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07-28郭飞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互联网+

郭飞军

内容摘要:纵观高职院校当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模糊的目标设定、薄弱的师资团队、缺乏系统性的课程规划及实践性的操作,使得其存在很多问题。而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目标的设定和课程体系的规划,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来实现新时代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针对当前问题的良策。

关键词:互联网+ 跨境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呈现上升态势。跨境网上购物在新兴市场下兴起,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消费者可以购买到在当地商店很难购买到的产品。其中,价格实惠的进口产品尤其受到欢迎。在许多情况下,购物的选择是在其他国家或交易市场,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Tmall.com、我国的B2C网站、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主办的网站。据全球咨询公司埃森哲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研究机构AliResearch的报告显示,这种日益流行的网上购物,将会导致消费者到互联网上直接购买产品,而其未来五年内有望达到27.4%的年复合增长率。2014年,根据埃森哲公司的判断, 全球B2C电商规模将与拉丁美洲一年的总体消费划上等号。全球B2C市场将年均增幅达15%,有望于2020年突破3万亿美元。其中,跨境购物者人数的变化,是体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显性直观因素。根据埃森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4年跨境购物者已超过了300(百万),并将于2020年突破900(百万)大关。预测到2020年,跨境B2C的购物者占所有在线购物者中的份额也由原来的23.5%飙升到44.60%,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1.1%。根据增长态势,到2020年,接近一半的网民会选择跨境消费,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面临经济衰退的全球贸易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新课题,是我国贸易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举措。亚太地区目前占据着全球发展最有利的市场位置,而我国的网民数量居全球首位。截至2015年,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经高达6.68亿,网络购物人数突破3亿,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21000亿美元,其中跨境B2C电商购物者超过了网民总数的一半,据此证明了我国在全球跨境电子贸易中做出了巨大的消费贡献,市场潜力位居全球首位。在我国,跨境电子购物的最大人群是城市的中产阶级。国外优质商品对于这些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中产阶级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因此这一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根据埃森哲发布的预测数据,2020年的我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电商市场。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动,其在国家消费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天猫国际”,作为我国最大的跨国购物平台,看到了来自全国的富裕的年轻一代的强烈需求。2016年,天猫在全球整体交易的一年里强劲增长,我国消费者跨境购物连年飙升,活跃度已经超过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全球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4500个国际品牌在天猫销售贸易。在天猫全球峰会举行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议程中,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Daniel谈到未来“无国界的电子商务”这一概念,他表示“无国界的电子商务”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打掉贸易壁垒,使得小型和中型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全球贸易。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不应求。无论是立足世界还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承载着“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在跨境贸易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会继续增加。“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和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新发动机”引起的巨大“引力波”,它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贸易的世界化往来,企业的发展急需人力资本的支持,为实现“互联网+外贸”的全球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缺口较大。跨境电子商务相比传统贸易而言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巨大的缺口,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就全国范围而言,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不在少数,但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经营实践存在严重的脫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造成了人才供求的不对等,也造成了目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的人才短板现象。三是人才流失严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业务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人才招聘竞争激烈,一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难以获得优质人才,甚至面临中、高级人才的流失。

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外语水平高、电商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积累丰富,对境外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消费偏好都较为熟悉,并且能运用各种网络营销工具与技巧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纵性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综合性人才。跨境电商专业与传统专业相比对于外语的要求更高,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使得精通外语的信息技术类人才更为抢手,人才需求亦与日剧增。大学外语专业发展相对较好,但是缺乏对这一专业学生的其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学或学院没有专门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或课程,只是简单地加入到某门课程中,或者是简单叠加,并没有意识到英语和跨境电子商务英语的本质区别。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为适应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而设定的培养目标,对于学生的市场调查、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但就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作为跨境文化交流中的薄弱环节亟待提高。长此以往,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导致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只具备其中一种能力而缺乏既具有实践操作经验又能够进行深刻理论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效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内容存在难度、梯度设置不合理、关联性差、前后脱节等问题。一方面学生学的“多而杂”,另一方面老师教得“累而乏”。学生往往学习了很多看似相关却又无用的课程,而不知自己实际的需求。同时,跨境电子商务教材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权威教材少,给知识传授环节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每个学校的教材选择来源不一,考核机制不一,学生学习评价不一,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跟进机制。

实践性教学被忽视。跨境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教学的程度有待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效果还未明显显现。一方面企业对于高素质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急切需求,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无法输送到企业,滞后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两者的矛盾和错位,对于现代跨境电子贸易自身的发展就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人才一直是产业持续提升的关键和动力。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使得人才的培养只停留在了理论知识的构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相较于理论的学习,校内外实践环节更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内实践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一些软件平台来实现,但是这些平台的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矛盾和分歧,而学生为了达到实践的目的又要精通各个平台的操作,这于他们而言事倍功半。校外的实践基地还大多处于不完备的阶段,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在人才智力支持方面,企业也往往缺乏有经验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支持,无法探讨跨境电子商务深层次的内容,使得校企合作止于形式。

师资力量薄弱。师资质量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目前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很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经验的缺乏,导致在上课传授的过程中内容过于理论化,一些培训内容与实践需求严重脱节。专任师资的缺乏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此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会选择安排与其相近的英语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术业有专攻,英语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固然重要,却无法满足学生对电子商务类课程的需求,“双重功力”缺乏。而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而言,尚未拥有能培训跨境电子商务中高级人才的专业教师队伍。

完善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首要步骤是进行需求分析和预测,从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入手,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明确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有重点、有亮点。学校、企业及其有关的电子商务专家可以组成一个调研小组,深入到一线进行考察,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市场、企业内部,去调研不同层次的不同人才需求,从而来确定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就会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和企业接轨,解决企业和学校两难的窘境。

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学生是否能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技能意义重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首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案,明确学生需要的能力建设。其次,由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水平较低,各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使得跨文化的交流更加艰难,对此学校可以以核心专业领域为中心,增设相关文化课程,提高其政治、经济文化类的素养,优选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礼仪、跨境商务沟通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用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再次,利用应用类课程开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强化经济全球化有关理论的教学环节,适当引进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案例,更好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市场变化而产生的市场分析与判断能力。

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教师能力是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而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领路人”工作。一是引进来,引进优秀师资力量,注入新血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大学、企业、其它社会教育机构开展交流,外聘校外在跨境电子商业方面的骨干人才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二是走出去,锻炼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外派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到整个市场的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去,使得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融入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更能突出重点,因材施教。三是内外融合,注重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内部交流和对话。无论是人才的培育还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线的教师最具发言权,学校应当适当组织学校内部的教学交流活动与科研交流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出谋划策。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本身就是衡量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亦复如是。如果只是传授纯粹的课堂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培养出当今市场所需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当前,造成学校和企业“两大难”的主要症结也就是实践和理论的脱轨,学校和企业的脱节。对此,务必要增强当前高职院校在跨境电商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性能。一方面,通过在校内,打造“校中企”,引入“教学工厂”来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企业的环境来打造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情景,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和气氛,此举成为连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帮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积累跨境平台实践操作经验,减少上岗前的技能培训时间,实现双赢。而对于某些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参加校外企业实践的学校而言,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绝好优势,结合合作企业提供的各类资源条件,开展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分角色参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打造“企中校”以“实习就业一体化”创新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改造。學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要为其提供集合实习与就业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融合。譬如,“企业订单式培养”经过实践证明就是一个成功的方式,其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环境的交互作用,无论是通过派专任教师下企业还是让企业员工进校园都是切实可行的方式。同时,由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以及应变创新能力等等,而这些往往又是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所欠缺的能力。学校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特定的教学环节,充分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开设各类素质教育的选修课和“第二课堂”,以及开展多种形式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在跨境电子贸易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

抓住“互联网+”契机,推进创新创业。“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的网络创业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时机,但是目前的发展模式导致学生网络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引导,“双创”在高职院校中不被重视,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仍然需要以培养跨境电子商务能力为前提,以突破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制度约束为重点,结合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因企要求,因岗制定”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企业最初的要求,还能创造出其它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产生“1+1大于2”的效果。除了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实验室、培训中心、研究技能中心以外,“众创空间”作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贴切学生生活、针对学生需要的全方位的众创平台,应当被开发建立,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投入其中,充分实现产-教-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刘维林.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研究[C].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6

2.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

3.李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4.刘娟.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

5.连远强.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互联网+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