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电影概论

2017-08-09张阿利熊雪卉

大学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部片文化

张阿利+熊雪卉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西部的文化形态包括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耕文化。西部的农耕文化具有悠久而光荣的传统,这个文化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第二种类型是游牧文化。游牧文化的特点为游弋性,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都是游牧文化的代表民族,西部电影中也有许多展示游牧文化的作品,比如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东归英雄传》等等,还有谢飞导演的《黑骏马》等等,这些西部电影都在表现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第三个文化类型是宗教文化。西部是道教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佛教的重要的传承地之一,西部还有伊斯兰教。宗教性的文化体现在影片中使得西部电影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有了厚度,在精神的追求上有了可能性。第四种类型是工商文化。工商文化在西部曾经非常辉煌,比如说,秦商一度成为国商,成为国家发展中的经济力量。第五种文化形态是军事文化。像《天地英雄》这部作品,就有很多军事文化的表现。

正因为西部有以上五种文化形态,使得西部的文化充满了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多元化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电影与西部的文化、人文的精神一脉相承,是用现代电影的手段表现传统的西部的文化和西部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西部电影与美国的西部片

西部电影的概念会让我们联想到美国的西部片,其实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了解美国电影的时候会去关注到美国电影中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类影片——美国西部片。其实,钟惦棐提出“西部电影”理论的时候,他也谈到:“美国有西部片,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西部片呢?”当然中国的西部片是我们中国的西部电影。

一说到美国的西部片,就会想到美国电影早期的代表作品。从1903年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开始,美国的西部片就深受美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喜欢,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美国的西部片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经典西部片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从1903年到1939年,这一时期是美国西部片样式产生、形成和完善的时期,代表作品是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这部作品拍摄于1939年,这是美国西部片在第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美国西部片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这个时期基本上就形成了,东部的所谓文明人到西部去开拓荒土,东部的人和西部的一些非文明的元素以及暴力的匪徒在那里发生交战等等。第二个阶段是“成年西部片”,是从1940年到1950年代末的西部片。第三个时期是“心理西部片”,是1960年代左右的西部片,这时西部片已经向心理的层面进行探索。第四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代表作品是《与狼共舞》,这种西部片已经有文化反思的深层意味。

美国的西部片跟中国的西部片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历史阶段不一样;第二,美国西部片有着商业、类型化的特征;第三,它是美国人的生活特点和美国人的梦想。

西部电影概念的诞生

1984年3月6日,钟惦棐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看到了吴天明指导的《人生》正在做后期,因为钟惦棐曾经在陕北生活过,看到《人生》以后,引起了他对陕北生活的回忆,在看到影片以后,他欣然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发表了题为《面向大西北 开拓新型的“西部片”》演讲,后来这个讲话稿收录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西部电影》杂志中。钟惦棐说:“美国有所谓的西部片,我们是否也可以有自己特色的西部片呢?越是西北的,就越是全国的,就越能为中国电影增加光彩。太阳有时候会从西部升起。”这是钟惦棐先生对于中国西部电影的预言。后来西安电影制片厂把主办的《电影新时代》的杂志在1985年更名为《西部电影》,明确地打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西部电影》这个杂志后来也成为了当时最为重要的西部电影的理论评论作品的重要阵地。《电影新时代》杂志在1984年最后一期的《改刊致读者》一文所说:“新的刊名曰《西部电影》,我厂位于祖国西部,今后影片以反映大西北为重点,以生产西部片为特色。本刊新名正是为这一重大变化作舆论鼓吹。”

后来西部电影在发展、在争鸣过程中和在探讨过程中,《西部电影》杂志也起到了重要的阵地性的作用。当钟惦棐的“西部电影”理论出现以后,文坛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最典型的是有些专家提出来了异议,对西部片的这样一个说法产生了异议,认为这是照搬西方、照搬美国。钟惦棐先生在他的《西部电影讨论集》序中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辩驳,他说:“西部片如果存什么用心,这用心就是着意于在样式上力求创新,而在体制上希望改变。”在当时,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新时期以后,中国电影进入到了一个井喷时代,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所谓追求时尚化的一些特点,主要就追求一些大城市、现代的所谓时尚的男欢女爱,这多多少少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化泛滥。钟惦棐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电影美学家,他对当时电影文化的一些不好的倾向,当他看到了《人生》这样一些立足于本土的、民族的和文化的代表作品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了“美是发现,美是心得,应该打造我们民族化的、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电影”。

后来,在吴天明等一批导演的践行下,中国西部电影和钟惦棐的理论就相互交集,形成了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与中国西部电影

在中国西部电影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第四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0年代初期也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一个发展期,在这个时候,中国西部电影的代表性导演有吴天明、颜学恕、滕文骥、姚守岗、金音和李云东等等。他们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野山》《步入辉煌》《生活的颤音》《都市的村庄》《黄河谣》《野妈妈》《黄河在这里转了个弯》《东陵大盗》等等。第四代导演和东部的北京上海的第四代导演一起共同建构了中国电影新时期的辉煌,他们也为西部电影在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艺术工作。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吴天明是西部电影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有学者说吴天明和钟惦棐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双子星座,一位是理论的星座,一位是实践者的星座,正是因为理论和实践的呼应,形成了西部电影后来的发展。在西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他们都给西部电影在艺术空间的探索、在文化的反思上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西部电影的导演群体为西部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的生命和新的探索的空间,使得西部电影走上了更好的发展道路,代表性的导演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何平、黄建新和周晓文等等,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西部电影中的经典。

新西部电影的特色

西部电影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后西部电影的发展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大批较为优秀的作品,像《天地英雄》《惊蛰》《美丽的大脚》《日出日落》《三峡好人》《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等等,也包括近期的《白鹿原》和《无人区》等作品。进入新时期以后西部电影的概念有学者称之为新西部电影,新西部电影和传统的西部电影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些特色。

一是叙述的平视。传统的西部电影在文化的视角上,往往采用俯视,采用反思、探索,皱着眉头看文化、看历史,对文化形成俯视和批判。新的西部电影,在文化态度和价值取向上,更采取了平视的态度和客观的态度。

二是新的一批西部电影的作品在类型的多样性上、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共融上在做多元化的探索,过去的西部片关注农耕文化、关注历史和关注民族的心理和性格,现在的许多西部片在关注这样一些传统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在加入喜剧化的元素,也加入对一些当下性的,包括警匪和武侠类型题材的探索。

三是市场的冲击。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处在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当时的市场的冲击不是特别的明显,而从1990年代以后,电影的市场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影的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西部电影在产业和市场的格局上也面临重要的变革。

四是近年來的西部电影在整个的发展和文化的取向以及在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形成了一些突出的特点这就是资源整合的趋势。各种元素包括资本的元素、市场的元素、人才的元素和技术的元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元素在整合,西部电影也希望能够去借鉴国外的,还有借鉴一些国内的、先进的一些市场多元化的操作手段来整合资源,然后希望能够重新地构筑新的西部电影的辉煌。

猜你喜欢

西部片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10 Best Western Movie Stars 10 大 西 部 片 明 星
西部片里的那些事儿
文化之间的摇摆
西部片的光荣岁月
西部片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