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催人奋进的时代史诗

2017-08-08张永权

含笑花 2017年4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史诗湄公河

张永权

最近,我读到文山籍知名女作家晓荔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拿起这部小说一读就放不下了,几天时间我便把这部35万字的大著一口气读完了。一名古稀之年的老文学工作者不仅被这部小说精彩的故事吸引着,更是被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所感动,不时流下热泪,又在感动中沉思。仅此而言,就证明了晓荔的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据说根据这部长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即将开拍,更是见证了作品的影响力。

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是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代潮流中,一群来自上海黄浦江畔的知识青年,在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的勐仑公社插队的艰苦生活和在建设边疆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大显身手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在长达40余年的时代进程中,把大上海黄浦江与遥远的西双版纳的澜沧江、境外的湄公河再到春城昆明滇池畔的广阔地域相连接,描写了一代知青的苦难而辉煌的人生命运,塑造了一批各种典型的知青人物与他们命运相连的人民群众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传播文学正能量的优秀作品。《遥远的湄公河》是知青文学的新收获,但其作品丰富的思想容量、漫长的时代跨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知青文学。正如曾经在西双版纳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后成为学者型党政干部的花泽飞先生在作品的序言中所说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单纯的知青小说,还是一部杜鹃啼血的爱情安魂曲,更是一部滚烫的、气势磅礡的、紧贴母土的时代史诗。”

我认为用时代史诗来评价《遥远的湄公河》是非常准确的。所谓史诗,在权威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较全面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作品,或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结构宏大,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形象的文艺作品。”晓荔的这部长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看,无疑具有《辞海》所界定的史诗性文艺作品的品格。

我认为所谓史诗,史指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或广阔、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风貌,诗就是作品的文学性、艺术审美品位。一部称得上史诗性的文艺作品,必定是重大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作品较独特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我们评价一部文艺作品,还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批评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标准。无论是《辞海》的界定,还是习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来看,说晓荔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时代的史诗,都名副其实。

其史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遥远的湄公河》和过去的知青文学相以较,反映的社会生活风貌更丰富、更广泛,历史时空更漫长、更宏大,地域跨度更宽广、更奇特,是知青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一个突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插队落户当农民或到军垦农场当农工,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共和国历史前行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达到高潮。但过去的知青文学无论是小说、纪实文学,还是影视作品,大多局限在知识青年在农村或农场的生活,反映的生活面较窄。而《遥远的湄公河》则在广阔的时代、地域背景下,把插队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的上海知识青年柏天澄、温卫东、罗坤、廖静霞、廖彩霞、刘锦等人的生命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用40多年的历史时空跨度,以大上海黄浦江畔到西双版纳澜沧江畔、境外湄公河流域再到昆明等现代都市的广阔地域,作为柏天澄等人物的人生大舞台,成为一个时代潮流大显身手的弄潮儿。他们从稚嫩的青春岁月到成熟的生命人生再到历经沧桑后的事业辉煌,他们生命中的苦难、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作為贡献,他们的悲欢离合等,都和我们国家在这40多年的风雨历程紧密相连,插队时边疆的落后荒凉、他们在落后环境中受到的磨难、知青返城潮中他们的抉择,恢复高考的人生机遇、改革开放中他们的奋斗拼搏、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他们的作为等等,每个人的生命史,合起来便成为一部丰富多彩的家国史。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边疆农村和内地城市的巨变,便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表现得真实而生动。从他们的知青人生到各人在时代大潮中的作为,通过知青人生的编年史写就的共和国时代变迁史,都显出这部长篇内容的丰富,史的厚重。

其二,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作为知青小说,写出了知青人生苦难中的辉煌。作为一个跨越“文革”到当今时代的长篇,又是这一代人的英雄壮歌。史的厚重与当代英雄的成功塑造,交响成一部催人奋进的时代史诗。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是对是错,我不想在这里评论。作为一个运动牵涉到中国亿万个家庭的生活,给不少家庭造成的不幸和知识青年本身所遭受到的苦难,也是严重的,自然值得我们去反思。但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的出现对改变农村、边疆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知识青年自己在艰苦岁月中所受到的锻炼,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争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还走出了不少的英雄模范人物,贡献突出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其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这一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不少人都曾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过去反映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大多侧重于反映知识青年的苦难生活与悲剧人生,成为一个时期伤痕文学的组成部分。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仅局限于苦难和不幸的反映,我认为是不够的。正是在这点上,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的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视野上,用上下部的艺术结构,上部重点描写知青的苦难人身和在边疆农村的作为,下部主要反映知青后半人生和他们下一代的宏图大业,上下部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照映,形成史诗性的构架。而来自大上海黄浦江畔的知识青年柏天澄们成为上下部的贯穿人物,作家通过他们上山下乡的知青人生的悲欢离合,以恢宏的气势,纵横捭阖,把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甚至下一代人的梦想追求,跃然纸上,成功地塑造了像柏天澄、温卫东这样的商界企业家;还有像扎根边疆一辈子, 在发展边疆教育事业的廖静霞这样平凡中见伟大的知青教师,而她的妹妹廖彩霞,曾给边疆人民带来欢乐的“白天鹅”,却不幸死于恶性虐疾,结束了短暂又苦难的青春;也有辜负了傣族姑娘依萍的一片痴心后为重圆爱情梦想重回边疆的工程师罗坤。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道路,成为英雄时代星空中的一颗亮星,他们也成为作家热情讴歌的时代英雄。而一代知青的下一代,如舒碧云、岩林、柏翎等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传承着父辈开拓、奋进的价值取向,又更显当代青年敢于挑战,大胆创新的时代特点,是长辈们事业后继有人的象征,也增强了小说青春励志的感人力量。作品中就是像舒玉生这样成为酒鬼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对他的婉惜同情时,也不会忘记他曾对边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过贡献。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关爱知青、扎根边疆一生的南下老干部的生产队长,为爱坚守、为爱等待的傣族姑娘依萍,为追求美好梦想,考上大学的傣族金孔雀依兰,在作家的塑造中都给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鲜活印象,这些人物在书中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知识青年和傣族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这样,长篇小说《遥远的湄公河》不仅是艺术地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广阔社会生活的时代史诗,也是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当代英雄人物的时代史诗。整部作品的内蕴非常深厚,人物既生活化,又有理想的追求,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典型中的“这一个”。整部作品充满正能量,给人温暖和力量,催人奋进。

其三,用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史诗中的故事精彩纷呈。讲好云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遥远的湄公河》的一大亮点。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创作的基本功,一部小说有没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决定着小说能否被读者接受、让读者读下去的关键。

晓荔的《遥远的湄公河》之所以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就在于这部长篇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有一个又一个的好故事。作品中廖彩霞之死的故事,把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写得催人泪下。温卫东、柏天澄与依兰的爱情、婚姻故事牵连着三个家庭甚至两代人的人生命运,在同母异父的岩林和柏翎的姐弟恋的悲欢中达到高潮,其故事之神奇,情节之曲折,悬念扣子一个接一个,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胜。加上大故事套小故事,故事随人物命运和时代进程不断发展,层层推进,形成了时代史诗中故事中有史,史中有故事,“诗”中也有故事,故事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这部长篇小说不仅讲的是一代知青人生的故事,也是讲的一个时代的云南故事、中国故事,是一部故事中的时代史诗。

其四,这部长篇小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自然汇合,不仅使之成为一部文化小说,也更增添了一部时代史诗的文化品位。

小说这种文体,一旦经作家创作成为小说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何谓文化小说?这里既针对某些所谓的小说境界低俗,缺乏文化品位而言,又是指有的小说注重各种文化的融入而更显文化气息说的。就像散文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我认为《遥远的湄公河》就属于后者,从小说文体的细化来看,把它看成一部文化小说又有何不可。

我们只要一打开这部小说,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来自大上海黄浦江畔的一群知青,首先就给缺少文化知识的边疆农村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哪怕是一条眼看被废弃的水渠,知青提出三面光的修复这里就有文化。他们演出的脚尖跳舞的芭蕾舞《天鹅湖》更是第一次把俄国的歌舞文化带到了边疆。而在他们把江浙、中原以及整个汉文化甚至西方文化传到边疆的同时,作品又通过边地不同类型的人物,给知识青年传授着傣族的贝叶文化、婚恋文化、以孔雀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普洱茶文化、地理生态文化等等。而且对这些云南特有的边地文化的描写都自然融入在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情节中,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相融一体,没有任何添加的痕迹,从而让各种文化变得形象、生动、可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化小说。晓荔对茶文化中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对贝叶文化中傣族史诗的经典名句、对茶马古道上六大茶山和千年茶王树的描写,都非常生动准确,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性中的趣味性,显示了这部长篇小说人物的多方面的文化生活。书中作家还在塑造人物和叙述故事时,常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哲学、政经等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融化在作品中,也使作品富于文化气息。这部小说丰富多彩和深厚的文化内蕴,大大提升了作为一部时代史诗的文化品位,“文化”成为这部长篇的“史”之灵魂,也构建了“诗”的典雅境界。

阅读中我曾惊讶这位年轻女作家丰厚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文化修养,读了后记才知道她出身在大诗人柯仲平的故乡文山州广南县,从小就受到柯仲平的影响,爱好文学又善于学习,读了不少文化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加上写作中不断请教有关专家学者,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作品。

其五,浓郁强烈的抒情风采和优美动人的文学描写,使这部长篇小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从而提升了这部史诗性作品的审美价值。

诗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在少年时学诗,祖父曹寅就对他说,不学诗,无以言。《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歌赋和全书诗的境界,是他从小学诗的结果,也是使之成为名扬中外的文学经典的初因。

晓荔深知诗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所谓文学中的文学,实际上就指作品中有无诗的境界,《遥远的湄公河》在构思和立意上,就颇有诗的意境。澜沧江——湄公河,小说构思的聚焦点,这条一代知识青年的生命之河、事业之河、梦想之河,也是作家挥洒泪笔的情感之河,讴歌一代知识青年寻梦、追梦和实现梦想的象征之河。小说的立意,就有让人品味的诗意。于是作者在创作中饱含激情,为可歌可泣的知青人生激扬文字,写到情不自禁时便挥洒泪笔。不少地方达到了情与景谐,文因情生的诗情境界。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故事叙述,文字优美,如诗如画,形象生动,常有诗语喷涌而出,而《老歌》《遥远的湄公河》等歌词,就是谱曲能唱、离曲可读、读后可思的好诗。这部长篇有诗的境界,有诗意的描写,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读了这部长篇小说后,感到也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以我个人而言,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作家对一代知青商界精英如柏天澄、温卫东以及他们的后代,塑造得较成功,充满了激情。而对坚守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一生的廖静霞等却写得粗略,罗坤的科技人生写得有些概念化,没有故事。书名《遥远的湄公河》,似乎暗示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湄公河,虽然澜沧江和湄公河同为一条河,但毕竟在境外才叫湄公河,作品中和湄公河有关的人物仅是依兰的演艺公司到湄公河畔的老挝演出和岩林同时在那儿签订茶叶销售合同以及岩林、柏翎、窦鹏在此地的感情冲突。我想要是柏天澄们插队澜沧江畔时,他们青春人生发生的一两个悲喜剧的故事关联到湄公河,或者设计傣族老队长家的妻子、女儿的故事與湄公河有点关联再到多年后依兰重到湄公河,安排这样一个故事,也许就更好了。由于写作上的粗疏,还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常识性错误,如爱尼人只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是不能称为族的,而作品多处出现爱尼族的族称。还有其他一些本可避免出现的问题,也说明责任编辑的编辑工作不够严谨。对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这些问题虽无关大局,但如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多加注意和请教有关方面的人士,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岂不是会更加完美?我的这些看法对否?仅供作者参考,如有可取之处,在作品再版和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做些修改,如何?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史诗湄公河
上山下乡
走近湄公河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日美中在湄公河角逐影响力
史诗与认同表达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