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耦合: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7-07-28张丽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张丽芳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教学做”耦合的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框架下探讨三级实训模块体系及其课程设置问题,并结合某高职院校实施该模式效果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有效推进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学做”耦合 跨境电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跨境电商发展与人才需求

第一,成为外贸增长龙头。阿里研究院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约37.6%。这份报告同时显示,尽管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中国跨境电商增速亦有所下降,但增速仍大幅高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电商渗透率持续增长。跨境电商有望成为对冲出口增速放缓的利器,是中国外贸多种业态中最大的亮点,也是引领外贸增长的龙头,对外贸稳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跨境电商的规模急剧增长,对于跨境电商人才数量需求亦不断增多。同时,跨境电商正逐渐成为外贸的龙头业态,各项业务的开展需要有更科学、规范、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支撑,这对于跨境电商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

第二,规模效应。《报告》显示,从交易模式来说,2016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模式跨境B2B交易占比90.7%,跨境B2C交易占比9.3%。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在中国的跨境电商中,B2B已经成为重点。这也预示着中国跨境电商的主流将会是进一步的规模效应——大平台、大用户、大订单、大物流。这一特征表明,尽管C端跨境网店的开设对于跨境电商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这已无法适应当下B端占主流的趋势,从业者特别是在校学生应该进入企业、深入B端一线工作,切身实践和掌握当下跨境电商知识。

第三,个性需求。跨境电商具有渠道扁平化优势,它缩短了传统的供应链环节,使外贸企业直接面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有助于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跨境电商交易为中国企业探索国际市场提供了先行先试渠道,从而避免批量生产所导致的新品积压等风险。国内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消费需求的不断个性化和多样化态势,使得原本一般进口的大众品牌和大批量产品无法满足需求,从而逐渐催生了跨境电商小批量、多品类、多批次的特征,今后跨境电商将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优质化服务是发展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跨境电商要尤其关注市场挖掘,做好市场分类并寻找能够提供价值的利基市场。这就要求跨境电商的从业人员要做到“一只眼睛盯理论,一只眼睛盯市场”,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

“教学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教学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理

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技能掌握同等重要。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适应职业要求的基本技能和规划发展的根本潜力。从整体的教学模式而言,高职教育体系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职业教育体系这三种教学方式表现出明显脱节症状,即理论与实践聯系不足,实践与实习联系不足,其中实践教学独立于其它两个教学系统之外运行,使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习不能完全地融合为一体。

基于此,本文构建高职院校“教学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学做合一”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岗位技能,以实践为核心,联结“教”与“学”,让三者彼此耦合,形成螺旋发展。通过“教学做”耦合模式,带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教学做”耦合模式的提出,解决了高职教学三种方式脱节问题,使其紧密地衔接在一起。本文通过模块化思路加以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教学做”耦合模式中,以实训为中心,将课程设计按照层级递进关系划分成模块,使理论、实训、实践融为一体,并使这些分开的部分通过实训核心有机串联,最终形成完整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做”耦合模块设计中,要保证重心不偏移,保持各分部的协调关系,使各教学环节始终能围绕实训这一中心。从表层次分析“教学做”耦合教学模式,“教”与“学”协同“做”,教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学的主体是学生,做的主体由三方共同完成。从深层次分析“教学做”耦合教学模式,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实际能力的提升,逐步淡化教师作为传统教育的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使教的效率与学的效率同时大幅提升。

(二)三级实训模块体系

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职业发展要求下,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职业成长。故本文构建的“教学做”耦合教学模式在跨境电商人才中的应用,进一步用三级实训模块体系演示,具体如图2所示。

从基础理论学习后的一级实训模式开始,到阶段性实践再到最后的整体项目实践,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存在共性,又有非常鲜明的个性。首先,一级实训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可以在学校内完成,这也是“教学做”耦合从始至终以实训为核心教学目标的体现。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不便于校外实践的环节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进行,比如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等。其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跨境商务的基础知识与运作方式,研究性教学法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性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对跨境电商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二级实训可校内与校外结合,企业可在此阶段参与对学生的培养,二级实训阶段可以称之为过渡阶段,为学生的三级实训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三级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具体项目实践,是检验学生前两个阶段学习成果与发现之前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时期。这一阶段中,“教”的任务更多地由第三方承接,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完成人才储备与选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一级实训与二级实训的问题会在三级实训中集中爆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不同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方面为适应企业需求而做出适当调整是必然的,因“教学做”耦合的初衷就是以实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极为快速,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可能会与外部环境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依据实训结果进行总结、完善与调整,是三级实训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三级实训”模块下的跨境电商课程设计

“教学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三级实训模式设置跨境电商课程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便于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授课模式,以项目活动为导向,驱动教学任务的分级执行。校内教学与实训展开的同时,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做”各块耦合,以目的驱动教学任务。三级实训模式的有效开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高度融合,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体而言,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教学做”耦合教学模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让课程设计与职业能力高度匹配,具体如表1所示。许多业务流程仅凭借理论知识学习与有限的实训操作是完全达不到职业胜任需求的,从三级实训模块而言,在学习与实训每个环节贯彻“教学做”耦合教学方法,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基于上述分析,三级实训模块下的跨境电商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级实训中针对无法有效进行校内及校外实践的,用案例教学法与研究性教学法进行有效补充。案例教学法不赘述,其主要运用典型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与研究性教学相对的是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应用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研究性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使之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使思想创新转变为实践创新。研究性教学法与“教学做”培养模式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合理选择符合经济发展环境、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分析:基于某高职院校的案例考察

(一)案例介绍

某校建有7个学院,设置27个高职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生7459人,成人教育类学生789人。现有教职工42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6人。

该校所在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尤其是跨境电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而人才空缺亦愈加明显。“服务决定地位”,如何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是该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该校自2013年开始从事跨境电商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摸索出一套学校资源跟得上、社会市场有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即“教学做”耦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校多方整合资源,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与用人单位评价高。

(二)学生评价

“教学做”耦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培养2014届、2015届和2016届学生。本研究共对相关学生发放问卷833份,涉及电子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回收541份,有效问卷487份,其中442位毕业生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工作。

从表3可以看出,历届毕业生对于该校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评价逐年提高,尤其是接受3年该模式教学的2016届毕业生满意度最高,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和学生长期接受学习的综合成效。可以看出,尽管校内外教师的满意度相近,但是实践教学比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更高,表明不同领域的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长给予较好的指导,但是业界实操学习则能够为学生带去其认为更为受用的技能。这也对“教学做“耦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课堂教学应更好的帮助学生转化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最后,从收入水平看出,该培养模式未给毕业生带去较高的初次入职收入,但是稳定的就业状态和较高的专业职业能力,为其带来了高于一般毕业生的待遇涨幅。

(三)用人单位评价

本研究亦对该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供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62份,收回124份,有效问卷113份,调研企业均涉及跨境电子商务业务。

鉴于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相对分散,用人单位评价的纵向对比缺乏依据,故本节只对数据做面上分析(见表4)。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高,尤其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两个项目拥有高评价,表明在学校“教学做“耦合跨境电商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并受到业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朱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J].现代商业,2014(18)

2.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2)

3.张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人才“X+1”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4.李婕.跨境电商“跨”出外贸新步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24

5.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