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绿色发展观的途径探析

2017-07-29王红果朱福寿谢建霞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途径

王红果+朱福寿+谢建霞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转变远未得到最终的确立。因此,本文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提高绿色发展创新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探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绿色发展观,力争做到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关键词:市场经济;绿色发展观;途径

随着和平崛起及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以及绿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世界意义。世界不仅希望中国在重塑世界绿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需要一个绿色的中国[1]。绿色发展观作为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的理论内涵,不仅涵盖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也涵盖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思想观念。因此,提倡绿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绿色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绿色发展是指在绿色创新驱动下,以生产中低消耗、低排放,生活中合理消费,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是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资源环境愈来愈成为阻碍人们健康生活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桎梏。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呼唤绿色发展观就成为题中之义。

(一)生态危机的加深加速发展观念的转变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之伴随的生态灾难也接踵而至,“不仅吞唆着自然生态,而且毁坏着人体生态,使现存的人类生存方式具有毁灭性”[2]。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保护,推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下,人类过于追逐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自然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界不合理的应用,进而导致生态失衡,人类社会发展陷入生态困境。尽管世界各国工业化进度不同,面临的具体生态问题不尽相同,但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缺陷已是不争事实。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谋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生态危机的日渐逼近,已经严重威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安全,这既与社会结构的异化有关,又同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难以协调、发展不可持续有关。因此,提倡绿色发展观就十分必要。

(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催生发展观念变革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决定着包括发展观念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换言之,社会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表征的新的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这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进而带来发展观念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社会经济良性运行从根本上讲是四个环节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结果。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而言,生产在社会经济整体运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产一开始就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分配与交换则是从生产到消费的“中介”环节。随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经历了生产主导到消费主导发展变化,正在逐步趋向和谐平衡,客观上为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三)中國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为绿色发展观提供思想来源

绿色发展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绿色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和对西方现代发展观的批判都直接或间接地为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成为绿色发展观的思想来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主张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以对待自然的仁爱之心为基础,以“德性”的思维来约束人们的社会活动,使伦理的方法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扩展至整个自然界;道家思想在生态理念中整体上偏重于自然主义方向,它主张敬畏万物,其中虽然对于崇尚与顺从自然有绝对的偏激之处,也正是这种简单的生态观念在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在佛教思想中,它把生命的主体与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特别是佛教从约束和规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方式着手,重点从人类内心思想由内而外的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加以调控,对于今天节制欲望、实行绿色消费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绿色发展观的必要性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一系列事关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开始了哲学思考,先后形成经济增长论、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这些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然而,实践表明,这些发展观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因此,实现绿色发展观,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亟需解答的重大课题。

第一,绿色发展观是扭转生态发展方式,破解当代中国发展中资源环境严重束缚的指导方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下,中国进入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时代。一方面,“中国主动开启了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并逐步成为国际体系一个建设性的、可预期的塑造者”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能完全摆脱生态外生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自然资源投入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如何在确保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急需进行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代替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发展中的“三高”代价降到最低限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第二,绿色发展观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进入新世纪,中国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方略,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尽快完成工业化任务毫无疑问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迫切任务。但中国的发展又必须遵循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未来趋势,那就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中国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进行工业化建设。因此,当代中国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建设工业文明和实现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战略任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树立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社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为世界重构生态文明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成功范例。

第三,绿色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本。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文明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辉煌成就,人类社会也曾经为此欣喜若狂,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领域的过度消费,生产领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生产过程中对废物和废气的过度排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全球性的能源资源危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全球性的极端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等各种危机现象的形成,使人类社会深感自然界这个母系统释放出来的不适信号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压力,这就造成了“比过去一切世代还要多的破坏”。 因此,要根本轉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又要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灌输绿色发展观就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首选之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绿色发展观的途径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公民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加强全民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以战略性视角构建全社会生态人格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水平,实现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和谐自然观方面的宣传,让公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生态观。其次,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力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采取奖惩制度,对生态经济或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给予适当奖励,对破坏生态的人进行处罚,让更多的人都意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自觉参与到发展生态经济当中。最后,加强对青少年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宣传,让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绿色发展奠定未来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提高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紧密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3]一方面,科技创新必须面向生态经济建设,提高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技术成果应用的功利性,使现代科技更好地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注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研发的效率,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与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模式,特别要整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力量,采取协调行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力争成为节能减排和绿色创新技术的领先者和强有力的提供者。

(三)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法律系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领域都应该涉及到绿色的内容,如环境保护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各法律相关部门,都应有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支撑。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立法应该始终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和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着力点,使各项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完善和强化。如环境相关法律的建设,改变传统法律中对污染者责任较轻的弊端,增强环境法的可操纵性和执法力度,以更加具体的处罚条例和条款规范污染者的责任,对于污染者的违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提高传统污染行为的成本等;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中,对存在重复规范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或相关法律的空白之处应进行相关的创新和修改,对不利于绿色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调整同等法律效力的规范使其对绿色发展做出一致的规范,使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规范和完善;最后以科学有效的执法监督制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司法活动依法作出监督和管理。以更为完善和法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许崇正、杨鲜兰著:《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途径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