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2017-07-28俞超任阳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

俞超+任阳军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省际商贸流通业效率,并借助空间Durbin模型分析区域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省际区域商贸流通业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与直接效应呈现出相同的影响方向,不同解释变量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作用的显著性不同。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超效率DEA 空间Durbin模型 商贸流通业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在促进工农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推动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阶段,经济形态的加速演变使得商贸流通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如何提高商贸流通业效率,促进商贸流通业稳定发展,是我国商贸流通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商贸流通业效率研究现状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关系到区域的科学发展,其投入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区域现代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梳理目前有关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聚焦在各省市商贸流通业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基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如周科(2015)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国内不同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研究;陈宇峰、章武滨(2015)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全国29个省份商贸流通业效率,并分析其演进趋势及商贸流通业演进的影响因素;此外,一些学者采用其它方法,如俞彤晖(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广东省1998-2012年流通效率演进趋势;张小龙(2015)运用面板回归测算我国商贸流通上市企业投融资效率。

综上,目前对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研究中假定个体间相互独立,并没有考虑区域间的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导致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分析结论不够科学、完整。因此,本文在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我国各省市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测算各省域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对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模型建立

(一)超效率DEA模型

目前测算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模型较多借助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但在传统DEA模型中,如果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则不能对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区分。Anderson、Petersen(1993)提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能对多个处于前沿面的决策单元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排序。因此,本文选择超效率DEA模型,借助MYDEA软件测度各省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不再赘述。

(二)空间Durbin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常被用来检验空间相关性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空间Durbin模型则同时考虑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其表达式为:

上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的向量,X为解释变量的矩阵,W为空间权重矩阵,ρ为空间回归系数,β表示X对Y的影响,WX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滞后项,WY为空间距离对空间行为的作用,ε为随机扰动项。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测算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关键在于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从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来考虑投入指标,故相应选取商贸流通业的职工人数和行业资本存量,具体可分解为交通职工人数、贸易职工人数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资本存量、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资本存量。同时,考虑到商贸流通业自身的特点,将公路运输线路长度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公路货物周转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分别统计2007-2014年我国29個省市商贸流通业的投入产出数据,甘肃、青海部分年份数据严重缺失,略去,其余省份少量数据缺失采用均值或线性插值法填补。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对区域划分将按照“十一五”区域发展政策中的划分规则,用八大经济区替代以往的东、中、西部地区。

商贸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

通过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7-2014年我国29个省市商贸流通业效率(限于篇幅,省略)。样本期间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均值为0.861,2014年达到0.940,年均增长14.5%,总体而言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由表1可知,八大经济区的商贸流通业效率总体均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区域间效率均值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在地理位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商贸流通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整体商贸流通业效率较高。东北地区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针对性日益增强,给本地商贸流通业调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宏观环境,其商贸流通业效率不断提高。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凭借自身在拉动消费、引进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其商贸流通业发展不断加快。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发展模式粗放、流通网络体系不健全、流通人才缺乏等问题。

样本期间大部分省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幅度较大,其中,浙江、山东、安徽、北京上升明显,增幅分别为32.5%、31.4%、29.2%、27.5%。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历年商贸流通业效率均超过1,占到所考察省份的24.1%,说明这些省市商贸流通业整体DEA有效,而绝大部分省份(25个)的商贸流通业效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宁夏、西藏的商贸流通业效率均值不足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需要根据自身商贸流通业发展特点,注重地区商贸流通业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

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部分将运用固定效应的空间Dubin模型测算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本文结合以往有關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选取的各解释变量如下:third代表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占GDP比值得到;market为樊纲所做的市场化指数;gov代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用地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表示;open表示对外开放水平,用进出口占GDP比重得到;urban表示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比重代表;capital代表行业资本存量。

由表2空间Durbin模型回归分析可知,空间自回归系数ρ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我国省级区域商贸流通业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从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行业资本存量对商贸流通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且原始变量和滞后变量的R2都大于0.900,似然比都大于400,表明空间Durbin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较好。

为了解决空间Durbin模型回归系数不能完全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这一问题,需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空间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测度。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对商贸流通业效率有正面影响,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市场化指数有利于商贸流通效率提升,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条件越成熟,流通效率相对越高。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都能显著促进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且通过5%、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商贸流通业则越发达。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和行业资本存量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显著的负效应,这可能由于政府基层工作效率较低,造成资金补助的严重浪费,或者可能由于投入过度导致资本的利用率较低。

另一方面,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对商贸流通业效率的影响与直接效应呈现相同的影响方向,产业结构与行业资本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呈现出相同的极显著水平,这说明增加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在直接效应中通过1%显著性检验,呈现出一种极显著状态,而在间接效应中通过5%显著性检验,城市化水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在直接效应中通过5%显著性检验,而在间接效应中通过10%显著性检验,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的带动作用显著大于对其他地区的带动效果。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历年均值为0.861,整体水平较高,但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八大综合经济区商贸流通业效率差异明显,东部沿海效率最高,最低的是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通过空间Durbin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空间自回归系数 为0.25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际区域商贸流通业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从直接效应分析各解释变量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效率有正面促进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行业资本存量有负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与直接效应表现出相同的影响方向,但是却有不同的显著性水平。

“十三五”时期是引导和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商贸流通业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当地商贸流通业发展;商贸流通欠发达地区需凭借自身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在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积极承接高水平地区的“扩散效应”,充分利用商贸流通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各省区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状况,结合本文对商贸流通业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考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环境因素对商贸流通业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提升本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科.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超效率DEA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2.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研究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3.房伟标.基于DEA模型的商贸流通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4.刘玉玲.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测算及演进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 (14)

5.俞彤晖.广东省流通效率演进趋势及现状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 (5)

6.张小龙.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投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 (26)

7.LeSage J, Pace R K.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M]. New York: CRC Press,2009

8.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 (12)

9.赵锋.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俞超(1982-),男,安徽芜湖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

任阳军(1991-),男,安徽合肥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商贸流通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空间溢出效应
多维度城镇化视角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水土匹配、空间效应及区域农业经济增长
我国省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