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比Y还W”句式研究述评

2017-08-04滕云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构式李杰学报

滕云

摘要:“X比Y还W”句式是汉语学界长期关注的语法热点。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梳理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该句式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X比Y还W”;还;句式

陆俭明(1980)首先提出“X比Y还W”句式具有“比较”和“比拟”的语义,句式中“还”表示程度深并包含“转折变化”的意思。此后,关于“X比Y还W”句式的研究受到汉语学界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总结一下相关研究成果。

一、句法方面

黄祥年(1984)、史荣光(1997)、宗守云(2004)、文全民(2008)都关注了句式的句法功能。

其中,黄祥年(1984)对比分析了“还”和“更”的语言环境,说明“X比Y还W”句式中W可以是形容词和动宾结构,句式中W为形容词时后可以带数量词语。文全民(2008)关注到了句式与数量词语共现的情况。

史荣光(1997)考察句式变项的进入成分:W为能愿动词;W前有“显得”和“让”;W前有副词;W前有(否定)副词+能愿动词。

宗守云(2004)分析了句式变项关系,分为“实比型”“虚比型”和“特比型”。

此外,前人也关注到了当W=Y(Y=W)时的“S比N还N”句式,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王霞(1992)、宗守云(1995)、史荣光(1997)、唐依力(2001)、尤庆学(2001)、张爱民、张爱玲、张秀松(2002)、周锦国(2003)、邵克金(2004)、万钧(2004)、徐茗(2006)、邱天(2009)、王忠、王强(2009)、龚晶晶(2010)、杨玉玲(2011)、余俊宏(2011)、赵丽哲(2011)、吉益民(2012)、高程(2013)、马伟忠(2016)等。

二、语义方面

陆俭明(1980)、殷志平(1995)、史荣光(1997)、杨玲(1999)、沈家煊(2001)、高增霞(2002)、李杰(2003)、刘焱(2004)、李立昌、夏群(2008)都关注了句式的语义功能。

其中,陆俭明(1980)提出“比较”和“比拟”。殷志平(1995)提出“比较”和“比况”。杨玲(1999)只强调句式强调程度深的作用。李杰(2003)分为“加和類比较句”“加和类比况句”“补充类比况句”“对比类比况句”和“申辩类比况句”。李立昌、夏群(2008)从语义范畴辨析“比较句”和“比拟句”。

史荣光(1997)分为“逆向反差之比”“语义高层次之比”和“超时空比较”。

沈家煊(2001)从“元语量级”的角度解释来句式。高增霞(2002)认为句式中“还”激活一个等级序列,表示情状在量级序列的节点上延续。

刘焱(2004)提出“递进比”、“反差比”和“极端比”。

三、语用方面

殷志平(1995)、黄瓒辉(1999)、杨玲(1999)、李杰(2001)、李杰(2003)、沈红丹(2003)、宗守云(2004)、唐敏、齐焕美(2009)、武果(2009)、胡斌彬、车录彬(2010)、宗守云(2011)、罗美君(2015)都关注了句式的语用功能。

其中,殷志平(1995)认为“比况类”句式具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描绘夸张的作用。杨玲(1999)认为句式除了强调程度深之外,还有描绘、夸张作用。李杰(2001)认为句式具有夸张功能,分为“比喻式”“陪衬式”和“对比式”。罗美君(2015)认为句式是一种表极性程度的修辞构式,具有夸张的语用功能。

黄瓒辉(1999)分析了句式语用条件。

李杰(2003)说明“申辩类比况句”带转折语气,常用于争辩、申述胜负的场合。

沈红丹(2003)认为句式中“还”在语用上具有“ 否定先验期望值”的功能, 表达“未曾料想到”的深层语义。宗守云(2004)、武果(2009)、唐敏、齐焕美(2009)、宗守云(2011)、谢白羽(2011)认为句式是反预期结构式,传递反预期信息,句式中“还”具有主观性和反预期表达。

胡斌彬、车录彬(2010)认为句式的语用功能分为足量信息功能、一般增量信息功能和反预期信息功能。

四、结语

由此,我们看出关于“X比Y还W”句式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成就显著。但是,前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仍有一些问题。在句法功能方面,句式变项的关系描写不够清晰,如:句式变项的进入成分;句式变项是否为同类事物;句式变项是否关注量查以及量差大小;是否说明变项的量值情况等问题。此外,句式W后数量词语的考察不够全面,没有全面考察句式不同语义类型与数量词语共现的情况。在语义功能方面,前人对语义功能类型的分类不够彻底,语义功能的描写不凸显,区别性语义功能不鲜明,有些重要的小类尚未得到关注,如:那条蛇比碗口还粗。语义不仅是“比拟”“比况”等,还具有“近似赋值”的主观大量义。在语用功能方面,由于句式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十分缺乏,句式的使用场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相当意义。这些问题都有待更好地解决,以便不断补充和完善“X比Y还W”句式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程.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X比N还N”句式分析[J].语言学刊,2013,6.

[2]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02.

[3]龚晶晶.“比N还N”格式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0,6.

[4]黄祥年.比较句中的“更”和“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

[5]黄瓒辉.“比”字句中“更”和“还”的语用条件分析[J].广州华苑,1999,11.

[6]胡斌彬,车录彬.“X比Y还W”构式的语用信息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endprint

[7]吉益民.“X比N还N”比较构式的认知考察[J].语言与翻译,2012,01.

[8]李杰.“X比Y还W”格式的夸张功能[J].修辞学习,2001,04.

[9]李杰.“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

[10]李立昌,夏群.比较句和比拟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

[11]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学林出版社,2004.

[12]陆俭眀.“还”和“更”[J].语言学论丛,1980年第六辑.

[13]罗美君,修辞(虚比)构式“X比Y还W”的认知机制和演变动因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5,04.

[14]马伟忠.基于使用模型的汉语特殊构式事件表达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6.

[15]邵克金.“X比N还N”的认知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6]沈红丹.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7]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6.

[18]史荣光.“X比Y还W”的结构与语义分析:兼与殷志平同志商榷[J].汉字文化,1997.

[19]唐敏,奇焕美.程度副词“还”的主观性[J].泰山学院学报,2009,04.

[20]唐依力.析“比N还N”句式[J].修辞学习,2001,01.

[21]万钧.“X比N还N”句式的修辞方式和表达效果[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2]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23]王霞.比N还N[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06.

[24]王忠,王强.“X比N还N”句式的语义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5]武果.副詞“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26]徐茗.“X比N还N”句式中N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27]杨玲.现代汉语副词“还”的语义与语法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1.

[28]杨玉玲.“比N还N”构式探析[J].浙江学刊,2011,4.

[29]尤庆学.“比N还N”的结构特点和修辞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0]余俊宏.“X比N还N”句式新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1]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

[32]张爱民,张爱玲,张秀松.“X比N还N”句式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33]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4]周锦国.“S比N还N”结构式的修辞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35]宗守云.“还N呢”与“比N还N”格式试析[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5,2.

[36]宗守云.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语言研究,2011,3.

[37]宗守云.“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式李杰学报
基于SPSS软件建立ARIMA模型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小胖熊半夜历险记
小xiǎo雪xuě人rén 多duō 多duo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