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岭南地域特色的植物造景教学研究

2017-07-31邱巧玲程晓山赵晓铭

绿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造景学时园林植物

邱巧玲+程晓山+赵晓铭

摘要:从专业培养及市场需求的地域性特点出发,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效果,并分析了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教学改革;岭南;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46-03

1 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地域优势

岭南园林是我国三大地方风格园林之一,其立足岭南地方气候、土壤、文化和植被条件,形成与北方、江南鼎峙的园林风格,而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元素最主要体现为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园林植物及其造景运用。

华南农业大学的园林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既立足于园林市场行业发展最为快速的岭南珠三角地区,又依托于农林院校的强大的生态学、植物学等学术背景,使该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综合岗位适应能力,尤其在岭南地区园林植物设计及应用等工作方向,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华南地区树立了本科质量第一的品牌。

2 华南农大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

2.1 植物造景课程特点

“植物造景”是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专业拓展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及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对园林植物知识,尤其是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地理分布、文化涵义以及市场供应等有较好地掌握和了解,这是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通过“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获得[1]。植物景观是形成地域园林风格的主要构成要素,地方历史与文化、园林历史与理论等就成为“植物造景”课程的理论背景。 “植物造景”也属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范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设计基础,能熟练运用各种绘图工具和软件绘制各种图纸,将设计构思及设计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可见“植物造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必须围绕这3个突出特点进行。

2.2 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植物造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景观的主要理论讲授、现场教学、户外调研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四大部分。

(1)理论部分:包括中西方植物造景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和成果表达方法等几个方面;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植物造景的地位和重要性、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课后完成1篇以园林植物造景为主题的课程论文,训练学生的科技文献写作能力。

(2)现场教学部分:选取广州市内具有典型代表性植物景观的城市公园和绿地如麓湖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或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华南植物园、珠江公园、白云山风景区等,由教师带领,进行现场讲解和点评,师生现场讨论。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最先由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古炎坤教授主持建设,其植物选择和造景设计理念一开始就秉持结合相关专业(尤其是园林、林学专业)的教学需求,成为教学和专业熏陶的基地;如今校园环境优美,是广州市花园单位,全国有名的美丽大学,因此,校园也成为现场教学的一个重要选取对象。

(3)户外调研部分:要求学生选择5处以上不同类型绿地,每处至少选择3个植物景点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课外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拍照与草图绘制,内业完成1套含平面图、苗木表、立面图、效果照片、分析内容等在内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加强手绘训练,并强化学生对地域植物景观的印象和资料收集能力。

(4)设计实践部分:主要进行1∶500比例下的植物景观规划及1∶100~1∶200比例下的设计训练,掌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资料收集、现状调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成果内容及方法,完成1套A3文本及其中一个植物景点的模型效果制作。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个体与团队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2.3 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理论教学(占12~16学时),在讲授植物造景一般原理基础上结合岭南植物品种及其造景应用手法,提高了学生对身边带有典型地域特点的植物景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论文选题的多元和切合实践性,学生各自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课程论文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完成有关(主要是岭南)植物造景的课程论文,进一步理解了岭南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手法。有同学以此为基础申请大学生科创项目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现场教学和实测调研作业,学生进一步对岭南植物的地域景观特征和常用造景手法有了直观的印象,并对经典的植物配置范式实测、收集,成为参考资料,以指导植物造景的实际应用。项目设计实践作业是对理论和调研成果的进一步灵活运用,选取身边的实际地点作为项目选址,要求学生充分进行现状调研和景观优劣分析,通过植物造景手段对项目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成果要求能实际指导施工建设,锻炼学生直接与市场接轨的专业实践能力。

除了以上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奖项和成果。仅2016年,由任课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大学生科创申请中斩获了一项有关植物造景的校级课题;两篇优秀毕业论文,并分获2016“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论文组二等奖和三等奖;两组植物造景设计作业获2016广东之星创意设计奖之入选作品;更有不少学生参加课题组教师主持的一系列景观绿化设计实际项目和课题。

3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处热带与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植物群落丰富,为岭南园林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材料;同时岭南地形、土壤、文化风俗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型和功能园林植物造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挑战。与其他相关学校培养的同类专业本科生相比,同为岭南地区的华南理工、广东工大、广州美院等培养的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偏重建筑规划或环境艺术方面的训练,缺乏植物相关基础知识,而中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缺乏对岭南地域的特点和植被认知。由此这些本科毕业学生无法及时满足园林植物设计及施工管理的项目需求,从而影响了其从业方向。从与华南理工风景园林本科生就业方向对比来看,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就业于本行业的比例达90%以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与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施工或管理方面有关的工作。而華工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毕业就业于本行业的比例据该校教师统计不到30%,基本没有学生从事植物造景方面的工作。究其原因与二者在教学课程设置方向上的侧重不同有极大关系,也可以看出华南农业大学园林本科有关植物、生态和植物造景类的专业课程对树立品牌效应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植物造景教学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些问题。

3.1 轻视植物造景的专业思想

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对园林(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素质的提高和适应社会需求起重要作用,也满足部分学生的对园林植物应用的兴趣并由此进入专研方向。但是, 在教学中长期有一种重形态轻生态、重硬质轻软质(植物)的思想风气,这从教学计划修订时该课程教学课时不断被缩短,由刚开设时的40学时缩短为32学时,且一直只作为专业任选课程也可见一斑。大部分有关设计课的课程教学中也往往偏重硬质景观的营造,植物造景和应用效果体现未得到足够重视。这已经影响到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专研方向选择。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成果来看,专题为植物造景(或植物应用)方面的选题比例只占约10%;即使在其他非植物造景(或植物应用)的选题如规划设计类,从其毕业成果内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均缺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专项成果,或该专项成果质量较差。然而在社会需求方面,对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植物种植施工管理方面的高质量人才需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在如今全社会提倡生态、绿色和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的大趋势下,植物造景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社会需求量和占比急剧增大,大多数设计公司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植物设计专项工作,但有经验的植物应用(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在行业上非常稀缺,尤其是植物设计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说明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导致所培养的专业的学生市场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隔阂错位状态。轻视植物造景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导致了下述2方面问题的出现。

3.2 植物造景课程学时设置过少

在华南农业大学2015年版的专业教学计划中,该课程只作为专业任选课,总学时32,学时分配为理论讲授(12学时)+现场教学(12学时)+设计实践(8学时)。与国内同等级农林类高校该课程设置相比:北京林业大学同类课程(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其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总学时数达到80学时,教学模块及学时分配为:理论讲授(20学时)+户外调研(20学时)+课程设计(40学时)[2],为该校课程学时数的2.5倍!浙江农林大学同类课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教学模块为理论讲授+课堂案例+现场教学+规划设计实践,其总学时也达到48学时[3]。由于华南农业大学该课程学时数太少,教学安排中不得不把全部实测调研的时间和大部分的设计实践时间安排在课外,这一方面增加了师生课外的时间投入,且无法计入教师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统一辅导教学,降低成果的质量(表1)。

3.3 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费不足

植物造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地域用人需求的,既熟悉地方园林植物特性、又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园林植物造景应用人才。因此课程教学需符合以下2点:一是对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较为综合,也即既要熟悉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和美学、文化特性,又须为规划设计专业背景;二是从课程性质上看,该课程只能小班教学,以保证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能一对一进行辅导。现在该校园林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平均每级有5~6个教学班,现有开设该课程的教师为 2人,且每位教师还需承担2~3门其他专业课程,由此制约了教师开设平行班课程的时间和精力,致使每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选上该课程,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场从事相关工作的竞争极为不利。

缺乏相关的教学经费也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该课程教学所涉及到的交通、门票、成果制作等方面的经费均由师生自筹,或通过教师自己的科研经费筹集,这导致了现场教学选点的单一性(尽量选择免门票的、公交方便的广州市内有限几个公园);为了使教学与市场行业实际接轨,宜邀请业内绿化设计、施工、监理和管养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起组成现场和实践教学团队,并举办讲座性教学,参与课程教学各阶段,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校内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教学相关的考查、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学的能力。但所有这些在现阶段均因受制于教学经费的缺乏而无法实施。

4 结语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实行理论讲授、现场教学+实测调研和实际项目规划设计实操等多元教学方法,形成从理论——案例——实操——成果评价的分层级教学、各环节有机衔接并使学生能循序掌握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技能,从植物应用方面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形成具有品牌效果的专业骨干(或核心)课程之一,是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所应达到的目的。

结合岭南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教学和训练,培养优秀的、符合华南市场需求的园林植物造景应用人才,是华南农业大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课程教学的特色。

為进一步提高植物造景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计划设置、师资力量配备及课程教学经费等方面全面强化,综合调整实施。

参考文献:

[1]佚 名.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华南农业大学2015人才培养方案[R].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5:251~257.

[2]郝培尧, 李冠衡,尹 豪,等.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1):68~70.

[3]邵 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98.

猜你喜欢

造景学时园林植物
基于水族箱造景与水草养殖探究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狠刹“移石造景”的歪风
学习不是“刷学时”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