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不“挨骂”,先要做强人文社会科学(纵横)

2017-07-27张树华

环球时报 2017-07-27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智库

张树华

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外交、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当前,国际上政治思潮激荡,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在经济下行和国际难民潮等压力下,国际政治失序,西方世界产生裂痕,国际间思想冲突、舆论对抗不断。另一方面,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新理念,稳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成就、中国之道犹如耀眼明星愈发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目光。

勇于参与世界对话和国际较量

“世界之乱、中国之治”为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成就、中国价值、中国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国际条件。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是需要冲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西方话语霸权和重围;其次是将会遭遇当下愈发焦虑恐慌的西方世界的抵制和诋毁;最后是中国需要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在思想精神文化和战略思维等方面修炼提升。

当今世界大变局下,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制度、价值观和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在各种衡量标准中,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认识和精心谋划社会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社科“走出去”,变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社科工作者应该回应这种时代要求,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出发点,不再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在做到守正创新之前,客观认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是个基本的起点。

人文社科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社科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不明、不高、不强、不足、不够、不全、不良、不实”等“八大不足”,以及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两大缺憾”,结果是服务党和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发挥不够。

中国称得上是文科大国,队伍人数、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排在前列,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同文艺等一些领域类似,我们文科也面临有高原、无高峰的窘境。即便有不多的高原,也经常是沟壑纵横、坑坑洼洼。更多的还是平地、沼泽,甚至废品、垃圾泡沫遮眼、有毒有害产品不时显现。不仅如此,高校文科还沾染了“大干快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砸大钱、争项目、抢人才、上人马、说大话、讲空话等现象多有出现,更阻碍了社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作为社科领域最近几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载体,智库建设正在中国形成热潮。这轮“智库热”虽在总体上增强了社科领域的思想深度以及社科学者建言献策的广度,但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仍有差距,问题不少。比如“智库热”背后却是有用成果短缺,造成“库多智少”、治理赤字、政策透支。热衷于搭台子、挂牌子、拉场子、铺摊子,而忽视智库自身建设和内功修炼。再如智库研究脱离实际、坐而论道,“好看但不中用”。又如重虚名、轻本源。单纯追求所谓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影响力,忽视为民立言、为政府献策之根本。

可以说,这些年国内文科知识生产和学术活动在表面光鲜和热闹的背后不乏“黑洞”和泡沫:理论探索落后于实践创新,科研创新落后于政治和政策,学术研究落后于鲜活的生活。

为此,文科建设尤其要强调质量为先,社会科学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补短板、调结构继而提质增效,以提高学术原创力、影响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加强领导与尊重社会科学科研规律的关系,强化制度建设与解放科研生产力的关系,加强硬性管理与方向引导、评价激励的关系,以及强化门槛性约束与转向高质量引领的关系。

做强自身才能在国际上讲得出传得开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破除对西式政治模式的迷思,解决“挨骂”问题,是以哲学社科学为代表的理论界肩负的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智慧和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此,我们需要:

第一,结合世界政治和学术格局的变化,规划好对外学术交流的路线图。当前,国际上对中国发展及其经验有着浓厚兴趣,这是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良好时机。这需要社科工作者提炼总结好中国道路的一般性经验,同时又要分门别类,归纳经济、政治、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的好做法。

要善于顺势而为、另辟蹊径、重点突破。既要敢于占领世界社会科学制高点,敢于在关键问题上与强手过招;又可以像中国革命那样,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把重点放在周边和亚非拉等广大地区,比如做好俄罗斯和中亚等近邻国家的工作,创出一片学术外交的新天地。

第二,“内引外联”,争取一些有益的国际性学会、学科研究会落户中国。同时也要以我为主,努力创办几个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第三,“借船出海”,巧妙发挥海外中国学家的作用。要善于影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联络国际顶尖的“中国通”或意见领袖。设立世界性的学术交流基金,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桥梁。设立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荣誉奖励制度。积极利用外脑、外嘴、外力,增强中国研究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第四,扩大和做好来华留学生的工作。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有前途、有背景的人员来华学习、进修和培训。组建“来华留学国际联合会”,加强对回国后留学中国学生的联系,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国际力量。

第五,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智库既要研究和宣传中国道路,也要敢于研究或评价他国;要具有全球视野,善于提出中国方案,为解决国际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我们哲学社科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抓质量的阶段,相信未来将会出现更多人才和精品。面对300多年来形成的西方文化强势和舆论霸权,中国理论界走向世界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伴随这一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必将大放异彩,世界文化也将变得多姿多彩。▲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智库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人文社科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