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启功生平书法与书论

2017-08-11彭郭恒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书论墨迹碑刻

摘 要:启功先生对于我国的書法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精炼的书论是结合了实践经验的书法理论,对于指导初学具有很好的作用。启功先生的一生坎坷很多,但是他都能很好地去面对困难。许多人不知,启功先生的文学、史学和书画鉴定堪称一绝,可谓国宝也。启功一生的书法信念便是师笔不师刀,于此还得出了透过刀锋看笔锋等精炼的书论。学习启功的书论和书法艺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也有很多启发。作为后学,我们应当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为我们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启功;书法;碑刻;墨迹;书论

作者简介:彭郭恒(1993-),男,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书法方向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今年看了一个电影,叫《启功》,让我十分感动。启功的书法众说不一,先生在世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的书法是当代的“馆阁体”,对此我觉得就是不符事实的乱说。所以打算好好谈谈启功先生的书法以及经历,尝试着分析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和生活经历的某些联系并谈一下自己的愚见。

一、启功生平简介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亦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民,满族人。很多人都知道启功先生是清朝皇族后裔,也就是爱新觉罗氏。但是没有了解过先生的人或许不知道,先生其实是不愿说起自己的身世的。在启功先生好友,作家鲍文清先生给启功先生写的书《启功杂忆》中对于启功先生的家世有所叙述[1]。对于书名为什么是杂忆,而不是传记,因为启功先生对鲍文清先生说过,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往事实在不想提起,不想再揭疮疤。可以想到启功先生的经历一定很坎坷,也看得出先生谦虚的品质。

在启功好友和晚辈的记述回忆中知道,启功年幼丧父,一岁时便跟着祖父生活,到启功十岁,祖父去世了,剩下启功的母亲、姑姑和启功相依为命。幸好当时有祖父的门生周济,并且启功在学问上得到了这些门生的指点。世态炎凉,启功家穷,经常受到豪贵亲戚的白眼。经济和精神压力,让启功早早辍学,一边教家馆挣钱,一边找工作。

不幸的是这时候的启功,放弃了升学,也当不了小职员,处于两难之中。就是在这个时候,启功拜了贾羲民和吴镜汀先生为师学习画画,想将来做一名画师。启功常提到:“奇怪的是,如果当时有个小工作连续干下去,也不会有后来的节目可演了!”启功年少时跟着戴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所以他的国学基础会那么扎实。并且在吴镜汀先生的指导下启功画技进步很大,而且经常可以在老师引导下看到故宫博物院的古代名家真迹,可谓受益良多,并且跟着长辈一起边看边议论,为他以后的书画鉴定水平也奠定了基础。

1933年,启功结识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对启功的恩情深如潭水,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启功,聘他教书。陈垣自己编写课文,并且召集教员研究并指导教授方法,启功便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到了真正的教育方法,为师之道。人的一生能遇到这样一个恩师的帮助和教诲,真的是十分幸运。几十年的相处和学习,让启功对老师的感情已经不止师生而已。陈垣先生逝世的时候是1971年,那个时候还是在文革期间。在电影《启功》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启功在老师的灵堂门口看着又不能进,只能默默流泪,场面十分感人。当时启功先生作了一联怀念老师,其文如下: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

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1957年,启功的生活就像遭遇了天灾,一是莫名其妙地被划成“右派,然后又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让启功无法上课,但这倒是给他写作思考提供了条件。他的著作《诗文声律论稿》便是这个灾难时期写出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写大字报犹如潮水,造反派看到启功写字写得好,便都喜欢找他抄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久,直到毛主席说了:二十四史还得出,启功才得到了解放。

启功先生从小便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可是,后来启功先生的书名却远大于其画名。世人不知,启功先生最厉害的其实是文学、史学、文物鉴定等,而且画画水平也是炉火纯青。但是其门下来客中,有很多就是冲着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而来,而且多数人是冲着其字可以换取经济利益而来。

二、启功学书历程略谈

启功先生从小受到过良好的书法训练[2]。其祖父写得一手好欧体字,启功耳濡目染,孩童时期便受到祖父的指导,打下了不错的书法基础。十七八岁时给表舅画画,表舅嫌他字写得不好,启功便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书法,当然此事只是原因之一。二十岁时,他的草书也有了功底,启功回忆中提到冯公渡先生看了其草书说的一句话:“这是认识草书的人写的草书。”从此启功便明白要规规矩矩地写草书才行,决不能假借草书胡来,并且也成为指导其一生书法创作的原则。之后,启功还提到学习过赵孟頫,钻研过《胆巴碑》,也因董其昌的题款感觉其书画俱佳并加以研究学习。至此,启功觉得自己的书法有了行气,但缺骨力,因而又临摹过宋拓本《九成宫》。再加上临柳公权《玄秘塔》若干通,吸取其体势上劲媚结合的特点 ,至此逐渐形成了启功初期的书法特点。之后启功遍临古代名家墨迹碑帖,并且提到自己在智永的《千字文》上下的功夫最深。

三、启功书论浅析

启功先生是十分重视法书墨迹的,他的《论书绝句百首》中有两首十分精炼,概括了自己对于墨迹字帖以及碑刻书法的看法:

其一:题记龙门字势雄,

就中尤厚“始平公”。

学书别有观碑法,

透过刀锋看笔锋。

其二:少谈汉魏怕徒劳,

简椟摩挲未几遭。

岂独甘卑爱唐宋,

半生师笔不师刀。

对于“师笔不师刀”,是启功从老师陈垣那里学来的。陈垣曾对启功说过:“碑帖没有味道,不好学,不如真迹来的有味道。”启功跟着陈垣先生几十年,必定深受其影响,至少在学习书法的选择上是如此。启功一辈子都是写的楷书、行书和草书。至于篆隶,几乎没有写过。可从其诗中知道,因为篆隶是用碑的,行楷书都有众多墨迹和帖,所以他选择了舍弃练习篆隶。

清末学术界有这么一说,即经学讲《公羊》,书法学北碑。启功在谈经学时对于《公羊》学的一些观点并不反对,但是对于书法学北碑,他却是极力反对的,理由是刀刻和毛笔书写的效果不同,就像启功有时候反对包世臣和康有为等的某些观点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包世成和康有为是极力提倡碑学的。清代碑学建立至今大概两百年,这是一个理论走在实践前面的书法艺术阶段[3]。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书法界的帖学颓势让一些受到过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主张思变。正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书法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碑学变革的思潮。碑学的首倡者是阮元(1764-1849),在《南北书派论》中,他说到:“宋帖展转摩勒,不可究诘。汗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他从这些名家书法真实性提出疑惑,并说了字帖的摹拓失真等问题,一针见血指出帖学的衰落原由。之后包世臣对于碑学的发扬做出了极大贡献,并且逐渐开始引发了众多学者书家学习碑刻书法的风潮。对于碑学兴盛和大众接受北碑书法的审美风尚的情况,可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了解并得到证实。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有:“迄于咸、同,碑学大播。”“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己也。”(《尊碑第二》)从清代后期碑学盛行以及后来众人学北碑那么风靡的历史情况和启功先生对于学习北碑的反对进行对比思考便可看出:启功先生虽然对于这一时期的学者观点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思考(从其曾经进行过《清史稿》的标点注释以及经常提到康有为,包世臣的文章可知),但是难免忽略了对当时书坛碑学风靡现象的对比分析。因而我觉得从这点来看,启功先生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是缺乏辩证性的。但是作为一個大学问家,启功先生的治学还是很严谨的。因为他还是肯定了北碑的雄强之美以及碑学书法的优点,并不是对学习碑刻书法加以全部否定,这可以从他在碑刻中研究练习字体结构中看出。

虽说启功先生不写篆隶,但是我认为其书法绝对不能说成是“馆阁体”。馆阁体,指的是在科举制度下的考场标准字体,有乌、光、方和等大的特点。馆阁体强调了楷书的共性特征,也就是规范整洁、美观大方。只需要大概了解一下馆阁体书法,再看看启功先生的书法,便可发现启功先生的书法根本就不是所谓的“馆阁体”。首先,启功的字由于其学习经历和自己总结的结字黄金律,得出了他行楷书体稍偏瘦长的特点,而且其众多作品中的字并不是墨色匀一和等大的。启功先生在书中叙述过:“在临写各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融会贯通和独自创造,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风,我不在乎别人称我什么‘馆阁体,也不惜自谑为‘大字报体,反正这就是启功的书法。”看到启功先生的这段话和对他生平事迹的了解,让我想起了《老子》中的一句话,“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我认为,如果了解启功先生的人都会觉得用虚怀若谷来形容先生是完全不为过的。

对于楷书的字形结构研究,启功先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特别是他总结的真书结字黄金律,可谓十分精辟。他在《论书绝句百首》中有一首诗便是说的此事:

用笔何如结字难,

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

顿觉全牛骨隙宽。

先生总结的结字黄金律是针对真书的,这完全是启功先生对学习书法的经验总结,所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虽然在书法艺术追求变化与创新的道路上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这样精炼的实践理论对于书法初学者而言是多么重要啊。从另一个侧面观之,对于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先生可谓是功不可没。

四、总结

了解过启功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习经历,不难看出先生受恩师陈垣的影响很深,亦不难发现启功是个实在的大学问家,看过启功的著作[4]《启功丛稿:艺论卷》后,可从字里行间发现先生实在的性格,他很不赞同那种说得很玄乎的书法理论,自己总结的理论亦是易懂而实在的。譬如,“碑版法帖,俱出刊刻。即使绝精之刻技,碑如温泉铭,帖如大观帖,几如白粉写黑纸,殆无余憾矣。而笔之干湿浓淡,仍不可见。学书如不知刀毫之别,夜半深池,其途可念也。”学习书法应当知其所以然,细心体会。拜读过先生的著作后,感慨良多。先生的书法特点其实只是先生坚持的一种审美意趣的体现,一种个人创作的坚持。

就如先生说所的那样,“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遗者。”书法学习不能学习模仿时人,对于学习先生书法的人亦是如此。先生的书法是学古而创新的,虽不书篆隶亦不可谓之憾事矣。人的精力有限,审美也有所差别,所以不能妄加批判先生的书法特点。对于其书论思想,亦须辩证地看待。

参考文献:

[1]启功杂忆/鲍文清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启功论艺/启功原著;沈培方选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1.

[3]中国书法史新论:增订本/侯开嘉著.-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

[4]启功丛稿:艺论卷/启功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书论墨迹碑刻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碑刻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宋朝书论
明朝书论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