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汤》的三个关键词

2017-08-11书原子

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布施大锅和尚

书原子

《石头汤》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和尚来到一个村庄,用三块石头煮汤。村民们奇怪,和尚就游说,如果汤里再加什么就会更好喝。于是,就有了盐、胡椒粉、胡萝卜、豆腐、饺子等等加到汤里。汤煮好了,村民们欢聚在一起,好好乐了一场,他们感谢和尚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石头汤》以和尚为主角,《安的种子》也是。三个和尚,还要加一个。《石头汤》中的“一”,是小女孩;《安的种子》中的“一”,是老和尚。结局都是“大团圆”,中国式的。不同点是,《安的种子》中三个和尚的性格很鲜明,一个急,一个细,还有一个深谙顺其自然之道。《石头汤》中的三个和尚,就像同一个人,几乎没有差别。过分注重“分享带来幸福”这个主题,而忽略了人物描写,这是它的缺陷。

《石头汤》的主题很大,是幸福。“什么使人幸福?”阿寿回答得很模糊:“让我们找找看。” 怎么找?怎么看?开篇的时候,阿福、阿禄和阿寿三个,聊“猫的胡须、太阳的颜色,还有布施”。聊的话题,似乎与幸福没什么关系,但真的没关系吗?

其实,这是本书的三个关键词。“分享带来幸福”的主题,正是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的。

关于“猫的胡须”。猫的胡须根部有极灵敏的感觉神经,只要胡须的尾部稍触及物体猫就能感觉到。猫靠胡须的触觉去探路和平衡身体。如果猫失去了胡须,就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猫的胡须”出现在本书中,就有了“揣测”的意思,深入一层,即为“怎样揣测人心”吧。

三个和尚来到陌生的村庄,村民们看到三个陌生的和尚进村了。二者有一个观察、接触、揣测的过程。谁是感知双方的“胡须”呢?一明一暗两个,小女孩和猫。三个和尚一进村,“小女孩就一直看着他们”。先是询问,之后就行动起来,滚大锅,端蔬菜,认真地旁观。正是因为小女孩从揣测到参与,才有了盐和胡椒粉,胡萝卜和豆腐,芋头冬瓜玉米尖酱油,甚至饺子,一锅百味汤得以熬成。猫呢?与小女孩如影随形,寸步不离。而且,结尾一页的主角,就是孤立房檐的猫,让人去回想“分享带来了什么”,意味深长。

关于“太阳的颜色”。作者在这里让小女孩穿上了明黄色的衣服。须知,在古代,明黄色是帝王家的专用色,普通百姓家如果使用,就是“僭越”,是要被杀头的!

“明黄色”等同于“太阳的颜色”,所以,在封面上,小女孩穿着明黄的“马褂”,站在圆圆的大锅之上,而锅中,却是一只双目炯炯的猫。

“太阳的颜色”究竟会带来什么呢?源源不断的温暖。

关于“布施”。布施,是一种施舍。什么是施舍?简单地说,就是把你的食物、衣物等等,送给需要的人。村民们送出了什么?大锅、蔬菜、豆腐、调料、饺子等等。和尚们送出了什么?捡石头,找水,生火煮汤,还送出话语:告诉大家,汤里再有什么就会更好喝。之后,就是不断接受村民的给予了。和尚们是在布施吗?他们在行为上,给与的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总的来看是在不断接受啊?这里,就是理解本书的焦点了。

从结局看,因为和尚的到来,村民们聚到一起,举行宴会,看皮影戏,欢喜得不亦乐乎。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尚给村民带来了久违的欢乐。

从另一方面说呢,村民们付出了锅子、蔬菜、饺子,给和尚们饱餐一顿,是村民施舍了呀!

这里,可以引导孩子畅所欲言,按照各自的观点去搜集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舍”和“得”,是需要用一生的经历去理解的,所以,尊重孩子,保留其独到的观点,让他们学会去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用证据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最为重要。

思考题

1.小女孩询问和尚“你们在干什么”的时候,画面把和尚的位置画得高高的,把小女孩的位置画得低低的,请看图一。请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2.猫在书中,既然是另一根“胡须”,它就会去想问题,就会去揣测一些现象。请看图二。当猫看着漫天飞舞的蔬菜,它会想到什么呢?还有,请看图三。此情此景,猫又想到了什么呢?

用建筑来烘托故事,是本书用的一种手法。请看图四。和尚们初进村子的时候,建筑的表情是哭丧相。之后呢?画家又给出了什么变化?请找一找。

在构图上,本书一再突出小女孩的中心地位。你能在书中,找出至少两个这样的证据吗?

小女孩的衣服是明黃色的,在本书中,画家还在哪里用了同样的颜色?画家这样画的用意,你能猜到吗?

猜你喜欢

布施大锅和尚
三个和尚有水吃
马德里用大锅纪念新冠逝者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求乞”与“布施”之间
德善
被“大锅”改变的小镇
超级“大锅”FAST 正式开启“天眼”模式
顾恺之募捐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