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旷野上的废墟

2017-08-04孙睿擎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旷野废墟知识分子

孙睿擎

摘要:隨着市场经济和世俗化浪潮的推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出现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冲击的局面。显示了知识分子面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期待当前人文精神建设,从传统文化背景下,全球化背景下,世俗化的继续。

关键词:人文精神;文学

一、“旷野上的废墟”

1990年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期间,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文学是在完全市场经济行为和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背景下开始自己的时间表。在90年代文学的记忆中,80年代是一个精英理想与激情的时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清算,思想解放成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轰动效应” 使文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中心,作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受“中心意识”的鼓励和控制,以启蒙精英的高姿态融入到严肃高雅的文学创作中。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学开始商业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实施的计划经济开始出现解构,市场经济的时代到来了,造成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狂热,文学艺术的商品化更加严重,文人开始下海和商业炒作等情况时有发生,大量低质量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市场中出现,优雅的文学作品无人问津。这使得传统的文学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危机。

这些变化导致文学评论家出现了各种担忧,于这种但有所对应的就是社会上人民对金钱至上、纸醉金迷、蔓延腐败和人类社会冷漠的强烈不满。王烁明,李洁,张宏等对启蒙理想的纪念和追求崇高的美学思想,于1993年在《上海文学》中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指出文学和人文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试图将众人敲醒[1]。

二、人文精神的状况

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中,王晓明和其他人指出,文学创作的面临着“媚俗”和“自娱”的发展趋势;这两种发展趋势表现出了文学所丧失的消费性、商品性和想象力。他们认为,王朔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分别代表“低俗”和“自娱”,表现出了人文精神危机。在《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中,陈思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分子的主题精神进行了反思,他对知识分子所欠缺的人文精神提出了质疑[2],在他看来,在20世纪,广大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一个稳定和悠久传统的精神为他们生活的根源。

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像学苏秦和张仪那样成为政治的工具,要么将学术当作是自我逃避的场地,但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不能将人文精神重新建立起来。陈思和对人文精神的危机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人文精神的真正危机是来自于经受摧残后的知识分子出现的精神侏儒化和动物化,而精神上侏儒化和动物化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人文精神的灭绝和终极关怀的消失。此外,除了评论家外,其他阵营的作家态度更加强烈,其中做为代表性的就是“愤怒的二张”。张承志于1993年在《十月》上发表了《以笔为旗》,随后在同一年内,张炜于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目为《抵抗的习惯》的文章[3],他们以“战士”的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对丧失人文精神的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张承志曾经满腔怒火的说到:“一个拥有上千年文明和12亿人口的文明古国,其文坛被一群没有原则和操守的‘文人长期占据着,还与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了联系,组成了独霸文学领域的势力,这些人在文学思潮中占据主体地位,对文学和人文精神进行随意的践踏,这种现象非常富有讽刺和悲哀。”张炜则着重指出:“当前的文学界已经不存在发现和批判,开始埋入大众化操作和制作的时代,匠人变成了榜样,而精神却消失殆尽,那些看似好看的制作品只是披了一层包装的垃圾。”通过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对文坛中出现的世俗化和低迷化坚决不妥协的决心。

三、人文精神的重建

必须要强调中国文化复兴和它对新人文的贡献,中国的人文具有着非人文中心主义,就是说强调人跟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以人为中心,把自然作为人的对象,人所统治的对象,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又要为自己服务,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是我们的母亲。这个在中国的文化中很早就已经有了,在很多的文字里面都有,都可以找到中国关于正确处理人跟自然的关系,中国人最早时候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过分地把人作为主人,把自然作为奴隶、作为工具、作为手段的一种社会模式。

四、结束语

实际上,人文精神作为一个舶来词,按照学者林贤治的理解,这个被罗马人最早提及的词,“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对个人的独立价值、人格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郝雨认为,重启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不应被局限在现当代文学或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在他看来,人文精神讨论的话题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别学科的专业课题,而是我们整个文化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是所有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核心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张宏,徐麟,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J].上海文学, 1993(6):63-71.

[2]吴德利.人文精神大讨论:一个“现代性”事件--解读《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D].北京师范大学,2004.

[3]张海杰.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当代文学建构[J].山东文学,2010(10):62-63.endprint

猜你喜欢

旷野废墟知识分子
在旷野把自己坐成一汪湖
初冬的旷野(外一首)
无边的旷野,一只金黄的老虎跑过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旷野的风
街头的废墟
废墟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