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2017-07-31周锡春郭玲

绿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实施措施

周锡春+郭玲

摘要:指出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水平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地质资源保护也成了当今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勐海县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导下提升总体经济水平,提出了退耕还林系统的具体生态作用和实施办法,对当今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期提升退耕还林系统的实用性。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作用;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16-02

1 引言

勐海县位于云南的西南部,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自古勐海县就有着天然粮仓的美誉,也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勐海县位于横断山系的怒山山脉北段的东侧也是澜沧江的西岸,河流纵行、水流滋润丰富,生态系统层次明显。勐海县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气候也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到60.33%。在勐海县实行退耕还林生态保护计划,有着较强的科研意义和保护意义。

勐海县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6年四个年度共实施面积3.2万亩;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面积1万亩;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面积2万亩,合计项目退耕还林面积共6.2萬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面积6万亩、荒山荒造项目实施10.2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面积0.5万亩。这样的巨大突破之下,勐海县的经济结构水平和农户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作为相关的从业人员,应对勐海县的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当地退耕还林的开展情况,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提高勐海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系统。

2 退耕还林实施背景

退耕还林实施背景对于研究退耕还林项目的创建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以平均9%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是在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的生态平衡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可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退耕还林计划是在当时的具体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所选定的。

环境因素是决定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计划的首要和主要因素。1996年,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5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7.5%,土地沙漠化已经达到174万Km2。全国在25°以上的坡耕地就达到606万km2,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虽然毁林开荒暂时的短时期增长了粮食的总体产量和耕作面积,勐海县作为国家的重点建设城市,总人口323150人集中分布着12种以上的少数民族,其中农业人口267160人,生存条件恶劣,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我国平均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勐海县的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重新建设的要求。

勐海县紧跟国家的号召,也出台了规定责任山、荒沙承包、四荒地使用权拍卖等等政治措施。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民承包四荒土地,在要求农民在耕种土地的基础上,尽量恢复原本的生态系统,由国家提供树种和树苗,形成国家号召、群众配合、上下整体统一的退耕还林生态保护措施。

3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

勐海县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地和茶叶生产基地,应该就该地区的退耕还林实行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解剖,“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对勐海县退耕还林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国家下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木的种植面积38070亩,已完成作业规划设计38070亩,涉及1501户退耕户;与此同时,下达荒山造林5000亩,涉及9户退耕户;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已经达到30000亩,据不完全统计涉及600多户退耕户。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5000亩,据不完全统计70多户退耕户。总体来说,勐海县的退耕还林任务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户的经济转型目标,也提升了土地的利用实效.勐海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勐海县内,野牛长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种珍稀动物均生长于原始森林当中,绿孔雀、犀牛、相思鸟等生物也居住在丛林里深处;勐海县有着丰富的矿产,矿点多达60多处,铁矿、锰矿、精矿、石矿和煤矿等资源都是当地宝贵的财富;勐海县的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总水体面积高达5511km2,年平均径流量为29.45亿方m3,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土地沙漠化,不仅会对当地的动物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造成物种的减少和濒临物种的灭绝,也会掩埋当地的重要矿点,降低勐海县的矿物质生产能力。退耕还林系统不仅保护了当地的整体生态系统,也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和谐。通过发展旅游业等经济型生产业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4 退耕还林的具体实施办法

4.1 实现补偿式推进政策

为了进一步贯彻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我国改进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从2004年起原则上向当地耕种农户进行现金补贴和技术支持服务。我国的相关部门将每公顷的耕种补贴进一步的提高,由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并且,我国将退耕户的粮食补助政策改为了现金补助和技术支持政策。这样的政策与当今的农户情况更加贴切,有着更好的时代意义和实施意义。退耕还林政策是根据该县区具体情况调节设置的,布朗山长曼果村委会贺歪村小组参加2014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654.2亩。按国家政策当地村民可享受不低于30%的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种苗补助300元∕亩,现金补助500元∕亩)。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种植。2015年新增种植果桑苗木10000多株。这样的实施政策不仅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当地居民而言也有着切实的保护作用。实行户对户的技术支持

退根还林不仅要求农户注重生态平衡耕种技术,更要求农户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树苗和树种,并对树苗和树种进行日常的养护和看守。我国为了推进退耕还林政策计划,在农村当地开展了技术支持政策。为农户讲解树苗的耕种、病虫害的根治、成年树木的保护等等,对农户进行技术支持不仅有助于农户提升自营的森林更重能力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利于我们国家退耕还林整体计划的推行和深化。

4.2 制定原则,灵活调节

总体来说,我国的退耕还林必须遵守生态优先、兼顾农民生存的经济发展原则,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原则、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退耕还林政策原则。在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各大地区还应该根据当地农户的基本条件和图纸情况进行具体措施的调节和整改,在考虑地区特色的情况做出整体调整,以便于农户更加灵活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

4.3 致力于提升农户经济能力

退耕还林政策除了对农户的收入有着影响,也对生产升级资产的衡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本匮乏,限制了农户从土地取得可持续的收入。对于中国务农的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获得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土地有着不同的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让部分生产力贫瘠的土地的生产力急剧增大。

退耕还林政策和农村生产力之间并非要存在一定的矛盾,致力于农户生产力的提升就有助于解决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经济能力直接的矛盾。勐海县的复合型养殖基地就是很好的说明,该项目基地科学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建立以林业为主体,种植、養殖相配置,多层次、多时序,长短效益相接合,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复合经营体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发展自生的产业。放养本地土鸡、兔子和大鹅,从最初小规模养殖发展到现在土鸡3000多只,兔子300多只,大鹅300只。该退耕项目区里的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几乎不用市场上的农药及化肥,全都靠养殖在项目区里的家禽排泄的粪便以保障幼苗的生长。这样生态平衡型的发展模式不仅保障了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产能力,是实现提高农民经济提升水平的重要路径。

5 结语

退耕还林是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实施的重要决策,勐海县作为云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执行国家任务,响应号召的同时对当今该县的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从而全方位提升农业水平和生态系统的层次,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书娟.退耕还林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J].绿色科技,2002(13):234~244.

[2]黄 婉.退耕还林与农业发展学的联系[J].农业期刊,2016(4),157~189.

[3]秦芬红.林业技术研究与可持续生计的关系论[J].时代科技(上),2015(13),321~333.

[4]李贵远.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有助于劳动力结构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3):306~307.

[5]陈荣红,何开群.古蔺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及巩固对策[J].绿色科技,2015(6):123~124.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柔性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柔性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施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