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负荷模型与英汉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

2017-07-29李颜伟胡悦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压力质量

李颜伟+胡悦

摘 要: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对同声传译过程“听解—短期记忆—产出—整合”四环节的划分与内在关系阐释,对同传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吉尔认为,译者在上述四部分中对任何一部分所花精力的减少,都可相应使其他三个部分获得更多精力分配。据此,英汉同传译者可以采取顺句驱动策略,通过适度调整四部分的精力占比而有效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即时翻译质量。

关键词: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同声传译;顺句驱动;压力;质量

在西方口译领域,丹尼尔·吉尔教授颇有建树。早在1995年,他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同传的整个过程。针对同传多功能任务同时进行这一特点,吉尔提出其认知复合模型,对译者在同传过程中的精力分配情况与内在关系加以分析,为译员提高同传质量提供了指导。

因此本文拟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理论出发,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差异,阐述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揭示顺句驱动相关规则与策略在同传实践中如何帮助译员有效进行精力分配,减少同传工作中的压力,保证同传的质量与效果。

一、“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诞生于20世纪末期,由法国著名口译教授丹尼尔·吉尔提出。吉尔教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同传多功能任务的共时性特征,讨论同传译者在同传过程中的精力分配情况。他根据自身翻译实践经验将一个完整同传过程所需要的认知精力分解为四种“认知负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认知复合模型”,即:“SI=L+M+P+C”[1]64。其中,SI 代表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L代表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M代表The Short-term Memory Effort,P代表The Speech Production Effort,C代表Coordination Effort;如果用中文表示这一公式,那便是:同声传译=听辩理解精力+短时记忆精力+语言产出精力+协调精力。这一认知模型显示,“同声传译(SI)过程包括听辩与理解(L)、短时记忆(M)、语言产出(P)和协调(C)四项任务。该公式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几乎同时参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整个过程都是非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如果认知负荷模型中的四个过程可以得到平衡,这种平衡便可帮助译员克服大量心理难题,提高其口译产出质量。

二、从认知负荷模型四步骤到汉英语言差异关照下的“顺句驱动”原则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提示人们,同傳译员可以利用口译中的黄金法则“顺句驱动”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同传质量。

就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而言,两者之间的形意之别早已为学界所公认;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句子,主要依靠关联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句子结构十分紧凑;汉语则按照字词含义进行组句,通过词序与句子本身的语义来表达语句关系,句子结构更加松散和灵活。这种形意差异在下面例句的对照中便可一目了然[2]120-121:

例1: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rogia where he had soent his vocation basking in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which he had benn engaged on in the south.

例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以上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英语中常用一些介词短语和从句来变现逻辑关系,句式紧密。然而,中文表达中很少出现连接词来表现上下句的关系。

汉英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尤其是语序排列上的差异无疑会给译员的同传带来诸多困难,而“顺句驱动”原则不失为化解同传困局的一个有效途径。译员在完成由“听解—短期记忆—产出—整合”四环节组成的整个同传过程中,无需改变原句顺序,只需把它切分成一个个意群或信息单位,并用连接词进行自然串和。“顺句驱动”策略的采纳有助于使译员在紧张的翻译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原文含义的遗漏和为调节语序而耗费大量精力。首先,汉语和英语都有SVO的句式,巧妙利用两种语言中的这些类似句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传的难度。此外,汉语和英语各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如果译者能够顺势利用这些特色,也可为同传过程的语言输出提供优势。具体而言,汉语语句大多较为简短。当一个复合英语长句出现时,译者不妨将其拆分成几个汉语简单句来加以转换和表达。此外,汉语中的言,只有这样,口译员才能即时处理大量的语言信息。如果口译员能够恰当把握整过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则同传质量便可得到保证。同传中的断句和笔译中的断句有所不同。进行笔译时,译者手中有完整的纸质文本,因此译者可以很容易地划分每个句子的意群。但在同传过程中,译员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根据语序进行句子的意群切分。所以同传中的断句处理一般很难做到像笔译中那样自然,口译员需要掌握必要的断句技巧来尽可能地自然切分语句。实际上,英语中会有许多暗示断句的标志性结构。首先,英语句子结构中往往含有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从句成分;这些从句大多通过“when,where,why,how”和“who, which, whom, what, that”来与主句连接一个词语往往对应着多层语义及语法功能。例如,一个汉语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甚至还可在某种语境下充当形容词。“顺句驱动”原则在同传中的适当使用便可充分发挥汉语这一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顺势而为,合理转化词性,将同传过程在短时间内梳理得更加清晰而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同传译员对“顺句驱动”原则的采用必须秉持准确性和简洁性的基本取向。“高质量的同声传译中,语言准确是翻译最起码的要求,文句常常言简意赅,辞约旨丰。”[3]16

三、“顺句驱动”原则在同传中的应用与奥巴马国情咨文的模拟案例分析

为能在英汉同传中适当使用“顺句驱动”原则,口译员可以在同传四个步骤中综合采取各种技巧,特别是断句、增补、省略和转换等基本翻译技巧。恰当、实用的翻译技巧可以帮助口译员减少工作压力,增加自信,并提高其提取语言点的能力,从而使口译内容更加准确,语流更加顺畅。以下将借助奥巴马2014年国情咨文为语料资源模拟其同传活动,籍此讨论“顺句驱动”原则在吉尔口译四步骤中的具体体现和基本翻译技巧的相应适用。

(一)断句

断句是指口译员在同传过程中根据语句的意群,将句子拆分成几个部分进行翻译的做法。“语句拆分有助于译员将源语中零散的词组成有意义的意群或将译语中的长句按一定的意群拆分输出。”[4]140从某种意义来说,同传的其他翻译技巧,都要在断句技巧的基础上使用。输出表达的前提是理解;在工作状态时,同传译员在进行语言输出的同时需要不间断的进行预测、记忆、回忆、解码源语。这些连接词均可作为口译断句的标志性词汇。其次,英语中的介词短语也是断句的显著标志,例如at, in, with,for 等。在同传过程中,译员可以根据这些介词进行断句处理。

(二)增补和省略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结构紧凑,许多从句都是由连词连接而成。词汇与词汇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均由明显的标志性词汇连接。然而汉语则为意合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鲜少出现表明逻辑关系的词汇或短语。因此,译者在做英汉同传时,碍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别,需要采用省略方式以保证译出语的可接受性和流畅度。除此之外,译者也需要为其口译添加一些必要的“润滑剂”;顺句驱动原则提示,译者可按照意群将听到的句子拆分成不同短句,但有时也会因此破坏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丢失源语中的重要含义和信息。“但是,这种增补不是随意的,而是添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语言单位。”[5]64

(三)转换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之间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汉语是一种动词型或者说动词优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名词性或者说名词有限的语言。”[6]144因此,在英汉同传过程中,译员需要将许多英语中的名词转为汉语中的动词,以保证译出语的自然度。此外,汉语中缺少英语中的分词结构,所以在英汉同传中,需要将英语中的分词结构转化成汉语中常见的动宾结构。

四、结语

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指导下,通过对译员认知符合分配分析得到“顺句驱动“原则在同传中的适当使用,可以帮助同传译员在听解分析方面减少认知压力,在整个同传过程中取得认知分配平衡,收獲理想的工作效率和即时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晓梅.英汉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威,董娜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3]曾传生.英语同声传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曾传生.英语同声传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翁治清.英汉对比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6]常俊跃.同声传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压力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质量投诉超六成
石器时代与质量的最初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