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2017-07-28杨荣华陈平甘小文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协同发展

杨荣华+陈平+甘小文

内容摘要:作者在本文中以“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實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京津冀产业转型的发展路径。首先,简要分析了推动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的战略与共同认知,然后指出了该区域存在的产业转型协同问题,最后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约束 产业转型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推动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的共同认知与战略

共同认知。第一,京津冀一体化不但能够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还能为其提供新的动力。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提供了产业转型的绝佳机会,如果能把握好这个机会,河北不但能够优化产业结构,还能有效缓解北京和天津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优化社会生产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各自的资源优势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的职能也应有所不同。只要各地区明确自身的分工、通力协作,就一定可以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第三,优化产业链结构,细化产业分工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不但影响着地区发展水平,还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要素。

推动战略。起步与初级阶段。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82年至1994年。北京市于1982年出台的建设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首都圈”的构想,希望通过强化区域间合作,推动产业转型进程。1988年,北京提出了建设“环京经济协作区”的构想,有效推动了不同区域行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此后,北京陆续与唐山、张家口以及保定等城市建立起了市长联席会。全面展开阶段。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04年。1996年,我国在“九五”计划中确定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以河北省内的7个地级市为依托的“首都经济圈”。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04年至2009年。2004年,廊坊市主办了第一届“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参会的北京、天津与河北省代表就共同推进区域内产业转型发展达成了共识。三地一致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产业转型的协同性,以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2008年2月,京津冀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备忘书,标志着区域产业转型进入了加速推进阶段。加速推进阶段。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到现在。河北省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书,明确了从6个不同方面全面展开与北京的产业发展对接,这一举措不但加快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优化了该省的经济结构。2015年,为了提高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协同性,国务院出台了专门的规划文件,文件要求各地区应从三个方面逐步展开一体化进程:首先是交通,其次是生态环境保护,最后是产业对接协作。此外,该文件还明确了三个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并为每个区域设定了短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低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产业政策未充分发挥出效用,地区间产业趋同问题严重;三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未能汇聚各自的发展力量,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市场尚未充分发挥出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严重的政府保护主义。基于此,京津冀三地应不断寻求更加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因为各自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所以,北京和天津对周边地区优秀生产资源的吸取能力较强,这无疑会制约河北的发展。另外,北京和天津在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本市区域内的产业优势资源配置,对周边地区的积极辐射影响较小。

独立与竞争并存。受到京津冀区域整体对局部经济发展带动效应不显著的影响,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分工比较模糊,产业趋同问题较严重。此外,双核聚集的问题也有日益加剧迹象,特别是在北京和天津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高科技与生产服务业产业链之后,河北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无疑会制约联动机制的形成。所以,河北应先做好产业调整,从而为与京津地区产业对接奠定基础。当前,工业仍然是京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在各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较高,虽然北京和天津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河北各市的服务业产值在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换句话说,河北的支柱产业是工业,但由于各城市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所以导致了省内产业重叠问题严重,社会生产资源浪费。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基本上是通过拼接的方式来协调不同城市产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产业链发展模式。

产业同构与断裂并存。第一,虽然北京和天津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它们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同区域之间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资源流通渠道,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导致京津与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天壤之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区域内没有建立起高效协同的产业链。因为北京和天津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产业链,所以,它们与周边城市合作分工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区域间缺乏协调意识,市场推动机制不健全。对于任何城市来说,经济都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一个地区只有建立起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要素与产权市场,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北京和天津是我国最大的央企聚集地,而河北省内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央企对河北各市的经济发展带动能力比较有限。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很难获得与央企竞争的资格,自然也就无法参与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来。

环境约束下京津冀产业转型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转变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市率先启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将纺织以及钢铁行业与保定等城市进行了对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北京是京津冀的核心,其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服务业;天津地理位置优越,又有“一带一路”自贸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远洋航运业以及现代物流业,此外,天津还应提高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层次,延伸产业链。河北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同时也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应该以此为依托打造现代农业,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一体化的过程中,北京和天津应尽量将区内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向河北转移,这样既可以减轻各自公共资源不足的压力,也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借助资源互补与产业联动,京津一方面可以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建立产业协作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区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北京和天津应集中精力建设高技术产业企业的总部与研发中心,将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向河北转移。举例来说,北京的移动通讯产业发展水平非常高,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借助延伸产业链条,可以建立不同产业链环节间的联动机制,将原本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而河北则应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制造生产工艺,关闭严重污染企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度。考虑到河北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笔者认为其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园的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并将生态园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保障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应首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区域之间人才引进、发展合作以及资源流通过程的利益分配方式,借助京津冀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区内社会生产资源配置,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的发展竞争力。协调各方利益。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京津冀必须在一体化的同时明确利益分配机制。较之珠江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当前的利益分配属于行政主导,而不是市场主导,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无疑会加剧各区在税收转移问题上的冲突。笔者建议京津冀应建立统一的税收标准,重构税务核算与征收平台。

完善资源开发利用保障制度。首先,做好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管负责开发的企业是小企业,还是大中企业,都需要核算生态成本,如果成本水平超出了预设的标准,则必须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应责令其关闭。其次,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产業转型协调发展过程中,京津冀一定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搭建产业结构优化跳板。京津冀地区在一体化过程中应搭建产业结构优化的跳板,以资本为工具、以人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河北应把握机会,建立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但可以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的产业转型协同效率,还可以提高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现阶段,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都是优先的发展选择,当然,在定位重点产业时要综合考虑与分析区内的资源优势分布特点及要素流动效率。

参考文献:

1.卢伟.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若干思考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28)

2.郑少春.论资源环境约束和福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0)

3.吉宏,胡星.践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均衡:环境约束与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2)

4.卢伟.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若干思考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11)

5.赵明辉.试论环境约束下的居民消费及其空间拓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5)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协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