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西湖”建设研究

2017-08-11骆映心

天津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湖景观生态

骆映心

摘 要:“西湖”已作为一种风景符号在我国发扬壮大,其在城市文脈与山水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对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的理解,对我国目前建设发展较好的西湖进行生态、景观、文化3个层面的分析。提出要从宏观上尊重自然山水,因势利导,对山水格局和城湖关系进行生态调控;中观上借鉴优秀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湖面的景观塑造;微观上尊重历史发展,融合文化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景观内涵。同时对目前西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他城市"西湖"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西湖”;生态;景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8.026

Abstract: "West lake"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symbol of our country,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urban context and landscape pattern. With the help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City from Qian Xues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etter constructed and develop west lake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y, landscape and culture.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respect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from the macroscopic, shaping the lake landscape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excellent garden art technique in the middle, enriching landscape connotation by respect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mixing, combined with cultural essence and modern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 lakes to providing some enlightenment for other cities' development of "west lake".

Key words: "west lake"; ecology; landscape; culture

以“城市、生态、园林、人民”为主题的2016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于2016年9月在广西南宁召开,探讨当前环境下“城市”和“生态”的发展方向。会上孟兆祯院士做了“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落实到山水城市”的报告,提出仍要坚持山水城市理念,从传统园林中吸取智慧。

自钱学森先生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概念以来[1],相关专家及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实践,江苏常熟市、山东泰安市、辽宁铁岭凡河新城等的成功实践也较好地推动了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成为当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西湖”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伟大产物,其承载着城市水利、文化交流、放生祝圣和休闲观赏的重要功能,展现了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特征,是我国历史城市普遍存在的风景符号[2]。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湖”的区域面积、空间结构等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且部分城市也开始了“新西湖”的建设。因此,对目前发展建设较好的“西湖”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经典风景的营造和新时代下“西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山水城市理念

山水城市理念的本质是一种思想理念,是城市的一种形态模式[3],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融合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兼顾城市生态和历史文化,兼顾现代科技和环境美学,充分体现中国的山水特色[4]。中国山水城市理念受中国自然山水创作理论的启示,其精髓是尊重现有自然环境,因势利导,使各种生态因子各得其所,生态结构稳定和谐,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生境;运用艺术美、形象美等美学原理对城市内部硬件、软件、弹性件统一进行设计和营造,描绘城市优美画境;积极寻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尊重历史和文化,将景观与文化融合,形成城市独特、浪漫的意境[5]。概括来说,就是从宏观上进行生态控制,中观上进行景观塑造,微观上进行文化渗透,最终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

2 山水城市理念下城市“西湖”的建设

2.1 宏观层面:生态控制

2.1.1 城市山水生态格局 吴良镛先生认为将传统山水作为构成城市的要素,将城市以山水而构图,形成保持有机尺度的“山-水-城”群体,城市可重现山水景观的活力[6](图1)。“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市得山水而灵”,以山体、湖泊为主的大型自然生态斑块和以河流水系为主的城市生态廊道体系构成了城市大尺度的山水生态格局,这种山水格局为维持城市发展中的自然人工平衡起重要作用[7]。“西湖”是城市山水格局的重要部分,与其他的生态要素一同构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其也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8](图2)。

2.1.2 城湖生态关系 伍夏在《“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美学解读》一文将历史上的80个西湖与城的区位关系进行了统计,发现85%的西湖距城10 km以内,表明城湖的区位关系紧密。因此,和谐生态的城湖关系对“西湖”和城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城湖空间特征已成為西湖文化景观六大要素之一,使杭州市形成了“山-水-城”的自然过渡(图3)。此外,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城市深厚文化景观的关联也使城市景观与山水景观和谐共生、交融一体。福州大西湖与城市互相融合,作为生态系统绿核,连接城市东西两大绿楔。通过提升西湖周边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不仅构筑了大西湖良好的景观格局,也实现了福州市城湖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9](图4)。

2.2 中观层面:景观塑造

“西湖”作为历代著名的风景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风景意象,其景观的营造是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的典范之作。杭州西湖“花木亭榭,映带参错,气象尤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信州西湖“沙屿曲折,景趣潇洒”(《舆地纪胜卷二十一·信州·景物》)、颍州西湖“菱荷飘香,绿柳盈岸”(《嘉庆颍州志》)……融合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美学的西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景观资源,也成为城市形象的典型代表。

2.2.1 丰富的景观要素 “西湖”背衬青山,怀抱堤、岛、桥、园、塔、寺,景观要素丰富,通过对其自然与人文的各有利景观元素的利用,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在“西湖”景观中,水面为主要景观结构基底,堤、桥等作为廊道连接了“西湖”与城市、“西湖”内部各斑块,保证了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其本身又作为景观,丰富了景观形态。依附于岛、寺、塔等要素而形成的多样化景点,维持了生物多样性,融合经典文化,塑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表1)。

2.2.2 典型的景观格局 我国传统园林理法中提倡“水小宜聚,水大宜散”,我国的“西湖”也多用堤、桥等元素进行湖面景观的组织和空间的划分,也构成了“西湖”典型的景观格局特征。湖中岛的存在将湖泊划分为了大小不一的水面,三座小岛的经典造型是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蓬莱仙境“一池三山”景观模式的再现,也使空旷平淡的水面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图5)。

我国古代的“西湖”多与山体相依,由山体走向和自然沉淀而形成的边界使“西湖”呈现出自然、舒展的态势。堤、岛等园林建筑虽是人工建造的,但其自然的边界、生态的景观与“西湖”及其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用其分割湖面空间更加自然和谐。且合适体量、合理形态的堤和岛可营造适度的空间,增加景观丰富度,而且其本身也是自然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杭州西湖“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成为成功申遗的“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六大景观要素之一。

2.2.3 动态的景观空间序列 “步移景异”的“西湖”景观空间就是一幅动态的山水画长卷。以最为经典的杭州西湖为例,无论是沿湖步行、骑行或是在湖面乘船,所到之处均可摄取既连续又富于变化的图景(图6)。

2.2.4 多样化景观视线轴 我国的“西湖”景观以中国古典山水美学为立足点,以自然为中心,周边环境为依托,展现了平远、深远、高远的城市景观意境,其可通过不同的景观视线轴予以表达(图7)。

以惠州西湖为例,苏堤-九州桥—丰山-太保山的平远轴。游人在苏堤上向西北方向远眺,视线可跨越平湖与菱湖两个湖区,开阔辽远;较远处的孤山与九曲桥上的点翠双亭形成一个景框,将远方的准提寺、鹤屿、鸟岛拉进视线内;远方的丰山及其建筑群为整个画面带来了一种稳定平衡感;最终视线止于背景的太保山,起伏的山体则对整体画面进行了衬托。

南湖路-圆通桥-陈公堤-丰湖书院-泗洲塔的高远轴。游人位于南湖路的拱桥上向西北方向望去,琵琶岛衬托着平面双弧线形态的圆通桥作为前景;较远处的陈公堤与其北部的丰湖书院以孤山为背景形成中景,最后视线汇集在孤山顶部位的泗洲塔上。泗洲塔的存在将视野从最低的湖面拉到了远山的高处,也将仅13.5 m高孤山强化为全景区视线的焦点,是景观建筑强化山水格局的范例。

烟霞堤-鳄湖的深远轴。游人位于烟霞堤上向西南方向望去,将鳄湖修长的湖面作为前景,鳄鱼岛作为画面的中景;而鳄鱼岛在画面中对鳄湖后半部分的水域进行了部分遮挡,鳄湖水体则在其旁延伸至古格山与螺山之间的山谷中,营造出一种源远流长的深远之感。

2.2.5 园林艺术手法 我国“西湖”具有深邃的景观空间,不同的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富于层次变化。主要运用了疏密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透景等经典的古典园林和山水画艺术创作手法。

西湖景点疏密结合的分布使得平面构图上气韵生动,立体空间上忽张忽弛,富有节奏;疏密结合、虚实结合使得景观玲珑通透,塑造宽松、疏朗的气质;动静结合使游客体验到视觉、听觉、触觉多方位的享受,使“西湖”的景观更加灵动。此外,透景也是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常用的方法。“西湖”景观通过园林建筑沟通水面与周围环境的视线联系,通过门、窗、廊、榭等将山体、城市景色透入景观中,形成“显山露水”的共享空间(图8)。

2.3 微观层面:文化渗透

2.3.1 意境的营造与人文活动 我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的含蕴”,借助自然山水、植物,附以人的情感和理念,从而引发观赏者的“触景生情”[13]。“西湖”从最初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向园林化发展,又经历了官员的改造和文人的吟唱,其背后承载着无数的文化情怀,最终不仅可以满足游人的视觉享受,也能够激发其情思和联想,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苏轼为杭州、惠州、颍州等西湖修筑苏堤,梳理了湖水形态,并留下了绝美景观;康熙、乾隆皇帝为多处西湖题名、题字、作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杭州西湖的断桥、雷峰塔是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发生地;欧阳修一生中8次到颍州,咏出“西湖烟水如我家”的佳句;潮州西湖还曾担当过战争时期的兵家要塞;宋朝的辛弃疾赞美福州西湖“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2.3.2 风水的理想景观模式 中国自古有“风水说”,风水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也隐含着古人所特有的对天、地、人的见解。风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影响着人们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也在风水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理想的模式(图9)。

我国古代“西湖”的建设也受风水说的影响,成为构建理想风水格局的节点。如南宋杭州城市的布局中,“西湖”则被视为双龙所戏之“珠”,加以开拓;漳浦西湖的建造也是为了满足城市风水,将民田疏浚变为湖泊[2]。

3 现代“西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人为保护景观要素的可持续发展

“西湖”是城市生态格局中重要的大型自然斑块,无论城市如何发展,保持该大型斑块空间的完整和活力,才能保证斑块持久性地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因此,人为适当的干扰对于“西湖”景观的延续与发展是必需的。

首先要防止自然及人为因素对“西湖”斑块的侵蚀及破坏。湖泊由于泥沙的沉淀易导致泥沙淤积、葑草蔓生,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了;惠州西湖历史上也因城市的扩张和道路的建设遭受了填埋、切分、占用,曾导致湖区面积缩小、生态恶化[14]。但也是由于自古以来人为不断地疏浚与治理才保证当前西湖整体景观的保留(图10)。其次,要注重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惠州西湖的文星塔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使得曾经泗洲塔-文星塔双塔互望的景观格局成为了历史[15]。而杭州西湖形成于吴越时期的保俶塔、六和塔、灵隐寺较好地保存至今,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3.2 合理把控湖区景观要素的体量

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是天然的开合结构,“三面云山”相对高耸,形合,“一面城”原本低平,至高不过树顶,形开;三面合一面开,虚实相生,空灵大气[16]。而近些年杭州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西湖东岸相继建了一批高层建筑,使西湖东岸天际线发生了明显改变,西湖开合适宜的“山-水-城”的过渡空间关系发展成了随着距离的变远而逐渐升高的“碗”型空间格局[17]。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西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湖区北、南、西自然山水的组成要素、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持东向城市沿湖景观与自然山水的内在文化关联,控制好城市东部的建筑体量,延续西湖最初的景观形态[18]。

惠州西湖内鸟岛与鹤岛体量逐渐增大而导致湖区内湖面空间的减弱,景观通透性降低。主要是由于岛上种植的乔木多且密集,对丰渚往平湖方向的景观视线造成了阻碍。因此,对鸟岛和鹤岛的体量应进行控制,可适当减少乔木数量,将底层视线稍做打通,增加视线通透感。

3.3 正确应对“西湖”景区的旅游压力

“西湖”因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访。据统计,杭州西湖每年接待游客达到2 000万人次以上,而景区的免费开放更是造成了西湖巨大的旅游压力。巨大的游客量分布、道路交通的拥堵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也是目前西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杭州市为应对西湖风景区旅游压力探究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建立“三委四局”联席会议制度、颁布“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规划”等对名胜区进行法治管理;构建游人量调控系统实现对游人量的调控规划与即时监测,做好游客分流及容量控制;发展城市旅游以舒缓西湖压力,实现城湖共游等[19]。

4 结 语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造成了水自西向东的流势,所以西侧往往水流湍急。因此,为了满足城市水利及理想风水布局的要求,西侧无水或水势太急的城市,就会在城市西边营建水系或湖泊来“涵养西方水源生气,形成环抱水势要求”。而如今随着杭州西湖申遗的成功及其他城市“西湖”景观及声誉的逐渐提高,兴建符合理想山水的景观格局,具有生态和文态优质景观的“西湖”已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因此,对当前优秀“西湖”的景观特质及营造方法进行分析,合理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当代社会、人文环境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优化提升,是当前“新西湖”建设的有效途径[20-25]。

参考文献:

[1]鲍世行.钱学森与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0,7(6):15-20.

[2]伍夏.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美学解读[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钱学森.钱学森论山水城市[J].长江建设,2002(2):1.

[4]鲍世行.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的人居环境[J].城市住宅,2005,20(12):19-23.

[5]胡洁.“山水城市”——中国特色生态城市[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2010.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孙倩.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泰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8]李功成.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1):49-52.

[9]叶登舞.新陈代谢——时代变迁中的福州西湖公园更新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10]张炜,马军山,韩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景观价值要素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9(6):29-31.

[11]作者不详.惠州西湖景区介绍[EB/OL].[2017-06-08]. http://www.hzxihu.net/Web/ScenicWestlake.

[12]吴薇.扬州瘦西湖园林历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14]广东惠州市园林管理局.惠州西湖园林风景区的形成和特点[J].广东园林,1982(2):34,39-43.

[15]黄德芬.惠州西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16]陈波,汪莉莉.维护城市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论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关系[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6(3):40-43.

[17]黄文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城湖空间格局控制研究[J].风景园林,2012(2):72-77.

[18]杨小茹,华芳,黃文柳,等.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的保护与管理[J].中国园林,2011(9):39-42.

[19]华芳,孙凯旋.关于城市与风景旅游和谐发展的探讨——以杭州与西湖为例[C]//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1.

[20]孟兆祯.山水城市知行合一浅论[J].中国园林,2012,28(1):44-48.

[21]吴庆洲.中国古城防洪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2]杨鸿勋.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J].风景园林,2006(6):14-17.

[23]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4]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5]傅礼铭.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65-75.

猜你喜欢

西湖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