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保护者王晓华

2017-08-07陈全忠

莫愁 2017年20期
关键词:保护地星空

陈全忠

暗夜保护者王晓华

陈全忠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的话语依旧振聋发聩,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满天星斗的景象早已难觅踪影。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随处可见的耀眼霓虹灯、灯箱,将星空的光芒遮蔽,即使在最晴朗的夏夜,也只能看到几颗星星。

因为一次国际摄影大赛获奖,王晓华邂逅了在亚洲尚为空白的暗夜星空保护。从此,他成为执著的暗夜保护寻梦人,为建立中国的暗夜保护地四处奔走,成为亚洲首个获“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

邂逅一件美好的事情

王晓华退休之前的身份是部队军官,是国企董事长和党委书记。退休之后,他把自己称为“草根”,重新捡拾起天文的爱好,同时迷上摄影。他曾经在春天的凌晨3点,前往泰山七星台拍摄星空,山顶寒冷刺骨,他用两个多小时拍摄了数十幅照片。在七星台,齐长城古迹蜿蜒盘亘,王晓华拍到了最满意的一张照片《长城上的星空》:银河从天蝎和人马两大星座中间穿过,斜跨在齐长城的夜空。

浩瀚无垠的银河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星云仿佛荡漾在天际,银河宛如明亮的牛奶瀑布展现在眼前,似乎伸出手便可以触摸到。王晓华常常感叹,这种感觉,现在鲜有人能体会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原本抬头可见的光亮,必须要“低头”才能看到了:北京、东京、巴黎……越来越多城市的夜景,在航拍的俯瞰下显示出成片的金子般的亮度,而此时的天空,都是一片黯淡。这就是光污染,想看最美的星空,只能到城市周边的山区去。

2010年,王晓华偶然看到“夜空下的世界”国际摄影大赛征集作品,就把《长城上的星空》拿去参赛,这幅作品最终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

王晓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首个参赛并获奖的中国人,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大赛评委、天文学家无国界组织主席迈克·西蒙斯鼓励他加入到保护暗夜星空的队伍中来。

迈克告诉王晓华,世界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注意控制光污染和建立暗夜保护地,但中国还是空白。“你作为中国首个星空摄影获奖者,能不能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迈克的话让王晓华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的理念、业态及相应的国际机构。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面对光污染的蔓延,许多天文台被迫放弃或迁址,公众熟知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已经改为展览馆。随着天文事业的发展,一些天文学家发出了感叹:何处安放宇宙的眼睛!

为了保护黑天鹅绒般的夜空,留住璀璨星空,1988年,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该领域的非盈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诞生。

暗夜保护的基本概念是,应对日益蔓延的光污染,通过科学合理的户外照明,保护夜间环境和星空遗产。二十多年来,国际暗夜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响应,截至2016年12月,已在2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66个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认证了66个暗夜保护地,其中暗夜自然区2个、暗夜保护区11个、暗夜公园36个、暗夜社区14个、暗夜友好发展区3个,但中国的暗夜保护区在国际认证方面还是空白。

“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我遇到了,为什么不做呢?”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晓华发起“中国星空会”,开始追逐他的暗夜星空保护之梦。

中国暗夜保护地零的突破

王晓华找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编辑策划关于“暗夜保护”的专题,把“暗夜保护”的概念引入公众视野。他深知,要在中国开展暗夜保护工作,普及知识和提升意识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经过八个月的准备,中国第一份暗夜星空专刊得以推出。

王晓华流连于北京街角的报刊亭,远远听见有年轻人议论光污染和暗夜保护,看着他们买走杂志,他很欣慰:“大半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这本杂志的封面一直被他用作微信头像。

第28届国际天文大会在北京召开时,王晓华以中国星空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在暗夜保护的专题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在行动》的发言,并将这本星空专刊带给现场嘉宾。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鲍勃为王晓华所做的工作感到兴奋,希望他可以实现亚洲暗夜保护地零的突破。

在鲍勃的邀请下,王晓华担任了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负责人。之后,王晓华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专家交流的机会增多了。为了快速提高英语水平,他参加了一个学校的短期英语培训。这次学习让王晓华收获不小,他掌握了大量专业词汇,进一步加深了对项目标准的理解。他动员这个学校成为志愿合作单位,共同把国际暗夜协会项目标准、指南和说明等九份文件翻译成中文,后来,这些中译文件被国际暗夜协会正式公布在了网站上。

“星空要怎么保护,难道到天上去吗?”这是王晓华最常听到的疑问,每一次他都不厌其烦地解释:“星空保护其实是从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地面夜间环境着手的。”这也是国际暗夜协会二十多年来所采取的最主要的保护方法:在世界各地寻找尚能见到星空的地区,建立暗夜保护地,与当地政府合作,严格控制该地区的光源。由于过度使用户外照明工具,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经看不到银河和主要的星座。被不断变亮的人造光源吞噬的,不仅是头顶的星空,还有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失眠、近视、情绪抑郁,这些越来越频发的现代病,与无处不在的光线都脱不了关系。更有研究表明,由于扰乱了人体激素分泌,光线的过多存在还可能导致儿童早熟、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

这几年,王晓华一直为寻找和建立中国的暗夜保护地四处奔走,北京、济南、青岛、杭州、厦门、敦煌……选址几经易地,最后锁定在西藏阿里地区。

王晓华四次入藏,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2016年6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和星空会工作组,与阿里地区、那曲县签署协议,正式启动国内首批“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在暗夜保护地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划、改造和管理,比如规定禁止使用大功率强光源,在保护区内不应有向上投射的灯光,采用全遮挡的照明设施,相关色温不能超过4000k,防止和控制光污染。

星空也是一种资源和遗产

第四次从西藏回来,由于舟车劳顿加上高原反应和感冒,王晓华的肺部受到严重感染。匆匆到医院检查之后,他又赶往夏威夷参加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这个会必须参加。”王晓华说。作为中国星空项目负责人,他为此做了大量准备,耗费了太多精力。

在陕西大成电力科技公司的帮助下,他与一家数码工作室合作为阿里暗夜保护区拍摄了一部宣传片。为了准备资料,他常常深夜到海拔5100米的天文观测区拍摄,工作到第二天早上6点。他的想法很纯粹,就是要把这片美丽的雪域高原真实记录下来。片尾是作家毕淑敏的题词:“希望阿里星空走向全国,走进每个人的心扉,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笔浓重色彩。”在夏威夷暗夜保护专题会议上,王晓华做了十分钟的发言,并展示了名为《天上阿里,最美的星空》的短片。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暗夜保护者为之震撼:壮丽的高原风情,天文台上空的灿烂银河清晰可鉴。

夏威夷之行,王晓华和中国的天文科学家让世界天文界认识了阿里,也让世界暗夜保护组织看到了中国暗夜保护又一个大的行动。几年来,王晓华两次受到国际暗夜协会的文字表彰,成为亚洲首个获“暗夜保护者”称号的人,被称为地区工作的典范。

暗夜保护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欣赏和观测美丽的夜空。王晓华认为,通过发展星空科普体验和星空文化旅游,星空项目是可以做到盈利的,然后反哺支持暗夜保护的事业,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阿里保护区的暗夜公园已经定期向公众开放,区内设置了望远镜和展板,游客可以观测星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讲解辅导。如今,去阿里和高原看星星,已经成为西藏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中国星空会已有十余个储备项目,包括内蒙古、江苏、新疆等地。王晓华的计划是先把西藏项目做好,再逐渐展开全国各地的试点。暗夜保护的序幕已拉开,一切才刚刚开始。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钟健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保护地星空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之析义与梳正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奇妙的星空
星空
你也爱吃仰望星空派吗?
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