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雕塑美学观初探

2017-07-29时露露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审美雕塑美育

时露露

摘要: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但雕塑并不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系统的理论、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王朝闻提出的雕塑美学的“耐看”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例分析雕塑这种艺术门类的美学体现。

关键词:雕塑 耐看 审美 美育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176-03

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人,开始制作泥塑和陶塑,这便是中国雕塑的起源。无论是从陕西华县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发掘的陶制鹰鼎,还是在湖北屈家岭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一些手捏的只有数厘米大小的动物雕塑,或是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都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璀璨结晶。但对于中国雕塑的品评,并不像对中国其他艺术门类那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是因为在西方,雕塑工作者跟画家、音乐家一样被同样看做为艺术家,在古代中国,雕塑工作者仅仅被认为是工匠,是最普通的工作人员,甚至可以说是体力劳动者,所以雕塑艺术在古代中国未能像中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得到较好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西方雕塑文化传播入中国,但并未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和精神中,是脱离中国文化的舶来品。 五四运动之后,留学于欧美的中国雕塑家开始了现代雕塑创作,进而将中西雕塑艺术理论融合。

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的王朝闻先生在雕塑美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朝闻将艺术理想统一于社会理想中,以艺术的社会功用为雕塑创作和美学理论的出发点,以丰富的审美活动经验为基础,在肯定艺术为广大欣赏者服务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艺术的形式美和雕塑艺术的程式化,认为艺术的社会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在艺术的社会功用中形成了对于审美自由的追求,由此在美学理论中呈现除了审美作用与社会作用之间的张力。为了实现这种艺术的社会功用,雕塑艺术必须具有‘耐看的美学特征”①。王朝闻强调雕塑艺术的社会功用,认为“雕塑与绘画、建筑一样,为适应与提高观赏者的审美需要而存在”②。能够代表雕塑艺术特征,实现雕塑艺术社会功用的便是王朝闻提出并强调的“耐看”。

“耐看”二字看似简单,通俗易懂,但却包含很多内容。

一、雕塑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艺术的来源,艺术家必须懂得欣赏、理解生活中美。但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雕塑家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进行取舍、概括、抽象,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融入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情色彩,才能将之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出让欣赏主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某一艺术是否可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只要与特定时代的思想情感和读者或观众的愿望与理解想通,而且特定的艺术所体现的艺术趣味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 ③。“耐看”的雕塑作品不仅仅需要雕塑家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意志,更需要雕塑家从欣赏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进行创作,换句话来讲,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是可以随时角色互换的。在艺术作品面前,艺术家既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欣赏者,所以“耐看”的艺术作品既能体现创作者的审美视角,还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社会理想等。以艺术家蔺宝钢的雕塑作品《大爱》为例:

这是一尊汉白玉人像雕塑,主要表现了一位母亲躬身跪在地上哺乳的情景。哺乳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但不知欣赏主体是否可从这尊雕塑中想到在那位汶川地震中那位躬起身子,腾出小小的空间,仅是为了救自己襁褓中的孩子的那位母亲。虽然不能确定这尊雕塑是否是上述场景的再现,但母亲非正常的哺乳姿势定必定是发生在非常时刻,是伟大母爱的体现。这种雕塑家对生活的理解加工无疑是耐看的,可以细细品味的。这尊作品就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载体,更能激发欣赏者的共鸣,因此可以称为是好的艺术作品。

二、雕塑欣赏主体的审美意志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但让雕塑创作主体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也同样使雕塑欣赏主体具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并不是所有好的艺术作品都能被欣赏者所欣赏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缺乏欣赏美的能力、个人价值观差异等。也就是说对于欣赏主体而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审美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欣赏。但拥有了这些能力不代表就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是否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还取决于欣赏主体的心态。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读者个人总是按照个人独特的即有个性的方式去体验、揣测和理解作品,这正是审美主体主观条件的多样性与各种心态相互依赖的客观存在”④。正是因为欣赏主体审美意志的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也是“耐看”的。

三、雕塑作品本身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并不是所有雕塑家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是耐看的,“形象是不是耐看,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为了耐看,只有用雕塑家的眼睛看生活,即结合着雕塑的特点认真研究素材,真正的懂得自己所要创造的英雄的美之所在,从而为了新颖的主题,探索和它相适应的不可轻易调换的形式,形成这一件(而不是其他)雕刻形象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特色。”⑤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材料、表现技法所呈现的作品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雕塑艺术的内容则是瞬间的凝固,这个瞬间既包含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也预示着未来。因此好的雕塑艺术作品是欣赏主体在这个瞬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王朝闻认为“雕塑可能产生耐看的魅力的原因,在于作品那表现方式,是接近高潮,留有余地,不到顶点的”⑥。以艺术家蔺宝钢的雕塑作品《西部风》为例:

这组雕塑作品是一组表现陕北民间腰鼓表演的锻铜作品。锻铜这种技法形式造就了粗犷的硬线条,从而体现了陕北农民豪放粗犷的性格,黝黑的铜锈表面则象征着陕北的风土人情。而这组作品虽定格了艺人表演的某个瞬间,但当欣赏者站在其面前,脑海中则呈现的是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有一种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感觉,并不会觉得单调乏味,恰恰相反是画面感十足的。因此,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便可以成为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评判标准之一。

四、美育

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都在尽可能的培养艺术家高尚的情操,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同时提高群众的审美关键和审美能力,这便是审美教育。美育是艺术的社會功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雕塑作品而言,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欣赏主体的审美能力或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都无不体现出美育的作用。但艺术的美育作用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建立在审美享受的基础上的,是潜移默化的。曾有教育学家提出“寓教于乐”的教育观点,对于艺术的美育作用而言,这一点恰恰是自然而然的。“在多数情况下的观众,欣赏艺术的动机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娱乐”⑦。“不是一切能够娱乐观众的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凡是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不具有积极的娱乐意义”⑧。也就是说,单纯的娱乐只能给欣赏者带来一时的快感,而具有美育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有快感,还散发着美感,也就是所谓的美育作用。美育也是丰富的、“耐看”的。

“耐看”理论,简单二字却阐释了雕塑美的方方面面,雕塑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本身就散发着自身的魅力。

注释:

①骆玉平:《王朝闻雕塑美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研究生院,2014年。

②王朝闻:《雕塑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③王朝闻:《王朝闻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王朝闻:《审美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⑤⑥⑦⑧王朝闻:《王朝闻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1]骆玉平.王朝闻雕塑美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年.

[2]王朝闻.雕塑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王朝闻.审美基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4]王朝闻.王朝闻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审美雕塑美育
巨型雕塑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