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一场候鸟式的旅游

2017-08-03吕莜

旅游纵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季相气团旅居

吕莜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气候舒适性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子之一,在一年之中的上半年,人们多喜欢到北半球度过“春夏”季节,而在一年之中的下半年,人们则喜欢到南半球度过“春夏”季节,这就形成了人们像候鸟一样,根据气候的舒适度而选择旅游地的现象。

候鸟式的旅游,又被称为气候旅游,主要是人们在酷热、严寒、潮湿和雾霾等不舒适的气候环境条件下, 为趋利避害,追求健康生活而引发的差异化旅居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候鸟式的迁徙现象类似。当然,不能将气候旅游一概统称为“候鸟式旅游”,因为在气候资源舒适宜人的地域空间,“留鸟式”的原住民,与“候鸟式”的旅居者,都是同时享益的。比如全境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全年旅游气候舒适度最高的云南省,是最为吸引外来“候鸟”人流的黄金气候旅游空间,然而本地人亦安处乡土, 一般都不愿长期远离家乡,被称之为“家乡宝”。

近年來,以避暑游、避寒游、避霾游、踏春游、金秋游、海浴游、冰雪游、滑雪游、经纬游、观日出、观云海、观候鸟、赏百花、赏月华、赏红叶、摘时果等为主要取向的气候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民生问题与时尚话题。

自然风景是由山、水、林、木、花、草和气象等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山、水、动植物等因素只影响空间景观形态,唯气象和气候,既影响一地的空间景观结构,又影响自然风景的季相变化。这是因为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天气现象在一年四季内有不同的变化所致。以我国为例,夏季气温南北方差异很小,全国普遍出现高温状况。在夏季风集中降水的影响下, 我国各地呈现一片葱绿喜人的景观; 冬季,全国大部都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受太阳辐射所影响,南北温度梯度相差悬殊,北方一片冰原雪岭,寒冷干燥, 南方花草溢香、气温宜人。春秋两季处于冬夏过渡季节,北方的春季尚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天气干燥少云,地面接收的辐射多直接用于增温,故升温亦快;江南地区正值清明时节,多云雨天气,地面所得辐射相对减少,升温就慢。但是南北方都处于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旅行最佳时节。秋季在北方低空“极地”大陆气团基本上替代了热带海洋气团,而南方高空仍有副热带高压活动。在这时节,我国南北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秋高气爽的天气,金风送爽,湿润适宜, 不失为旅游佳季。由此可见,全国各地四季均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季相变化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植物景观,如东北五大连池,春夏有瑞花野草点缀,加上不同树木的色彩变幻, 景观意境,颇为丰富;秋天有紫红的柞树,黄绿色的樟子松,色彩秀丽, 极飨游人;冬天桦林片片,白雪压枝, 意境颇富诗意。可见,这种季相变化, 均是由气象、气候诸要素决定的。

中国春城昆明品牌百年如一,清皇室承德避暑山庄久负盛名,近代我国早已形成的北戴河、鸡公山、莫干山、庐山四大避暑胜地至今人们耳熟能详, 以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发现临沧“太阳转身,两洋分水”(指北回归线与印太两大洋地理分水线)十字交叉口, 是当地“恒春”气候乃至云南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四季如春、优越旅居气候的策源标志地等,这些都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旅游气候自然遗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气候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早已提出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等, 以便掌握农时和旅居。我国历史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有关当时气候的文字记载,且史料的丰富是世界各国都不能企及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早已重视气候、物候对生活、起居、出行、休闲、康疗以及人文的影响,气候、气象、天文、物候景观,历来是文人墨客竞相表现的艺术题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避暑云安县, 秋风早下来。”徐霞客《游嵩山日记》则说:“又北上三里……侧一井,甚莹, 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也”,以及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题诗》,都是我国古代气候旅居文化的重要例证。

古人关于气候、气象、天文、物候旅居问题总结的宝贵知识,翻开史书可谓卷轶浩瀚,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季相气团旅居
输水管线启动填充过程含滞留气团瞬变流数值模拟
基于后向轨迹模式的合肥市臭氧来源分析
气团来源对沿海城市PM2.5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形成特征的影响研究
HZ330CL横折缺陷原因分析与改进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广元市南河湿地公园植物的韵律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九江植物季相效果应用研究
公园植物结构的季节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