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2017-08-02姜丽莎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谢赫

姜丽莎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谢赫的“六法论”尤为重要,他的这些审美思想不只是适用于绘画研究,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佛造像就是其中一种,这次以山东博物馆馆藏佛造像为例,以“六法论”为探析基础,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佛造像的艺术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佛造像;气韵生动;魏晋审美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特点的出现与发展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特点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思想有这样一段论述: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勃勃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在艺术表现中,作者更加注重自己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作者内心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再过分追求文字或者内容的表现,实践先于理论。

(二)谢赫审美思想的发展

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追求“白贲”艺术美之上,谢赫的审美理想与之相趋同。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因为他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另一点也是非常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在美术理论方面的著作贡献。谢赫所著述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现在所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美术理论的专著,同样也是他的审美理想的一种表现。

这个标准就是“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首先是鉴赏画作的第一要求——气韵生动,这也是最高的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的五法,都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先决条件,“气”与“韵”本为二义,在这之前有顾恺之的“传神论”,也是对其的一个继承和发展,“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也密不可分,众所周知,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骨肉相连的,如果说“气韵生动”指的是人物内在的灵魂和心理、气质的话,那么“骨法用笔”指的则是人物的骨相,用笔来提取表达对象的容貌、骨相法则,从而展现其风神韵味,这条与顾恺之的“形神”观点也是相通的。

2、佛教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佛教兴盛。佛教艺术的一个主要表现内容可以说就是佛像,佛教美术就是为了传播佛教的思想而兴起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美术才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随着佛教在人们思想上的渗透和深入,佛教艺术也在各地逐渐发展起来,佛教造像则是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兴盛的景象的一种形式。

3、“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在佛造像的初始阶段,匠人们由对佛像的敬畏,在刻画方面遵循天竺传来的佛教形象特征,与“传移模写”、“应物象形”相一致;后期佛教藝术的渐趋发展,逐步演变为更为现实的特征,趋于世俗化,在衣饰上更为华丽精致,包括面部刻画,同样符合“随类赋彩”;而在“经营位置”方面,多数佛造像都是为逝者祈求灵魂安定,与生死轮回相关,在艺术表现上则为半圆坐像,与佛教信仰相一致;对于“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的运用则是尤为重要和突出的。

(一)“气韵生动”与佛造像间的关系

“六法”中以“气韵”这一点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的艺术精神,谢赫最先提出“气韵”一词,可以说是由当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积累得出的,顾恺之曾提出的“传神”与之相通。这两个都是指在魏晋时期玄学风气下来鉴识人伦的一种概念,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学风也开始变化,对于人伦的鉴识转变为对人体气韵、思想上的欣赏。

所以“气韵”原本是人伦品鉴下来形容人的一个概念,韵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在形态、体态上所展露的一种姿态、神态、气质的美感,体韵则是身体之韵,通过人体的表现来给受众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没有办法具体触摸或者感觉的,它并非是真实具体物质的存在,同样也不能单独存在,只能通过媒介传达。

它的原本的含义是指代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思想情操、体姿风貌所显露的美,也指在其在形体中展露的淡泊、空灵、雅致等某种情调美和令人仰慕的个性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品质、行为的高尚等等。它展现的是一种性格,佛教的特点——静谧而深沉。作为教徒应该拥有的放松淡然和坦然自如的威仪。而这种性格的表现正是通过“韵”来表达的,艺术不能把刻画人的形体作为目的,而是要以形体表现其精神状态。

(二)“骨法用笔”与佛造像间的关系

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二归乎用笔。”骨气形似及立意皆靠用笔来表现。在佛造像中,虽然没有真切的用笔,但是在佛像的刻画中同样需要刻画骨相,相人所谓的骨法,不仅指形象结构,而是因为从一个人的骨相中可以看出人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人的地位,所以在佛造像中尤为重要。

概括来看,“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一直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基本的追求,它涵盖了其中的基本特点,具有真切不容动摇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特点出发进行研究,才能悟出古代充满智慧的人们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对传统艺术的特点与意义进行认识和理解,并在当代的研究中进行有价值的探索和发现。

4、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特点,用审美范畴的角度看,是有着相当强烈的壮美与柔美结合的一种特征,这特征对于后世隋朝、唐朝的佛造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犹如时下流行的复古风,无论这些风格如何变化,终究是有他们独特的规律,这样的变化更是向我们传达出我国思想文化、审美文化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状态。这种士大夫文化的兴起更是对宋朝文人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修订第二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陈传席.西山论道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5]、刘鹏.北魏山东佛造像艺术探析——以青州龙兴寺窖藏为中心[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谢赫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谢赫“六法”于当代水彩画之启示
从“六法”中得到的启示
浅论谢赫《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浅谈东晋谢赫“六法”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西汉秘密花园
从谢赫“六法”看中国画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