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琵琶作品《妈妈的爱》中的母爱情思

2017-07-29周南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母爱以人为本传承

周南

摘要:琵琶是一种传统乐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曲目风格众多,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作品的展现,观众多样化的审美下,什么才是独特的音乐审美,什么作品才是经典的流传。本文以《妈妈的爱》作品为例,探寻作品中母爱的展现方式,以及呈现母爱的不同阶段,对《妈妈的爱》不同的章段进行分析。“母爱”是人世间最朴实最纯真的爱,此作品是传统琵琶曲目中中表达母爱的第一曲,填补了曲目中“母爱”主题的空白,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出其展现母爱的技法,为琵琶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琵琶艺术 以人为本 母爱 江南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20-03

琵琶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琵琶作品涌现,现代创作技法的引入,使得琵琶乐曲更加丰富与多元化,琵琶曲目的种类繁多,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在众多的曲目中,哪一种才更能吸引听众的耳朵,哪一种才能成为经典广为流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汇集了刘德海先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本文以《妈妈的爱》作品为例,探寻作品中母爱的展现方式,以及呈现母爱的不同阶段[1]。对《妈妈的爱》不同的章段进行分析,“母爱”是人世间最朴实最纯真的爱,此作品是传统琵琶曲目中中表达母爱的第一曲,填补了曲目中“母爱”主题的空白,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读出其展现母爱的技法,为琵琶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在刘先生众多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线,那就是爱与美的展现,时刻体现他对感情的重视。2012年创作的作品《妈妈的爱》,是献给天下母亲的作品,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世间最朴实无华的爱,这首曲目以琵琶的演奏形式更好的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之情。品味曲目中“爱”的展现,琵琶音乐路上的创作思路。以人为本,追求感情中的真谛,音乐的发展和创作都来源于此,追求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都要立足于人文情怀,千差万别的审美在“爱”的基础上才能趋于和谐[2]。

作品《妈妈的爱》承载了刘先生对故土,对母亲的爱,温婉、秀丽、生动在作品里体现,母亲的爱对刘先生的艺术之路影响深远,父母亲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母亲又以善良、热情的性格影响他的一生。母亲的关爱他心目中刻下了“爱”的印记,这印记使刘先生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满“爱”,充满关怀。刘先生自己这样描述母亲:“家母感情丰富,待人热诚,遇事好激动。她具有喜、怒、哀、乐一触即发之爆发力……”[3]刘先生开始接触音乐竟然是因为一把小胡琴。先生在江南开始学习音乐,在他的学艺路上,故乡的文化带给他太多的影响,在晚年时期,江南的景象时刻出现在先生的脑海中,刘先生越发怀念故乡,更加怀念童年时光,并且在作品创作中逐渐融入童年的元素,童心的出现正是先生对“母爱”追求的必然结果,童心在母爱中酝酿,回归到母爱,必然显现出童心来。在家庭中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在音乐中江南文化摇篮的熏陶和感染,成长的故乡,琵琶的故乡,先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母爱”一题的出现创造了必然的温床。回归江南文化[4]。

刘先生生在江南长在江南,江南文化给刘先生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刘先生的文化创作打下了根基。琵琶作为江南乐器的代表,其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在江南文化孕育中发展成熟,江南是琵琶的发源地,是琵琶的故土,是琵琶的母亲。江南的细腻文化,江南的烟雨蒙蒙,江南的秀丽温和的景,被踏湿的石板路,撑着油纸伞的人,淡雅秀丽,雅宜清致。如画的场景早就如画的作品,在江南细雨流水中孕育出大量灵动的作品,富含江南的气息,《阳春白雪》《月儿高》《夕阳箫鼓》[5]都具有江南一带的音乐特质,温柔的水乡,极易联想到母亲的怀抱,对母亲的歌颂的想法由此产生,刘先生以江南为背景,展开对故土、对母亲的思念。《妈妈的爱》融入了江南的文化元素,融入了温婉的江南特质,融入了细水长流的母爱。江南母亲及其浓郁的文化影响了刘先生的一生,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母亲的淡雅,母亲细细的爱,母亲温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点都融进了刘先生的血液中。江南的文化滋润了他的琵琶,江南的文化渗透到了他的作品,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的爱孕育出充满感情的作品。《妈妈的爱》的产生是先生对故乡的馈赠,是对母亲的馈赠,用琵琶的演奏献给母亲最完美的礼物。

《妈妈的爱》完美的诠释了母爱的每一个阶段,完美的展现了先生对故乡的留恋,對母亲的怀念,此作品大致分为六个段落:憧憬、母亲、对话、关爱、动情、达爱。每一段落相互承接,相互影响,就像每个阶段的孩子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乐曲是灵动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具有张力的对母爱进行表达。通过音调、音色、演奏手法的转换与配合实现曲目的完美展现。

一、憧憬

作品的开头使用泛音来演奏,泛音的悠扬与空洞营造出遥远的儿时记忆,勾勒出对母亲的美好回忆,四个乐句利用两个调转化,使得乐曲分格转化源远流长,让人无限的回忆与遐想,在延绵透彻的音调里引人怀念母亲的爱。第四句又转变成灵动的韵律,加上泛音的使用,使得画面回转,引人入胜。

二、母亲

从第10个小节开始,在G调展开[6],用温和的旋律对母亲展开回忆,母亲的爱是温和的,是朴实的,基调的缓缓递进就像平和的母爱,母亲的勤劳与善良就是点点滴滴的影响着我们。音色低沉,时有时无,虚中带有,就像母亲内敛沉稳的性格,不张扬、不显露。第二层转换为正常的音色,柔和、婉转,就像母亲慈爱的目光,明亮的音色时而上扬,就像母亲说话时语调的起伏。第三层节奏逐渐紧凑,对母亲的回忆也引起内心的激荡,母亲劳动的画面清晰的呈现。音律的变动时刻牵动着听着的内心。

三、对话

这一段的乐曲音色呈现出交替变化,节奏开始变得明快生动,犹如孩提时和母亲的对话、嬉戏。节拍转化成2/4拍,轻快、俏皮、活泼,犹如母亲与孩童的玩耍、互动,童年的相伴。高音与低音的相互转化,犹如母亲与孩子对话的声音,随后快速的推拉音与轻快的音色同时呈现,犹如生活中孩子与母亲的小摩擦。

四、关爱

乐曲的中心段,以G调开始,在两段G调后又降为B调,这一段的音色使得曲目更加丰富,一层细腻犹如母亲的温婉,母亲的柔情。一层跌宕起伏,犹如母亲热切的关爱。轮里弦挑外弦新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更有层次[7]。犹如生活中既有与母亲的欢快玩闹的场面,又有与母亲争吵的场景,曲目的演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左手再推拉打音,音色升高,情绪激烈,犹如母子间激动的情感交流。在紧慢结合的旋律中,不断引入母子生活中的场景,嬉笑怒骂,句句紧凑,节节引人入胜。结尾又降调,韵律的再次呈现,仿佛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有母亲宠爱的童年。

五、动情

最柔和的一段,经过前一段激烈的演奏,这一段趋于平淡,音调定在G调,演奏手法变为左手的滑音与揉弦。这个小节的曲调趋于平稳,像在平淡的诉说母爱的伟大,表达我们的感恩,曲目用音色的变化诠释母亲的爱,平淡中又不失偶尔的激烈。母亲的内心情感引发回味。犹如生活中的母亲,辛勤的劳动,愉快的歌唱,对儿女关爱与责骂。旋律线条逐渐变化,音域也升高,母爱热烈的呈现出来,最后过渡回低八音,让人在深沉的感情中回味与沉醉。再次转折,使情感饱满。尾音收尾是过渡,一段满富情感的表达告一段落,犹如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远走他乡[8]。

六、达爱

结尾部分,三个小结舒缓温婉,是对之前跌宕起伏旋律的总结,是对母爱回忆的总结,是旋律转的结尾,是与开始回忆的相呼应。母爱中温婉与热烈的交替,关爱与责骂的转换,怀抱与离去的转变。犹如完整的叙述了一个故事,一个母爱的故事。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琵琶的演奏是载体,音乐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表达,是情感释放的体现,人的情感赋予音乐生命[9],在追寻与创作中融入灵魂,生活赋予我们感悟,我们赋予乐曲想法,乐曲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情感思想的传承,任何的作品都需要情感的赋予,这样的而作品才能流传长远,才能打破不同的审美观使人们产生共鸣。《妈妈的爱》是刘先生2012年创作的作品,这里边凝结了刘先生60年对母亲的感情,汇集了刘先生对艺术追求之路上的艰辛。更好的展现了音乐的本性,“母爱”是作品的核心,是世间最朴实最平凡的爱,填补了传统曲目中“母爱”主题的空白,作品技法的完善,演奏技能也要随之提升,母爱引导我们寻找最纯真的艺术,寻找最朴实无华的作品。

通过认真聆听《妈妈的爱》,并且对其音律的研究,清晰的体会到作品中对情感的展现,作品新的技法给曲目带来新的活力,每一个演奏的技巧都能带动情感的释放。每一个弹拨都是对乐曲的诠释,情感赋予作品生命力,作品完美的展现情感[10]。琵琶是一件乐器,与作品结合,成为有生命力的演奏品,像一位艺术家用生命在诠释作品里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音色,诠释着每一个爱的律动。用爱来诠释艺术,用爱来感受大自然,用爱来创作更多的作品,只有这样饱含情感的作品才会让作品更加有生命力,更能使听众达到共鸣。在琵琶乐曲的创作中,充满情怀的创作,动情的演绎,才能更好的体现琵琶的艺术价值,及对音乐的诠释。

参考文献:

[1]郭长扬译.音乐美的寻觅[M].台北: 全音乐谱出版社,1970.

[2]莊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晓鸣.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J].中国音乐教育,2004,(03).

[4]赵娴.琵琶艺术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5]陈湘.琵琶弹奏的基本功训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S1).

[6]葛詠.刘德海琵琶创作中的“丝竹”情怀[A].李光华等编.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7]李佳.论刘德海琵琶艺术的金三角[A].李光华等编.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陈哲.刘德海琵琶新作好母亲讲好故事的童趣语境[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5年.

[9]雷国雄.琵琶音色的分类解析与综合应用[J].音乐探索,2007,(03).

[10]李冬梅.琵琶音色谈[J].剧作家,2008,(06).

猜你喜欢

母爱以人为本传承
阅读母爱这本书
母爱的另一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