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的酝酿 出人意料的构思

2017-08-05吴延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7期

吴延生

摘 要:重视“读者对象”是作者创作的首选环节,当然也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出生于农村、熟悉农村、热爱农民的山西作家马烽,描写农村的社会变革、表现农民与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及其变化,成为他的创作追求。以《我的第一个上级》为切入点,通过老田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艺术构思过程的匠心独运、民间特色语言的细心选用、几点值得商榷的诚心意见等的阐述,探讨作家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客观上的一些不足,达到重新审视马烽小说创作、挖掘其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当代小说 马烽 《我的第一个上级》艺术特色审美探析

出生于山西的农民作家马烽,长期的斗争实践所培养的世界观和情感倾向,决定了他的艺术视野主要集中在他所熟悉的农村,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他的短篇小说取材于农村生活,描写农村社会变革,表现农民的精神状态及其变化的代表作《三年早知道》成为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描写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努力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美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则成为他的短篇小说的里程碑力作。它凸显了作者深厚的美学底蕴。在艺术处理上习惯于事件的追踪中补充若干细节以凸显人物,语言平实大众化,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晋中农村特有的泥土气息以及活泼欢快的喜剧色彩。

一、老田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

作家塑造老田的形象,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最为突出的手法是抓住人物性格外在与内在的矛盾,展开波澜起伏的情节,在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困难关头,揭开人物的心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位党的基层干部的光辉性格。茅盾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1]那么是怎么个“龙拿虎跳”的呢?作者通过两种方法加以演绎。

(一)欲扬先抑

老田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县防汛委员会的负责人。这个人物貌不惊人、怪诞冰冷、疲沓散漫。说他“怪”是他在三伏天“下身穿条黑棉裤,裤脚还是扎住的”,“低着头,驼着背,倒背着手迈着八字步”,“面色苍白”;说他“冰冷”,当自行车撞到他,受到斥责,仍是“和和平平”地走了;说他疲沓,作品中写他是有“疲性子”;说他散漫,作品中写他不仅走路说话慢,就连工作也散漫,“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作品初写这些只是老田的外在特征,当三岔河决口,老田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作品中写他“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走路不再迈着八字步,而是“大踏步跑进来”。“神气全变了,精神抖擞,满面红光,脸上的表情又严肃又冷静。”他的神情也随着三岔河的决口发生了变化。他的内在性格在抗洪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突出了他的高超的才干,勇于牺牲的精神,他还有精通业务、大胆组织、高超的预见能力。这些则通过对两条河的汛情分析表现出来。

(二)烘云托月

作者还通过烘云托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我与老田在防洪指挥部里,众人的反映,侧面烘托出老田的形象高大,群众对他信赖。作品后半部分着力描写老田的献身精神,如作品写到堵水专家老姜头对堵口都泄了气,这时很多人都慌了神,但老田大声喝道:“别动!谁敢挪动一步,马上把谁填到水里!”“他的脸色铁青,眉眼恼得怕人,语气十分坚决。”把人吓呆了。他首先不顾自己多年的关节炎跳入缺口,直至合拢后老田昏过去。至此,老田的形象完美丰满地站到读者面前。作品的最后,老田出院,再一次走在街上和我相遇,这样写,首尾呼应。

二、艺术构思过程的匠心独运

(一)第一人称的艺术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来写,这一艺术角度的选择十分巧妙,富有表现力。“我”是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根据我的所见所闻写下去,脉络清晰,有利于将有关材料连贯起来,顺流而下地展开情节即路遇、引见、告急、抢险。

作者先用第一个情节“路遇”,让作品中的人物出场,使读者对人物发生了兴趣。这个情节造成了第一个悬念。

“引见”不但增强戏剧效果,而且预示将有矛盾展开,造成第二个悬念。

“告急”的情节里,矛盾冲突展开了,整个作品写到告急已抑到极点,悬念的设置也到了极限,所以作品來了奇峰突起,安排了三岔河“抢险”事件。

(二)情节设置得波澜迭起

当时写抗洪救灾的作品很多,但都比不上马烽的这篇作品,原因就在于作者结构该篇作品时不着力描写惊险的情节,而是着力人物性格品质的揭示上。为此,作者怎样设置悬念,展开矛盾冲突,都始终围绕着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揭示上。

整个作品是老田牵着读者走。如在“告急”一段中情节设置了四个波澜:第一个波澜掀起,作者又把笔势舒缓下来,插入一段我和老田在路上的对话。从侧面介绍了老田对业务的精通,消除了小说告急中设置的悬念,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抗洪现场的紧张气氛的描写又掀起了第二个波澜,作者写的是实情实景,一切危险困难都具体地摆在主人公面前,也牵着读者往下看。可作者又忙里偷闲,引出了老姜头,通过老姜头之口说出了老田的身世、病源等,自然又消除了“路遇”中设置的悬念。随着一阵锣声,小说又掀起了第三个波澜,河堤决口,作者在紧张的场面的描写中,突出了老田的沉着冷静,堵口工作顺利展开。洪水更大,老姜头泄气,在场人慌乱又掀起了第四个波澜,也是全书的高潮。在此,老田的性格中遇事沉着冷静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有力地彰显。

这样的情节安排真实而自然。尤其“我”初出茅庐,满腔热情而阅世不深,对人对事感受敏锐,反映强烈,认识与理解却又未必准确。因此,对老田的这样一个内在与外表不一致的人,必然要有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认识过程则是通过我的目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生活逻辑表现的,这样的认识过程成为展开情节线索的伏脉。

作品以生活为辩证法来指导构思,以人物性格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矛盾组成作品波澜迭起的情节内容,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一层一层得到了升华,最后人物内在本质冲破了外在特点以后,闪耀出光辉。同时取得欲扬先抑、以抑显扬的艺术效果。这是独具匠心的。

三、民间特色语言的细心选用

《我的第一个上级》在语言上体现着马烽继承民族传统、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成果。他做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结合,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统一。在作品中,找不到任何像漂在水面上的油珠儿似的华丽辞藻,有的是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洗炼、朴实和生动的语言。如当“我”发现自己的第一个上级就是上午撞倒的那个人时,“我觉得我的脸刷一下红了,不知该怎么说好”。“幸而有干部来送公文,要老田签字”,“这才救了我的驾”。这样写就将人物的尴尬心理逼真而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小说有一段写河水上涨,风浪又大,决口的危险就在眼前的情景:“河里的水比我离开时候又涨了好多,虽然离堤顶还差一公尺左右,可是风浪很大,风拥着浪花不断向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退回去。接着又扑上来,又退回去。要不是堤帮上敷着席子,无论如何也招架不住这么冲刷。我和老田走了不长一段路,鞋袜全被溅上来的水花泼湿了。正走着,忽然前面传来‘哇——一声巨吼,接着就响起了紧急的锣声。”这简直是不作任何渲染的白描,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心情也跟着感到紧张。

在民间文学中,长期形成了一些有较强的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在《我的第一个上级》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运用。如“我”带着行李赶来“上任”,正骑车往前走,遇着个老头,“说时迟,那时快”,“猛然一下就把他撞倒”;经引见后,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我的这位“顶头上司”就是上午在街上被我撞倒的那个人。“说时迟,那时快”、“无巧不成书”等都是说书中常用的套语,被作者灵活地引用进来,还带上几分幽默的味道。

语言的洗炼,在作品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如对老田精神状态的描写,并没有动用众多的词汇,却写得神情毕现。如老田的面容前后曾有几次变化,“我”最初看到的是“面色苍白”,因为他疾病缠身;紧急抗洪时,他匆忙赶到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精神抖擞,“满面红光”,无疑是战斗的激情使得他热血沸腾;在堵决口时,老姜头的动摇引起人们的慌乱,老田霎时变得“脸色铁青”。足见他愤怒已极。只用了几个很普通的词汇,给人印象就很鲜明,并且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最经济的点染了。

四、几点值得商榷的诚心建议

小说发表后,受到了好评,但冷静考虑,有的方面还有商榷的必要。

先抑后扬的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之一。但必须弄清先抑后扬的辩证关系,抑的目的是从相反的方面反衬出人物形象美感,如果单纯为了吸引读者,这有损于人物形象的美感作用。该作品对这种手法的运用总起来说是成功的。但有的地方欠妥,如描写房顶快塌下来,老田用电筒照了照,就又安然睡去;老田的走路是由其光荣的历史决定的。作者写了这两组疲沓,不加区别,使读者感到他真的疲沓。作品中的人物行动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都受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支配,如洪水决堤,老田为什么能有大無畏的献身精神,到了危急时刻,他的责任感是强的,应该与他一贯的行为有关,而作品的前半部分着力渲染了老田的疲沓,老田平时疲沓而在关键时候怎么能有那么果断的勇气?这就说明人物性格前后不统一,作者如果在前半部分稍加暗示,读者则不会感到突兀。老田的疲沓有行动上和精神上的,但对精神上的疲沓,作者写得含糊。他虽有关节炎,为什么对人的态度冷淡?

作品中还有一些细节欠真实。告急一段描写意在表现老田的预见性,但写安乐河发水老田无动于衷,可写三岔河发水,老田急着向河堤走去,他的预见性何在?要是他有预见性,老田早该到三岔河河堤了。另外,老田在大路上低着头迈着八字步走,当车撞倒他,他毫无反应,这点是不真实的,生活中也不会有这样的人的。

综上所知,马烽是一位对艺术创作严谨执着的作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出奇制胜的故事情节、通俗朴实洗炼明快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农村党的基层干部——县农建局田副局长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都充分说明他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凝炼出鲜明的特色。但也应客观地看到《我的第一个上级》在细节处理等方面还有斟酌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茅盾.读书杂记[A]//茅盾评论文集(上)[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