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域物产及其词语缘由

2017-08-02丁俊

神州·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物产

丁俊

摘要: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区。它处于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季风气候显著,良好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虽然物产豐富,但是不同的作物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并不是每个作物都是东北地域所本有的。东北地域的文化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口的融合,东北地域的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东北物产的名称也在逐渐发展完善。

关键词:中国东北;物产;词语缘由

中国东北地区包含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片区域。"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中曾写道,"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地区,历史上指东三省(即今天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广义上则包括黑吉辽和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东北文化区的承德市、秦皇岛市。东北地区我国的经济大区和地理大区,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

一、东北的地域文化特点

东北地区的人们对“东北人”这个身份的认同远大于他们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省籍的认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同时也跟河北、山东等地的移民有关。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物质条件都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二、东北地区的物产及其词语缘由

东北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生机蓬勃的原始森林、金灿灿的稻田,生活着多种珍稀的野生动物,虎、鹿等。同时,这片土地上在生长着人参、黑木耳以及各种菌类。东北主要的的经济作物是春小麦、大豆、马铃薯、高粱等。而苹果、梨、桃等水果则是大连地区的特产。自古以来,东北的特产都被人们所推崇。其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就是“东北三宝”。东北三宝,有新旧两种:新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鹿茸”,旧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靰鞡草”。具体地说,“人参、貂皮和鹿茸”是富人、官家的说法,“人参、貂皮和靰鞡草”是穷人的说法。

(一)人参及其名称来源

人参作为“东北三宝”之一,常被称为“百草之王”。“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在我国古代,人参的别名有很多,如:人衔、地精、天狗、神草等。明清以来,人们多按照地名为人参赐名,如紫团参和辽参等。近代通称东北产的为吉林人参。人参之所以名为“人参”,有其自身的原因,人参根部肥大,形状仿佛纺锤,常有分叉,全貌比较像人的头和四肢,并且人参需要包芽孕育十个月才能生出来,因而得名人参。近几年来,用人参制作的相关产品在东北地区受到大卖,深受到东北旅游的游客的喜爱。

(二)貂皮及其名称来源

貂皮是紫貂的皮毛,有“裘皮之冠”之称。貂皮又分为紫貂和水貂两种。其中紫貂皮由于产量极少而非常珍贵,价格极高,被誉为“裘中之王”。在国外,紫貂皮甚至被称为“软黄金”。水貂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家养动物,毛皮和质地都稍逊于紫貂皮,但是水貂皮适于室内生活,并且水貂的繁殖率较高,因此经济效益较好。

风吹貂皮,其更暖;雪落貂皮,雪自消;雨落貂皮,皮不湿。这是貂皮最显著的三大特点。貂皮是“东北三宝”的第二宝,富人之宝。

(三)鹿茸及其名称来源

作为“东北三宝”之一的鹿茸,是指梅花鹿或马鹿没有长成硬骨的幼角。尚未骨化的嫩角带有绒毛,含有血液,故称之为“鹿茸”。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可以用于滋补壮阳,对神经衰弱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营养丰富、药效显著,鹿茸在历史上一直被用作进贡的珍品。

三、方言的表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一直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蒙古族、赫哲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在东北地区都有分布。由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东北地区形成了其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方言。

(一)东北方言词汇特点

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次方言区,其语音特点是没有上声,多数为四个调类,没有古全浊声母,鼻音韵尾只有[-n]、[-ng]。

东北方言词汇有三大特点。一是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多。二是构词上习惯于增加词缀来体现东北人亲切随和的特点。三是使用较多的叠音词和儿化音,体现了丰富的情感以及东北人的诙谐幽默。正是东北人乐观幽默、情感丰富的性格特点,使得其语言具有夸张的幽默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东北方言受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

许多年以前,东北地区就成为了很多民族定居生活的选择。多个民族聚居在东北地区,并且在无言的方式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东北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极强包容性的独特区域。伴随着不同时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在东北地区独特的自身条件以及环境之下,东北地区的文化与其他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并且在这种融合之中相互吸纳,相互借鉴,使得在这种独特地域中生活的人们,在性格上也有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之处:东北人大多性格直爽、是非分明、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言行随和有趣。在这种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中,东北方言自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色彩:直截了当、亲和友善、活泼开朗、主观色彩强烈。

方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它被传承千年,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普及普通话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抛弃方言。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固然重要,但方言作为蕴含浓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是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于为.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11)

[2]王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4,(01).

[3]廖正刚,孟瑾.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J].东北亚论坛,2008,(03).

[4]陈文娟,李琳,高玲.论东北方言中词缀的理据性[J].现代语文,2007,(01).

[5]许皓光,张大鸣.简明东北方言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6]朱丽.从《方言》看古代东北方言[J].语文学刊,2010(10).

[7]许皓光.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和修辞特点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1994,(04).

[8]王辅政.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9]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J].方言,1986,(03).

[10]崔棠华.东北方言源于古词语例析[J].辽宁大学学报,199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产
飞速发展的顺平县物产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人文的明至民国山西物产分布研究
物产环能:净利润两版本 业绩陷“罗生门”
清代陕西两部地方志书“物产”内容述论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家乡的物产”品种多 品质高
物产美食
明清海南岛物产变化与环境变迁
近代地方志中的物产概念和文本信息组织——以上海官修方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