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尊重一个给力实习生

2017-08-09徐一驰

大学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前辈稿子选题

徐一驰

我一直有些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觉得大好青春就应该奉献给自己认为值得的人或事,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的实习选择——钱多事少离校近不重要,关键要喜欢、受尊重、让人有干劲。十分幸运,我找到了这样一份实习。

私信获得面试机会

我很早之前就关注了L媒体的公众号,纯粹是出于扩展专业知识、保持专业敏感的刚性需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我渐渐发现L媒体确实有些出类拔萃之处。一方面,它总能抢到一些独家首发新闻、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并不是踩着热点亦步亦趋、而是更注重解读事件的独到视角和专业分析。令我尤为欣赏的是,L媒体在报道时立场非常公允,既不盲目吹捧也不随意贬低,而是从专业角度有理有据地层层剖析娓娓道来。这份冷静和克制让我在咀嚼干货大呼过瘾的同时,也对它逐渐欣赏起来。

正是出于对L媒体的向往,我决定将它作为我的职场生涯首站。在翻遍了各大招聘网站、检索招聘信息无果后,我鼓起勇气给L媒体的后台私信了我的简历,喜出望外的是,我很快就接到了HR通知我去面试的电话。

毕竟是走出校园进行的第一次正式面试,我心里十分忐忑,但是当我看到办公室悬挂的球衣和摆放的篮球架拳击靶时“真有点我学校的感觉”,对这家公司的好感度又飙升了几个点。

按照常规流程,面试由HR和将要带我的两位内容组主编老师进行。大概是沾了母校的光,面试官翻了翻我之前的作品后只是简单的问了我几个问题,很快就把我入职的事情定了下来,全然没有我之前设想的那般审核严苛。然而正当我欣喜之时,HR姐姐的电话又打过来,说是第二天老板要回来希望再亲自面试我一次,这让我刚刚落定心又悬了起来。

第二天我见到了久仰大名的L公司两位创始人——H老师是一位财经媒体出身的资深媒体人,S老师更是在体育媒体圈里成名已久。两位前辈在我这只菜鸟面前却是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亲切和随和。除了一些关于工作能力和个人兴趣的问题,两位老师还问了问我将来的打算。实际上,我当时正在进行保研的准备,虽然当下比较空闲但我并不能保证之后实习的坐班时间。尽管内心挣扎了一下,我还是对两位老师坦白了自己的情况和担忧。没想到,两位老师都非常鼓励我的计划,甚至告诉我可以酌情申请请假,他们一定会支持。

后来我才知道,两位老师是刚刚谈妥了一笔融资回到北京,听说公司打算招一名实习生,便在百忙之中安排了对我的这次面试。对一位实习生尚且挂心如此,让我对他们又多了几分尊敬。

“听听你的看法”成了兴奋剂

作为刚刚入职而且没有什么经验的新人,我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做好了“先给各位老师打打下手、收拾收拾办公室”的心理准备,可情况出乎意料。我在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内容组每周一次的选题会,組长也邀请我一同去开会。本来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板凳席”不会有什么发言的机会,结果在轮到我的时候,组长说希望能听一听我的看法、鼓励我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正是这种重视形成的倒逼机制,“迫使”我也要向其他记者一样每周浏览大量的多方资料、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寻找选题。

更惊喜的是,在选题会上,所有内容组同事会在上周文章中民主投选出一个“好稿奖”以作为对努力工作的奖励,在我刚一入职的时候竟也给了我参加这个投票的权利;而且不仅仅是我有权利投票,如果我的稿子很出色,我也同样可能获得“好稿奖”。

在工作中,我可以和正式员工一样提出自己的选题并且独立操作,也可以在协助其他老师的工作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一次我和一位前辈共同操作一个关于“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选题,在一起讨论半成稿时,我觉得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偏颇。我向她说了自己的想法,她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后又重新做了补充采访,使最终的成稿更加客观。

在媒体做实习,做录音整理本来就是家常便饭,可是我在实习这段时间中并没有做太多这样的琐碎工作,因为老师们会把这些事情自己完成,或者在很忙的时候请专业机构帮忙。如果遇到那些涉及机密的采访录音,而自己又实在来不及自己处理,他们会在给我安排工作时非常客气、甚至带着一点打扰到我的歉意。虽然我认为这是我分内的工作,但老师们并不认为我有义务“帮他们”做这些。

实际上L媒体的这种尊重和支持并不仅仅表现为对一个晚辈的态度,它可能已经成为企业的文化。选题会上大家并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展示自己稿件的进度,其他的人则会毫不吝惜地提出赞美或者批评意见,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协助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为记者们之前的工作背景不同、各自拥有的资源也不同,所以时经常会出现一个情况:一位记者要为手上的稿子寻找资源,其他有人脉的前辈会主动帮他对接。

实习以来的种种都让我坚信,我并不是一个打杂的实习生,所以也从来都是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再多做一些、再做好一点。

独立上一线

我第一次独立上一线是入职没多久的时候,主编安排我去采访一家赛事公司。尽管之前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是真正采访时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因为采访对象实在是太能“侃”了。采访对象作为老板自然是对自家项目极尽吹捧,但是我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知道他话中水分多少,还要引导他尽可能多地说实话。可能也是看我比较年轻,采访对象一开始就表现出希望借我们平台打软广的心思,而对我提出的实质问题避而不谈。从2点到6点,整整一下午我光是“所以贵公司到底怎么实现盈利”这个问题就问了不下十次,大概是我的软磨硬泡有了效果,采访对象最终对我松了口,让我得到了还算满意的答案。

在完成这篇稿子时我又产生了犹豫,基于我的专业判断和已有的数据资料,我认为他的项目这并不像他所说的那般前景乐观。我把这些顾虑告诉了我的老师们,他们很赞许我的独立判断,并且建议我可以在稿件中体现出这些思考。

自己操作选题让我有机会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但我觉得更多的成长是来源于点滴细微之处。我把每周一的选题会都当做是绝好的学习机会,会上我不仅能了解到体育行业的最新资讯,还能全面了解到前辈们的选题视角和操作方式;年轻的记者们充满热情,甚至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都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我们彼此聊得最多的还是手头的稿子,不过好在大家多为体育铁粉,工作和兴趣一结合也就不觉得多么疲乏了;我的每一篇成稿都是在和前辈们的交流中创造出来的,完稿后又都经历了两位主编老师的修改,他们会很负责地标出改动的地方和原因,所以一篇稿子从最初想法到最终呈现,每一步都会予我或多或少的启迪。

之前我一直欣赏L媒体的专业,实习后我逐渐明白了这种专业性的缘由所在。除了平等活跃的工作氛围,各位老师多种多样的教育经历和从业背景功不可没。他们之中有些是科班毕业的媒体人,带着常年学习而形成的良好媒体素养;有些是多年的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时事有质朴的热爱和敏锐的嗅觉;也有些之前专门从事财经金融工作,在从商业角度看问题时会更加专业而深刻。同时,专业的一个保障就是媒体自身的独立性,而L媒体与生俱来的独立基因让我们可以独立客观地表达观点,我笔写我心。

猜你喜欢

前辈稿子选题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