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阐释

2017-07-29杨卫军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贝多芬

杨卫军

摘要:本文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对贝多芬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该乐章的创作形式及结构,从而阐释该作品的艺术构成,进而让演奏者更加充分地诠释该乐章。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作品阐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07-03

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一)贝多芬的生平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 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

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8岁就第一次登台表演,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费。12岁拜师于风琴师尼福。之后跟海顿、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音乐。贝多芬的一生在坎坷中度过,贝多芬5岁时便患上了中耳炎,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治疗,以后需要借助助听器才勉强感受声音。之后的人生里都在与命运做顽强的搏斗。成人后,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奠定了他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专制的憎恨以及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追求。贝多芬一生桀骜不驯,放荡不羁,但是在对音乐创作方面严谨而自律。晚年因肝脏病辞世,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便告别了他辉煌的一生。

(二)代表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不胜枚举,且地位崇高,为后世对古典音乐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典范。其代表作有——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2.歌剧:《菲岱里奥》;3.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杜鹃》《告别》等32首;4.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莱才》;5.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庄严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6.其他作品:《艾格蒙特序曲》等。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尤为在交响曲以及钢琴奏鸣曲上享有至高的地位,他以他的经历,对命运、人生以及永恒的思考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作品无不闪现着他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光明、积极、乐观、向上的憧憬和希冀,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启示。他的作品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部部闪烁着作曲家伟大、崇高的智慧。

(三)艺术风格

贝多芬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创作的作品个性鲜明。且他所处的年代位于两个音乐年代之交,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音乐史上一般划分古典音乐时期是从1750年起到1820年,以其维也纳古典乐派、曼海姆乐派以及柏林乐派为代表,在音乐特征上表现为:严谨、自律、情感表现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大家如:海顿、莫扎特、约翰·斯塔米茨等,在音乐创作上有同为古典时代的惯性写作特征,但是结合每个作曲家的人生经历、阅历,教育程度以及时代、社会给予的思想,贝多芬又有着其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从而与同时代的大师——海顿、莫扎特有着明显的区别。

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苦难、彷徨、病痛、灾难,但不屈服于命运,顽强的与命运做抗争的坚强品质成为了贝多芬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成功的从他的音乐语言中真挚的流露出来。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不和谐的和弦,震音、丰富的和声与节奏表现出内心的彷徨,苦闷,纠结与挣扎。如《命运》交响曲;在塑造音乐形象上有着高超的作曲技法,如《月光奏鸣曲》,用大量的和弦分解,来烘托月光的洋洋洒洒,波光粼粼的艺术形象;贝多芬以他那英雄性、史诗性、壮阔性的艺术特点而闻名天下,作品包含着他丰富的巨人思想。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作品分析

(一)《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第27号作品。他的钢琴奏鸣曲阐述了他精神世界的奇妙发展。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当时他三十一岁。该曲是最为流行、著名、有代表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月光”这一标题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有人认为,“月光”一词的来源是因为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把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比作是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月色的夜景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

1800年属贝多芬人生的晚期,在这一时期,他作品的已经成熟,能娴熟自如地运用作曲技巧,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抛弃了早期刻板严谨的做法,而采用崇高、自由、不拘束的规则,用更加完美的、深刻的、情感真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阐释。

《月光奏鸣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持续的慢板,描写了充满浪漫幻想的、宁静的、轻柔的月色与波光粼粼的河水的美丽场景,情绪平静、安逸又充满沉思、幻想,场景里暗藏着某种危机,某种不祥的预感,整个乐章充斥着忧愁哀怨的情绪,似乎是一段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汹涌的开端;第二乐章是一个小快板,采用降D大调。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轻快,并且还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第三乐章与前两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此,它采用激动的急板,乐音的快速流动以及和弦式的电闪雷鸣,成功塑造出了具有沸腾和煽动性的狂風暴雨,犹如激烈的狂怒和吼叫。在该乐章的尾声中,沸腾到顶点后突然沉寂下来,最后以两个铿锵有力的和弦结束,给人以无限的、意犹未尽的想象。

(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

1.曲式结构

《月光》第三乐章较之前两乐章转变得更为戏剧性,相比前面的慢板乐章,第三乐章转为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四四拍,与大多数奏鸣曲末乐章采用轻快的回旋曲式不同的是它采用奏鸣曲式。乐曲开头采用和弦分解的连续上行、积累,最终以柱式和弦爆发,形成电闪雷鸣的效果,全曲松弛有度,紧后稍松,让听众心理起伏有度。全曲在尾声出现了一连串的缓慢的音阶上行下行,犹如历经一番苦难与斗争,最终得以拨云见月。呈示部(1-62小节)中,第1至9小节为主题句,并且作为乐思贯穿全曲。其中,第15至20小节作为段落的衔接,转入主调的属调升g小调。而后进入连接(63-64小节);展开部(66-102小节)在情绪以及强弱表情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和丰富,高声部和低声部旋律交替出现,给人以云朵一会儿遮住月亮,一会儿月亮又显现出来的感觉,同时,那些短暂的宁静也预示着更为巨大的狂风暴雨袭来;再现部(103-159小节),采用了各种七和弦的上下行分解进行,一连串的琶音在和弦的支持下进行,构成了乐章的结尾,最后以双手的连续和弦分解进行,到两个铿锵有力的主和弦结束全曲,也体现了作者顽强的与苦难、黑暗作斗争的精神。

2.音乐特点

在和声上,贝多芬处于古典主义时期,同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对于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大多都是会进行解决的,但是该曲上体现了贝多芬的独到之处,运用的大量的不协和和弦,甚至长时值的不协和和弦进行都不解决,造成了全曲的紧张感、压抑感。

在表情力度上,大量的强弱的极端对比,体现了作曲家矛盾的内心,忽而激动人心,高声进行,又忽而低沉黯哑,意志消沉,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也正是贝多芬戏剧性的一个独特标志。

在音乐情感方面,第三乐章是《月光》的高潮所在,运用了一连串的急速乐音的运动,直到爆发,这一系列的反复、缓冲、再次出现都体现了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坚强、刚毅的品格,在紧张的气氛中,仍穿插有优美的旋律在内,丰富的音响效果,高超的作曲技巧,以及情感的真挚、内心的矛盾,这些都展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的驾驭和掌控能力,这些也使他成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音乐大家。

三、浅析《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

(一)技术要求

无论一首钢琴曲难度以及价值、情感如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即是钢琴的演奏技术问题。

而作为贝多芬较为出名的这首《月光》,第三乐章在技术难度上是很大的,它考验的是演奏者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如需要手指清晰、流畅的跑动以及对速度、力度的很好的掌控,此外还需要对情感、表情、思想等中心内容的阐释以及演绎。

该曲主要运用到的基本功主要有:音阶均匀、清晰、快速的跑动;琶音的流动、准确、音质的驾驭;大和弦的集中、有力,瞬间的爆发;强弱以及力度的控制和对比……

(二)情感处理

一首钢琴曲的掌握除了心备的钢琴演奏技术之外,它的精髓所在便是对于作曲家创作该乐曲的乐思、中心思想、精神的很好的阐释,精湛的演技需要演奏者不停的日积月累演奏的经验,更需要内心对音乐的敏感、思考、以及感悟。

《月光》第三乐章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描绘,对情景的主观体验式的刻画,实则表达了作曲家顽强刚毅的,永不言败的积极精神,更加展现了与黑暗做斗争,最终赢得胜利,望到曙光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演奏方面,更需要的是演奏者对于情感的把握以及音乐线条细腻的处理技巧。剧烈的、起伏的强弱对比,以及快慢的收放等等,除了严格的遵照乐谱的指示演奏之外,还需要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和演绎。

(三)整体演奏

对《月光》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该曲的内涵,可以尝试先从对作曲家的整个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去了解,只有从大的方向去掌控了之后,对于小的分支才能有整体的把握。

好的演奏从外表来看,至少它体现在肢体语言上,在演奏该曲时,应该随着音乐的起伏流动来律动演奏者的身体,而不是僵硬呆板的把演奏所需的技术达到即可。如在每次达到乐句的和弦的短暂高潮时,即和弦的集中和爆发,需要演奏者全身心的投入,并伴随着音乐的走向,整个人给人以爆发、弹跳起来的感觉。对于观众而言,钢琴的演奏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演奏体态的动作,良好的演奏肢体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及演奏者良好的水平技巧。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馮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李林,杨宁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约瑟夫·迦特名冈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周为民名冈琴演奏技术的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07,(04) :155-209.

[7]列文名冈琴演奏的基本法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8]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年.

[9]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呜曲中奏呜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朱雅芬.贝多芬的钢琴奏呜曲(中)[J].钢琴艺术,2002,(11).

猜你喜欢

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莫言的勇气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聋子最好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