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跨国布料生意困境研究*
——以新疆阿图什市DXLK村跨国商人为例

2017-07-31徐黎丽杨亚雄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巴扎蒂娜吉尔吉斯斯坦

徐黎丽 杨亚雄

维吾尔族跨国布料生意困境研究*
——以新疆阿图什市DXLK村跨国商人为例

徐黎丽 杨亚雄

本文以DXLK村维吾尔族跨中-吉两国布料商人为例,探讨该村跨国布料生意困境原因及改善之道。导致该村跨国布料生意困境的因素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制度因素和商人自身因素,建议通过消除中吉两国跨国商贸的桎梏、充分运用维吾尔人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善于经商的传统知识体系为跨国经贸合作服务、培养与提升跨国商人本身商贸能力等途径解决困境。

维吾尔族;跨国布料生意;困境

到吉尔吉斯斯坦做布料生意,是新疆阿图什市DXLK村一部分维吾尔人的主要生计方式。但这种跨国生意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20多年发展后逐渐衰落,致使涉及跨国布料生意的村民面临生存困境。目前,学界有关跨国商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国人在华跨国商贸或移民的研究。如:马晓燕对北京市望京“韩国城”移民社区多元文化的研究;[1]刘云刚等对广州日本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2]Bodomo A对广州非裔商贸区对中非关系的影响之研究;[3]李志刚对广州非裔经济区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的生产之实证研究。[4]二是华人跨国贸易或移民研究。如:龙登高对海外华商的经营模式研究;[5]傅江景对海外华商经济发展的经验、成就与启示之研究;[6]周敏和刘宏美对国与新加坡海外华人的跨国主义实践模式及其差异的比较研究;[7]周建新和蒙秋月对广西那坡县那孟屯中越边民的跨国谋生现象及策略的研究。[8]由此可见,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商人在中国经商以及华商(主要指汉族)在东南亚、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商活动方面,少数民族跨国经商研究成果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对城市跨国商贸的研究多于乡村跨国商贸研究。因此,笔者经过对新疆DXLK村及该村商人的跨国布料贸易主要目的地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布料市场进行多次穿梭调查后,分析DXLK村跨国商贸出现困境的原因,并从两国政府、商人本身等方面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以补充跨国商贸研究方面的缺失。不足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DXLK村及跨国布料生意现状

(一) DXLK村

DXLK村位于新疆南部阿图什市。阿图什市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也是南疆著名的商都。这里虽然是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但善商的维吾尔族人口比例很高,因此本文选取该市东北部城郊的DXLK村为田野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DXLK是一个大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XLK村成为阿图什县第一区所属的六乡。1958年,英雄人民公社成立后,DXLK成为公社下辖的四个管理区之一。1964年,原DXLK管理区被析置为三个大队。1984年11月,生产大队全部改为村民委员会。[9]68至此,DXLK村被划分为XLK村、YKWK村和WTSK村等三个村。由于历史原因,三个村的村民对外仍自称为DXLK人,只有在其内部才会以现有村名自称。故笔者沿用历史上的表述,将上述三个村统称DXLK村,将三个村的村民统称为DXLK人。DXLK村的三个村共有24个小队、2001户11656人,总耕地面积5193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4亩。耕地面积少是本村跨国布料生意兴起的客观原因。DXLK村基本情况见表一。①笔者根据2016年3-10月在阿图什市松他克乡政府和DXLK村的调研资料绘制。

表1 DXLK村基本情况

(二)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现状

调查显示,直到2016年,DXLK村经商家庭有1240户,从事布料生意的家庭有684户,占全村经商家庭总数的55.16%,其中在国外做布料生意的家庭有381户,在国内卖布的家庭303户,在国内外都做布料生意的则有20户。在所有381户跨国布料生意家户中,涉及从业人员1059人。笔者就381户跨国布料商人的性别、家庭人口规模、年龄、国外经商年限、生意规模、货源地(进货地点)、销货地等信息进行了普查。普查显示:经商家庭占整个DXLK村所有家户的51.17%,经商人员近500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43%。涉及布料经营的人员1800多人,占全村总商人的36%以上。DXLK全村家庭年均纯收入3.5万元,贫困家庭245户,贫困人口1205人,②据笔者2016年5月在阿图什市DXLK村的调查,当地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之一是,人均年收入在2800元及以下。贫困家庭的共有特征之一是,家里无经商成员。全村经商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在8.5万元左右,全年纯收入在10万及以上的家庭占全村42%。

(三) DXLK村布料生意圈

调查发现,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通过货源地、中转巴扎和销货地三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布料生意圈。

就货源地而言,进货巴扎(市场)主要有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除此之外,还有江苏常州、广东广州、上海等地的纺织品批发市场。高达80%的进货来自柯桥“中国轻纺城”。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始建于1986年,经过30年的发展,该纺织品市场已经成为全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全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纺织品集散基地。“中国轻纺城”占地77万平方米以上,拥有16000间商行,商铺19000间,容纳50000余人就业。目前包括东、西、南、北四大片区,每区拥有集中的商品类别,并承担具体的功能。

中转巴扎主要有原阿图什市“香港巴扎”。该巴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阿图什市主城区形成,在整个八九十年代,一度成为新疆第二大工业品集散地。90年代下半期,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迁,曾经红火的“香港巴扎”逐渐衰落,并最终在世纪之交彻底消亡。[10]该巴扎是阿图什市商人最重要的经营平台,大多数农民商人通过“香港巴扎”淘了第一桶金,为以后开展跨国商贸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DXLK村布料商人开展跨国商贸前期,“香港巴扎”一度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基地,即商人们从内地把货物发到阿图什,然后再发到国外市场。

就销货地而言,销货巴扎主要有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的原“吐尔巴扎”“玛蒂娜巴扎”“多尔多伊巴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的“卡拉苏巴扎”。“玛蒂娜巴扎”是吉尔吉斯斯坦甚至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布料批发市场,也是DXLK村的商人们最集中的地方。“吐尔巴扎”于2000年被烧毁后,比什凯克当局一度禁止中国新疆商人继续在比什凯克开办布料市场,后在中、吉双方的协调下,比什凯克市同意在市中心另建市场。“Мадина базары”即“玛蒂娜巴扎”,由前国会议员吐尔逊塔伊于2001年出资兴建,一年后建成投入运营。截至目前,该巴扎占地10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仓储区和商铺区两大区域,现有商铺900间,形成三街六面的空间结构体系。“玛蒂娜巴扎”现入驻商户637家,80%以上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商户,阿图什籍商户496家,其中DXLK村商户325家,占据整个巴扎的半壁江山。

关于DXLK村的布料生意圈,如下图所示:

图1 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圈

(四)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

笔者对DXLK村在比什凯克的“玛蒂娜巴扎”选择的100个商户的调查数据显示:村民之所以选择出国做布料生意,主要原因是生计所迫;其次是移民、寻求跨国婚姻和其他。关于为什么选择布料作为商品,商人们认为,布料不像电器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做布料买卖相对简单,该行业经营的准入门槛较低。商人们表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尤其是汉语言文字能力不足,难以驾驭高端商品的经营。

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家族生意。其中一人在柯桥负责发货,一人在阿图什负责接货和报关等事宜,一人在国外巴扎销货。就性别而言,DXLK村的381户跨国布料商人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只有一位已外嫁的女性在“玛蒂娜巴扎”经营围巾和面料。就年龄而言,20岁及以下有100人,占总商人数的9.44%;21~30之间的有250人,占23.61%;31~40岁的有289人,占27.29%;41~50岁的有275人,占25.96%;51~60岁的有115人,占10.87%;61岁以上者则有30人,占2.83%。就国外经商年限而言:30岁及以下的商人,国外经商年限都在10年以下,31~50岁的人经商年限大致在10~15年,51岁以上者国外经商时间大致在15年以上。这些商人的受教育程度也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其中40岁以下的80%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其中中专、高中、大学学历者有6人。41岁以上的商人大都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生意规模较大的商户,年龄则在40岁以上,学历在初中以上。

(五)DXLK村布料生意规模及效益

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规模随年龄不同而不同。51岁以上的商人生意规模较大,20岁以下的人规模最小,31~50岁的商人,大多数的规模在50~300万元之间,属于中间水平,占80%。但整体上看,在境外15年以上的人生意规模普遍较大。直到2016年,全村生意规模最大的商户有900万元,最小的则在10万元以下。100~400万元者居多。

在生意效益方面,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近几年的生意一直在下滑。主要表现在市场疲软,经营成本升高,利润空间缩小,流动资金不足,外账严重,货源不稳等方面。总之,跨国布料生意整体陷入困境当中。近5年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收入情况见表二。①本表数据由DXLK的三个行政村村委会提供。

表2 2012-2016年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总收入表

二、DXLK村跨国布料生意困境致因分析

DXLK村的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人之所以走出国门做生意,既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推力”因素相关,也与中亚五国独立后需要发展外贸的“拉力”因素有关。②推拉理论(pull-push theory)最早可追朔到英国学者E·G·Ravenstein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则”。第一次正式提出并解释推拉理论的则是美国学者D·J·Bogue。美国学者E.S.Lee进一步将之完善。推拉理论核心观点是,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类,前者为“拉力”,后者为“推力”。“推力”是促使群体离开原住地(迁出地)的各种因素,“拉力”是吸引族群流动到迁入地改善生活的因素。笔者根据在阿图什“香港巴扎”、比什凯克“玛蒂娜巴扎”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调查采访,从环境、制度及自身三方面分析跨国布料生意困境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与商贸需求减少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如2015年,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只有2.7%,③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6[EB/OL]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6_e/WTO_Chapter_03_e.pdf 登陆日期:2017-02-01。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同时,国际贸易也越来越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和制约。就中吉贸易而言,由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业发展遇到困境,该产业的上游产业纺织品市场也呈现出疲软态势。据调查,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主要出口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国,而俄罗斯由于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和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以及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两国经济增长比较缓慢,致使吉服装出口量下降4.6%。④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14年吉尔吉斯外贸进出口额皆有所下降[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502/20150200894366.shtml 登陆日期:2016-12-31。俄、哈两国服装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吉尔吉斯斯坦纺织缝纫业产值下滑,影响了该国服装业的发展。⑤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导致2014年吉尔吉斯纺织缝纫业产值下滑[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502/20150200899879.shtml 登陆日期:2016-12-31。2015年1-11月,吉尔吉斯斯坦的服装服饰等商品出口大幅下滑。⑥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2015年1-11月吉尔吉斯外贸额下降23.7% [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601/20160101244536.shtml 登陆日期:2016-12-31。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内服装业困境导致了中国对吉纺织品出口的下降。另外,吉尔吉斯斯坦拟建立本国纺织业链条。①资料来源: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吉尔吉斯希大力推动建立本国纺织产业链条[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601/20160101240677.shtml 登陆日期:2016-12-31。凡此种种因素,将进一步影响中吉纺织品贸易,从而影响本文涉及的跨国布料生意。

2.中吉两国的国家安全形势不利于跨国商贸活动

就中国而言,中国边疆安全虽然整体形势良好,但以“三股势力”为主的毒瘤依然不容小觑。在阿图什市,基于对出入国境的严格管理,自2012年开始,相关部门停止给本地个体商贸人员办理因公普通护照,并出台了一系列护照办理的地方性新规,给DXLK村商人出入境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也是部分商人回国发展的原因之一。2015年,尽管新疆对普通护照的办理出台了新政,进一步简化了申办手续,但对初次从事跨国商贸的村民来说,护照的申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

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治形势、民族问题复杂多变,暴力犯罪活动频发,国内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无法组织更多安保力量来维持国内的稳定。近几年,针对中国商人的暴力犯罪也屡见报端,吉尔吉斯斯坦糟糕的治安状况成为影响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主要隐患。在比什凯克,几乎所有的DXLK村商人都曾有过被抢劫、讹诈、恐吓甚至殴打等不快经历。笔者在比什凯克调研时,也曾遭遇抢劫和讹诈。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全形势,不利于包括中国跨国布料生意在内的跨国商贸活动的进行。

3.多元商业竞争市场的冲击

关于此点,本文以“多尔多伊巴扎”为例说明。“多尔多伊巴扎”是比什凯克最大的、商品种类最多的综合性市场。它位于比什凯克市郊以西,距离比什凯克市区10公里,经营者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土耳其、韩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等国,是典型的国际市场。该巴扎的纺织品区有260家铺面,其中,有10家DXLK村商户。

“多尔多伊巴扎”对“玛蒂娜巴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者的同类布匹的销售单价要比后者低。单价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多尔多伊巴扎”布料商人的运费成本低。“多尔多伊巴扎”的商户们可以自由选择托运公司,托运部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而“玛蒂娜巴扎”布料商的货物运输皆为该巴扎管理方的托运部垄断,运输费用的变化完全由巴扎管理方来决定,因此后者的运费比前者要高;二是“多尔多伊巴扎”的店面租金和巴扎管理费低,由于“多尔多伊巴扎”在比什凯克市郊区,巴扎的店面租金和管理费要比处于市区中心的“玛蒂娜巴扎”费用低。在这种情况下,“多尔多伊巴扎”同类布匹的售价要低于“玛蒂娜巴扎”。这也是目前“玛蒂娜巴扎”的客人逐渐转移到“多尔多伊巴扎”的原因。

(二)制度因素

跨国商贸所涉及的制度,不外乎来自货源国和销售国两类。具体来说来自两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制度,二是收益结转制度。前者主要指影响商人们出入境的签证制度和到国外后的劳动制度,后者主要是指商人们如何结转收益汇转至国内的制度。目前制度方面存在影响跨国布料生意的原因有:

1.吉尔吉斯斯坦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不利于中国跨国布料生意的发展

吉尔吉斯斯坦工业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为了应对产品短缺困境而大力发展外贸,吉海关在一段时间内默认了自损本国相关产业的“灰色清关”,低廉的进口关税②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对进口商品实行10%的统一进口关税。1998年吉加入“世贸组织”后,总体关税水平降到10%以下。1999年进口商品平均关税水平进一步降至9.18%,2000年达到5.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吉尔吉斯共和国外贸管理制度(吉尔吉斯投资指南之四) [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ztdy/200408/20040800261310.shtml 登陆日期:2017-01-31。是DXLK村布料商人到比什凯克经营的原因之一。后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开始调整政策,“灰色清关”现象得到治理。在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之前,吉纺织品进口关税税率在10%以下,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吉尔吉斯共和国外贸管理制度(吉尔吉斯投资指南之四) [EB/OL].http://kg.mofcom.gov.cn/article/ztdy/200408/20040800261310.shtml 登陆日期:2017-01-31。依然比盟内成员国的同类商品关税税率要低。世纪之交,吉尔吉斯斯坦大力发展服装业,其原材料主要来自中国,这也是“玛蒂娜巴扎”能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然而,自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后,吉纺织品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DXLK村的商人经营成本升高不少。62岁的商人A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在吉尔吉斯斯坦加入联盟之前,我的网布平均每米8块钱,现在15块钱,除去这两年上涨了的运费(每公斤上涨1美元),因关税的升高而使得我的布每米成本增加了5~6块钱。我们也不敢把增加的成本全部追加到单价中,如果这样做,肯定就没几个客户了。现在我的部分客户也不选我的东西了,可能去“多尔多伊巴扎”的土耳其布店了。”①被访谈人:A,男,62岁。访谈时间:2016年8月28日上午。访谈地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玛蒂娜巴扎”A-53号店面。由此,中国的跨国布料生意受到严重影响。

2.签证难办

中吉建交之初,沿用了苏联时期持因公普通护照者免签的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了鼓励对外贸易,给予克州等边境城市的商贸人员护照办理方面的优惠,即个体商户在加入正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前提下,可以办理因公普通护照。2002年6月,中、吉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公民互访的协议,该协议2003年6月14日生效。新的协议规定,无论因公与否,只要是普通护照都要办理签证。

从2003年6月14日起,DXLK村的跨国布料商人要办理签证。据商人们介绍,这一时期的签证办理也相对比较简单。2012年夏,克州外办停止了对个体商贸人员的因公普通护照的办理。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对持中国普通护照公民的签证办理也增设了诸多规定,最重要的一条是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办理商务签证,必须要有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企事业单位出具的邀请函方可。另外,由于中吉两国在反恐方面有合作协议,吉方在给予从事个体商贸的新疆人员的邀请函时极为谨慎。因此,有出国经商需要的DXLK人申请签证时的困难就更多。

3.劳动卡费用高且手续繁杂

“Разрешение на работу”,即劳动卡,是吉尔吉斯斯坦移民局为外国人在当地工作所办的许可证。期限一年,一年办理一次。一般情况下,劳动卡的办理期限在50天左右。因此,初到比什凯克的商人须在吉外交部申请3个月的签证展期(续签)。劳动卡在当事人合法有效的停留期内办理成功后,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根据当事人的劳动卡为持卡人续签一年的签证。在办理费用方面,个体工商户办理一张劳动卡和签证的费用在2000美元左右。商人一旦被查出无劳动卡或者劳动卡过期,轻则被罚款,重则被驱逐出境。在“玛蒂娜巴扎”,DXLK村的布料商人们虽然每年只办理一次劳动卡,但每次的办理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数额不菲的支出。有些人因办劳动卡而影响到其正常的资金流动。

4.结汇之困

对于跨国布料商人来说,把在吉尔吉斯斯坦赚取的收入带回国或者存到国内的账户上,收入才真正属于自己所有。然而,在商人们看来,此并非易事。据笔者调查,跨国商人的结汇方式有两种:一是将索姆兑换成美元转入国内账户。商人们收到的货款大多是索姆,他们会选择美元与索姆的汇率走高时,在当地银行将索姆兑换成美元加以保存。然后通过国际核算的方式,最终转到国内的账户上。二是直接将美元装入铁箱,把钱箱委托给某进出口贸易公司,后者通过航运将钱箱带回国内。目前,由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政策变化频繁,两种方式都具有较大风险,频频被当地执法部门处理和打击。目前结汇问题是仅次于债务交易的影响布料生意的第二大因素。

(三)跨国商人自身经营问题

1.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的竞争力相对弱小

DXLK村商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自身竞争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育水平较低。农民出身的商人大多拥有小学和初中水平。虽然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商贸经验,但较低的教育状况制约了商人们在布料经营中的创新,尤其是面对不断更新的商业环境,商人们的应变能力略显滞后。二是对现代商业信息的掌握不足。商业信息瞬息万变,及时高效地获取并运用信息对商贸经营者至关重要。DXLK村商人目前采用的依然是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对市场变化的捕捉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三是语言能力欠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DXLK村商人基本上能够用吉尔吉斯语。然而,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也被经常运用,很多商人在与使用俄语的客户交流时存在困难和障碍。另外,在与供货商的交流方面,大多数商人的汉语能力有限,很多商人只能运用诸如数字等简单的语言片段。由于语言能力受限,影响了商人们与客户、供货商交流空间的拓展。

2.父权对商业决策的影响

在阿图什维吾尔族家庭伦理中,父亲是家庭权力的最大拥有者,“对家庭的一切拥有绝对的支配权”[11]。“这种权威体现在家长对家庭成员有绝对的统治支配权,家庭的经济大权由父亲(丈夫)掌管,大事由他决定”。[12]在DXLK村,父亲的权威依然不能随意挑战。这一点在商人家庭中尤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退休”的父亲依然对儿子的经营既“顾”又“问”。父权主导的商人家庭,代际之间的互动并不一直处于良性状态,由于代际之间的“鸿沟”,双方在商业理念、模式、价值等方面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布料生意面临的挑战之应对方面,如在进货、交易方式、经营规模等的决策上,退居幕后的老一代商人,往往要控制前台的下一代。因此父权浓厚的家庭布料生意严重受父权影响。

3.债务贸易导致资金链断裂

DXLK村的跨国布料商人的交易方式,依次经历了现货交易——物物交易——信托债务交易。目前,债务交易在整个交易网链中占主导地位。根据“玛蒂娜巴扎”DXLK村商人口述:自2008年开始,客户们欠账现象日益增多,2013和2014年最为严重,赊账交易量已经超过现金交易量。在接受笔者调查的100位“玛蒂娜巴扎”商户中,无逾期债账者仅有3人,其他或多或少都存在赊账交易。其中赊账时间最长达8年,最大金额为300万,最小也在5000元以上。不少商人因严重的欠账或赖账而出现了资金流转困难,最终不得不选择回国。据“玛蒂娜巴扎”商人说,每月都有人关门回国,也有新人入驻,但总体上“入不敷出”。正如来巴扎经营不到两年的年轻商人X所言:“大多数的商户像我一样,都是小本经营,为的是挣个小钱养家糊口。给客户大量地赊账,我们撑不住;不给他们赊账,可能一天连一单生意都没有。大家每天心里祈祷,但愿能遇到一个不赊账的客户,或者“老赖”们能将欠款还回。”①被访谈人:X,男,28岁。访谈时间:2016年8月23日上午。访谈地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玛蒂娜巴扎”B-71号店铺。商人们普遍认为,债务交易是他们布料生意做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因赊账或欠账为主的债务贸易使商人们流动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生意出现困境。

三、如何改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

如何改善维吾尔族的跨国布料生意困境?本文建议如下: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中吉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框架中的合作,消除影响两国商贸健康发展的障碍。综合起来看,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关税问题。通过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谈判,促使盟内各方把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降低至一个合理的、各方均可接受的水平。这也是包括DXLK村跨国布料商人在内的所有中国在中亚商人的共同希望。二是安全问题。国家外交部门出面,同中亚国家协调,着重解决华商在上述国家日常出行的安全问题,确保他们在中亚国家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增强其在国外的安全感。三是结汇问题。两国间加强金融领域的谈判和协商,加快中资银行在中亚国家的落地和结汇办理,一揽子解决商人们挣了钱难以带回国的难题。

其次,在当地政府与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并运用维吾尔族善商和精商的传统,支持并推动当地跨国商贸的发展。第一,地方政府客观看待维吾尔族跨国布料商贸群体。维吾尔族在历史上就穿梭于古丝绸之路,悠久的商贸历史实践所积淀的经商传统已经融入这一族群的血液里。作为曾经的古丝绸要道的主角之一,维吾尔族跨国商人更应该也必能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在维系自身生计的同时,为大战略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进一步优化制度安排,为维吾尔族跨国商贸事业的发展服务。如要创新出入境管理与服务,要转变旨在“堵”的边境管理理念,在“疏”上做文章,为各族人民出入境提供便利。具体而言,一是简化繁冗的出境签章和担保制度;二是发展同外国某地方的关系,推动两地的人文交流,夯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社会基础,[13]促进对方更好地接纳我跨国商贸群体。

第三,在跨国商人层面,要全面提高自身商贸能力。首先,加强语言学习。由于商人们的供货商和客户大多操汉语和俄语,为了能更好同各方交流,学习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受访的100位商户中,只有一位商人在比什凯克专门报班学习俄语。其次,学习运用新的商务媒介和经营管理知识。当下,电子商务工具和现代管理技能对商贸主体不可或缺。商人们要学习使用电子商务媒介,还要建立基本的财务账簿体系。最后,跨国商贸人员之间要开展交流与合作。要通过举办座谈会或论坛的形式来增进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段商人之间的交流,相互分享经验和学习技能,在促进自身所在行业商贸活动持续的同时,增强商人们向不同行业转移的能力。

结 语

DXLK村人的跨国布料生意经历了由兴转衰的发展阶段,如今处于困境当中。如果阿图什市数以千计的跨国布料商继续回笼,这一群体回国后的生存压力势必陡增,当地政府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也必然增大。因此,跨国布料生意困境问题应该得到国家、政府以及商人自身等相关各方的思考和重视。希望本文探寻改善困境途径能够对跨国布料生意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所帮助,也期许为其他行业的跨国商人提供应对生意困境的启示。

[1]马晓燕.移民社区的多元文化冲突与和谐——北京市望京“韩国城”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云刚,等.广州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与生活空间[J].地理学报,2010(10).

[3]Bodomo A.The African Trading Community in Guangzhou:An Emerging Bridge for Africa-China [J].the china quarterly,2010(203).

[4]李志刚,杜枫.“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对广州非裔经济区的实证[J].城市规划,2012(8).

[5]龙登高.海外华商经营模式的社会学剖析[J].社会学研究,1998(2).

[6]傅江景.试论海外华商经济发展的经验、成就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3(19).

[7]周敏,刘宏.海外华人跨国主义实践的模式及其差异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1).

[8]周建新,蒙秋月.跨境谋生:现象与策略——以广西那坡县那孟屯中越边民跨国谋生个案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9]阿图什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图什市志[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10]杨亚雄.新疆阿图什市“香港巴扎”兴衰及其原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和社会科学版),2017(1).

[11]曹红.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及家庭功能的变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2]方晓华.论维吾尔族的家庭及其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3]韦进深.合作性地缘经济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ON THE PREDICAMENT OF UYGHUR’S TRANSNATIONAL CLOTH TRADING:A CASE STUDY OF TRANSNATINAL BUSINESSMEN FROM DXLK VILLAGE IN ATUSH CITY OF XINJIANG

Xu Lili,Yang Yaxiong

s:Cloth businessmen across China and Kyrgyzstan from DXLK village in Atush city ofXinjiang will be researched,esp.the causes of predicaments of trading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hree majo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lemma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environment,institution as well as businessmen themselves.It suggests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of transnational trading in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of“One Belt,One Road” between two countries,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knowledge of Uygur who had traded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 in the service of 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businessmen themselves.

Uyghur;transnational cloth trading;predicament

F127.8【文献识别码】A

1004-454X(2017) 03-0009-009

﹝责任编辑:黄润柏﹞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国西北边疆治理方略研究”(16JJD850006)。

【作 者】徐黎丽,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亚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4级博士研究生。兰州,730020

猜你喜欢

巴扎蒂娜吉尔吉斯斯坦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中外画家笔下的人与乐器
北京的金山上
挂在秋天的窗户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总是配不上
巴扎乡抓什究村农村水利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