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西菇废料栽培裂褶菌研究

2017-08-08张玉洁肖兴丽刘长古周旺丽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菌袋文山培养料

张玉洁,肖兴丽,刘长古,周旺丽

(1.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巴西菇废料栽培裂褶菌研究

张玉洁1,肖兴丽2,刘长古2,周旺丽2

(1.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利用玉米芯、甘蔗渣和本地巴西菇产业产生的大量废渣作为原料,研究栽培裂褶菌的技术要点。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巴西菇菌渣在培养基中用量40%可以替代30%麸皮,生物转化率最高为68.8%。

裂褶菌;巴西菇菌渣;栽培技术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别名白参菌,春夏至秋季的雨后多野生于栎、槠、栲等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上,也有发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类或野草上,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杂木林下常见分布。[1-2]云南民间历来喜欢采食野生裂褶菌[3],但野生裂褶菌朵型小,品质差,难以清洗,食用费时且鲜品供应具有季节性。目前白参菌栽培所用主料是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豆秸、甘蔗渣,辅料通常利用麸皮、玉米粉等且用量较大。[3-5]

近年来在文山、马关、砚山、广南等地共有巴西菇大棚500多个。每棚约产鲜菇5 t,需干料25 t左右。采收后每棚遗留废渣约20 t。这些菌渣充满巴西菇菌丝,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被充分利用,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云南非小麦主产区,生产所需小麦和麦麸依赖外运,增加了生产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制作

母种扩繁:利用PDA液体培养基将活化的母种进行发酵培养。

原种、栽培种制作:利用300 mL玻璃组培瓶,内装适量玉米粒、小麦粒混合培养基(预先浸泡过夜, 121℃, 灭菌2 h)。冷却后无菌条件下接入母种。置25 ℃,黑暗培养12~15 d 即得原种。载培种制备方法同原种。

1.2 栽培料制作和灭菌

培养料的配方如表1所示。设置麸皮为主要氮源的配方为对照。所有原料新鲜,无霉烂。甘蔗渣粉碎成毛状,玉米芯粉碎成不超过0.5 cm 大小不一的颗粒,巴西菇菌渣铲去土层,晒干粉碎。

玉米芯料浸泡1~2 d,甘蔗渣和巴西菇菌渣提前浸泡2 h。配料时将主料混合后撒入辅料,混匀。调节含水量至60%,pH自然。每配方栽培30~50袋。栽培袋采用规格为14 cm×26 cm栽培袋单口装料。121 ℃, 灭菌2 h。

表1 培养料配方/%

1.3 接种和养菌

菌包培养料冷却后,在接种台双人无菌操作条件下,打开菌包盖塞进行单端接种。接种量为配料的5%。接种后的菌包置干净的培养室、间隔组培架上黑暗养菌。培养条件:室温整个过程保持通风良好。冬季栽培,11月接种,常温条件下15~22 ℃低温养菌。夏季栽培,常温22~26 ℃。直至菌丝长满袋再后熟5~7 d。

1.4 出菇管理

经后熟后的菌包移至出菇室,冬季培养的菌包打开并拉直袋口,增氧并喷水保湿进行出菇。每天喷水2次,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喷水时掀开薄膜进行通风。采收第一潮菇后,削掉菇根,干燥,黑暗养菌3~5 d,再喷水,进行第二次出菇管理。

子实体采收标准为叶片将要平展前采收。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中文版分析所有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状况

裂摺菌菌丝粗壮,生长快。转管培养的母种25 ℃条件下5 d即可长满试管;原种和栽培种,25 ℃条件下12 d左右可以长满培养瓶。菌袋栽培,菌丝生长速度与温度、菌袋大小和培养基的粒度有关系。适当粒度下,冬季9~22 ℃条件下,3周左右长满菌袋,夏季22~28 ℃条件下,15 d左右长满菌袋。通风见光极易分化出蕾。

2.2 栽培特性与产量

裂褶菌发菌期菌丝生长很快,4种培养料中接种裂褶菌后,3 d后可见吃料。菌丝生长需要足量氧气供应,培养料粒度太小,不透气,影响发菌到菌袋底部的速度。粒度太大,装料量和产量小且容易在有空隙或凹陷处出现无效菌蕾。利用14 cm×26 cm小袋单端接种,在文山市夏季室温(22~28 ℃)条件下, 12~15 d长满菌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如表2。

裂褶菌生长需要较高的氮含量,利用巴西菇菌渣作为主要氮源栽培裂褶菌时,随培养料中巴西菇菌渣比例的增加,菌丝生长更加浓密,生长速度提高。其中配方4菌丝生长最快,统计产量最高。与对照组常规配方利用麸皮作为主要氮源栽培裂摺菌相比,利用40%巴西菇菌渣为氮源,生物学效率可达68.8%,可以替代30%麸皮的效果(生物学效率69.6%),二者生物学转化率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不同配方培养料对裂褶菌菌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白参菌人工栽培成功已有20余年,味道清香,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原因是其产量较低,生物学转化率在50~60%。之前的研究结果显示白参菌栽培以棉籽壳为主料栽培效果最好,培养料中添加木屑反而会影响白参菌菌丝生长。白参菌栽培主原料中均离不开棉籽壳和麦麸。云南省非产棉区,也非小麦产区,因此当地原料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近年,云南省文山州巴西菇产业发展迅速,本研究表明利用40%的巴西菇菌渣可以替代30%的麸皮用来栽培裂摺菌。

[1]张传利. 白参菌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技, 2009(3):25-29.

[2]郝瑞芳,李荣春.不同配方培养料栽培裂褶菌的试验[J].食用菌,2007(2):25-26.

[3]张传利,杨发军,桂雪梅,等.普洱地区白参菌栽培试验[J].热带农业科技,2010(2):19-22.

[4]万勇.裂褶菌的驯化栽培试验[J].食用菌,2004(5):10.

[5]曾素芳.裂褶菌的培养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0(3):10-11.

(责任编辑 张 铁)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Using Agaricus blazei Murriw Industry Wastes

ZHANG Yujie, XIAO Xingli, LIU Changgu, ZHOU Wangli
(1.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chnical points of cultivation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with Corn cob, Bagasse and Agaricus blazei Murriw industry waste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cultivation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with 40% of Agaricus blazei Murriw mushroom substrate in the medium can replace 30% of bran, and effect best, with biological eff i ciency of 68.8%.

Schizophyllum commune; Agaricus blazei Murriw industry wast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646.147

A

1674 - 9200(2017)03 - 0010 - 02

2017 - 03 - 30

云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白参菌在文山地区扩大生产和市场培育”。

张玉洁,女,山东临清人,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肖兴丽,女,云南西畴人,文山学院体育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刘长古,男,云南丽江人,文山学院体育学院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菌袋文山培养料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文山肉丁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