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玄宗和乾隆爷吃「九子粽」说起

2017-08-07

紫禁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赋诗清波唐玄宗

许 丹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金石学、古典文献学等,已合作整理出版《朱子全书外编》之《南轩先生文集》以及《全宋笔记》之《清波杂志》《清波别志》《北辕录》等书

从唐玄宗和乾隆爷吃「九子粽」说起

许 丹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金石学、古典文献学等,已合作整理出版《朱子全书外编》之《南轩先生文集》以及《全宋笔记》之《清波杂志》《清波别志》《北辕录》等书

唐玄宗像取自明成化十一年刊本《历代古人像赞》

乾隆帝像取自故宫博物院藏清金廷标《弘历宫中行乐图》轴

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西安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盛唐九子粽成端午新亮点》,文章中说盛唐时期,京城长安流行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美食,唐玄宗李隆基品尝后,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对其大加赞赏。

颇为有趣的是,次年六月十五日,香港《文汇报》的一则新闻《清帝九子粽现身京城》报道了北京的一家饭店推出了一款「九子粽」,文章中说清代的乾隆皇帝曾经吃过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美食,吃过后大加赞赏,并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文汇报》称赞了这家饭店勇于深挖史料,意在彰显传统习俗。之后,这个桥段持续发热,类似报道年年都有,层出不穷,但凡说到端午典故「九子粽」,都会点名乾隆爷。如《三联生活周刊》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推出的《食百粽》系列文章说:「清代乾隆皇帝吃九子粽后,赋诗赞美:『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二〇一六年一月四日的中国新闻网也报道《端午节典故:乾隆吃九子粽龙颜大悦》等。

这就尴尬了,一个是唐玄宗,一个是乾隆爷,都吃过九子粽,都大加赞赏,然后都赋诗一首,居然还一模一样,真真假假,其中必有蹊跷。

咱们先去唐代看看,粽子能在众多食物中脱颖而出,唐人实在功不可没。唐人沿用了前代粽子的两种名称,一曰「粽」,一曰「角黍」。如《齐民要术》曾引晋人周处在《风土记》里的记载说:「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这里说到了晋时粽子的制作原料、烹饪方式和两种名称。菰叶就是茭白叶,黍米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列为五谷之一,灰汁是植物灰浸泡过滤后所得汁水,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呈碱性,可为食品带来极佳的色、香、味。如今东阳、横店、徽州地区端午及夏至流行吃灰汁粽即源于此。至唐,黍米渐被糯米取代,故而《酉阳杂俎》说:「庾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裹角黍」绢本设色 共八开 每开纵二〇·七厘米 横一八·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家粽子,白莹如玉。」从黍米到糯米,原料的改变,使得称「粽」者渐成主流,而称「角黍」者则慢慢名不副实了。

唐代端午节,皇室颇爱粽子,不仅用来吃,也用来做游戏。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年间,宫中每到端午,便制作粉团、粽子等,放在盘中,用精致小巧的角弓架箭射击,射中者得食,京城王公贵族家也盛行玩这种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这书虽然不大靠谱,但在一些节日习俗等社会史料的记载方面还是颇可一读的。

唐代的粽子种类真是不少,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锥粽、筒粽、秤椎粽等,特别是九子粽,地位极高。唐玄宗端午宴集群臣,龙颜大悦,赋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首:「五月

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不谈这诗写得如何,只看其中的文句,便有前文所提到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

争新」一句,网上铺天盖地的传言不攻自破,这句诗的版权必归玄宗所有,乾隆爷不能白得了这个便宜。

玄宗这句诗从唐到宋,流传开来,后

人频频化用。据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宋朝端午习俗中有「作门帖」一事,端午前一个月,翰林院侍臣要为皇帝、皇后、妃嫔们撰帖子词,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其中,欧阳修、周必大等人所撰颇佳,如周必大所作的端午帖子词《皇后阁》云:「何处宜佳节,风光大内家。争新九子粽,竞巧五时花。」末句便化用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

清 汪士慎 花卉图册(十二开选一)纸本设色 纵二四·二厘米 横三一·二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宋人绘 蜀葵图页绢本设色 纵二五·四厘米 横二五·九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新」句,只不过「四时花」变成了「五时花」。其实,对于端午而言,周必大的五时花显然比玄宗的四时花更合时宜。端午,本名端五,唐朝时,为了避讳唐玄宗八月五日的生日,就把「端五」改为「端午」,延续至今。《酉阳杂俎》提到端午习俗时说:「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五时花指的是五月端午时节开的花卉,如石榴花、蜀葵等。

再回到九子粽。九子粽虽深受唐人喜爱,却并非唐人发明,《乐府诗集》的《月节折杨柳歌》中即有《五月歌》,云:「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九子粽,其实是将九个粽子串在一起,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扎成,九是最大的数,有象征多子一说。九子粽从乐府诗到玄宗笔下,不断发扬光大,那到底有没有流传到乾隆爷这儿呢?乾隆爷轶事无数,民间总爱拿他说事,现在看来,「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这句诗已经不是他的原创了,那吃九子粽是不是也是后人杜撰的呢?

先来看看乾隆端午节怎么吃粽子吧。据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端午节的膳单所载,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宫里一共使用了两千多个粽子,称为「粽席」,端午节当天,宫中几乎不吃别的东西,光吃粽子,皇帝桌上摆的粽子最多,皇后次之,皇太后和其他妃嫔又次之。吃粽子前,还要做一些射粽的小游戏,乾隆爷很喜欢这种游戏,为此赋诗:「亲

教宫娥群角黍,金盘射得许先尝。」也就是把若干粽子放在一个盘子里,让宫女们用小角弓射,谁先射中谁先吃,这岂不是和一千年前的唐玄宗玩的完全一样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为了这大批量的粽子,御膳房调配帮手,夜以继日,包粽子包到天昏地暗,而且还要精心设计,研发新品,讨乾隆欢心,一直到其满意才行。乾隆爷为此也颇为得意,确实也写过诗,如「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但无论如何,肯定没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一句。

至于乾隆爷有没有吃过九子粽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他在端午节食粽、射粽、赋诗等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至于为啥要把本属于唐玄宗的九子粽和诗强行移植到乾隆爷笔下,这恐怕要问问某些以清宫家宴为卖点的商家了。传承饮食文化,领略宫廷风味,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想唐玄宗和乾隆爷都是不会答应的。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射粉团”绢本设色 共八开 每开纵二〇·七厘米 横一八·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赋诗清波唐玄宗
田公平
又遇二月二
初雪
唐玄宗戒酒
莲 藕
河南: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碧水清波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唐玄宗 音乐终极爱好者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