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17-08-07

当代医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护士长手术室满意度

章 瑞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章 瑞

(江西省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管理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8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4例),A组患者在其手术护理中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模式,B组患者予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护理模式,干预结束后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室情况。结果 (1)B组患者总体质量评分干预后(94.12±30.86)明显高于干预前(78.82±20.12)(P<0.05);(2)B组手术室内不良事件发生率(9.38%)明显低于A组(25.00%)(P<0.05);(3)B组护理总满意度(93.75%)明显高于A组(78.13%)(P<0.05)。结论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可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手术室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大大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提高医疗质量是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着重发展点。以往调查结果表明[1],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强度大、要求高等特点,稍不注意极易出现手术室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且有相关资料报道[2],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管理质量。提高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是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医院对护理管理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多种手术室护理模式也逐渐被居民所认识。本文选取128例手术患者,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8月本院2个手术室及该手术室同期收治的128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4例,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9.84±8.86)岁。选取纳入本研究的2个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14名,平均年龄(32.64±7.86)岁,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理师5名,护士3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及护理人员的数目及职位等临床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含有手术指征并予择期入手术室行手术治疗;(2)该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所有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自愿退出本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本研究的128例手术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64例,A组在其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采用一般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干预,B组予行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护理模式的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医院的各个护理部门分别设立五常法组、教学组、压疮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及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6个质量控制小组,6个质控小组工作任务分别有,①仔细规划和负责手术室内的各种器械工具等物品的管理,详细检查所有物品的标签及登记情况;②对手术室的所有医护人员均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③对相对应对的手术患者其手术体位均进行检查并予帮助纠正,对手术患者的压疮进行预防并对部分患者其压疮情况均进行详细的评估记录;④对手术室的所有物品均进行全面仔细的消毒处理;⑤对手术室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并监督指导;⑥详细核对检查所有护理过程中对手术的记录是否详细、规范及全面,并定期对其进行评比。(2)每个小组均由专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四级质控体系,进行全面的以及系统性的质量控制。

1.3 观察指标 干预结束后记录并比较2个手术室及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各控制小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控制评分标准:采用国际质控评价标准[3]评分,各小组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护理质量控制越好。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可分为十分满意、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库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组患者干预前后各质量控制小组评分比较 B组患者干预后其护理各质量控制小组及总体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后组间手术室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结束后,B组手术室内不良事件发生6例(9.38%),而A组出现手术内不良事件16例(25.00%),两组手术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间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B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75%(60例),明显高于A组护理总满意度78.13%(5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B组患者干预前后各质量控制小组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4],以往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完全由手术室护士长负责,除去护士长工作强度大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外,护士长本身的文化素养及医学水平等对手术室内质量控制的评判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故找寻新的有效且合理科学的护理模式来提高手术室内的护理质量是目前绝大部分医院所重视的问题之一[5]。据不少国内外研究报道[6],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干预已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作用效果也均被多想研究所证实[7]。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由科室护士长-护士-质控员-专科组长等级别的组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故较传统手术室护理管理而言,该模式的干预更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及科学性。在本组研究结果中,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干预的B组其各质量控制小组及总体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B组手术室内不良事件发生率(9.38%)明显低于一般临床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的A组(21.88%),另一方面,B组护理总满意度(93.75%)较A组(78.13%)低,由此表明,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更易被医护人员及患者所接受。考虑原因可能为因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是由多个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所共同参与,相对以往而言减轻了工作强度从而减弱了管理者的压力使其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且本文中的研究结果也符合曾经研究报道[8],此外,因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按其不同部门需要均针对性的成立独立的管理小组,此做法更精确了护理管理的范围使手术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因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由各个级别的护理人员构成,打破了以往护士长单独一人评判的模式,增加了评比的公正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故更令医护人员及患者易为接受。

综上,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可明显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手术室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大大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1] 陈明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148.

[2] 安莉.质量控制小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循证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0(6):148-151.

[3] 葛方英,徐敏.破窗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02-104.

[4] 崔丽玲.手术室优质护理措施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1):136-137.

[5] 张军花,张春华,钟奕,等.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模块化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8):3526-3527.

[6] 李文娟.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6):98-99.

[7] 闫沛,王宇,胡雪慧,等.日间手术患者护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6,30(2):130-133.

[8] 高文汇,王若琦,张晓丹,等.4P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4(7):1040-10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2.031

猜你喜欢

护士长手术室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