“啪”地一口痰吐在图书馆大门前,值班的工作人员立即将他拦住,责令他擦去。李鸿章示意随从去擦,但工作人员不允许。结果,以罚款了结。

李鸿章对欧美的访问,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与西方文明的一次直接碰撞与广泛对话。在西方文明背景下,大清的能臣干吏李鸿章成色如何呢?李鸿章是中国传统文化标准的人才,但以当时的世界眼光来看,他几乎没有什么见识,而可悲之处在于,他遭遇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残酷的时代,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统治阶层的才识,显然与此并不相称。今天,中西交流早已今非昔比,而我们不能不深思的是:相比李鸿章的陋见,我们是否已经全面超越了呢?

猜你喜欢

俾斯麦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无招胜有招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改变李鸿章的那顿早饭
与弱势结盟的智慧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