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需求下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07-27唐朝晖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媒体融合创新创业

唐朝晖

湖南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湖南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较全面论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为适应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明确指出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素养为中心,突出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与途径,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媒体融合;创新创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改革艰巨。湖南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之一,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该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在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技术、移动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对人才新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清晰明确

本专业一直按照 “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素养为中心,适应多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新需求为目标的一体两翼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改革”原则,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学生的“文学基础、传播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一个能够适应文学新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区域性商科文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在同类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其改革成果对同类型高校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并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一体,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两翼分别指媒体融合下的传播手段与现实需要的创新创业素养。本专业始终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媒体融合下的传播手段,不仅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极大的推动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革新与应用领域,因而提高学生适应媒体融合的能力,成为更好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重要内容。汉语言文学与媒体的高度融合,在文字处理与信息传输、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具体建设途径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湖南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构建适应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与要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一)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本专业以建立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队伍”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适应多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服务行业的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校内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突出学科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本专业依托“湖南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湖南省哲学社會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商文化研究基地”和省级教学改革平台“长沙晚报现代传媒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等平台,通过多种方式的产校融合,增强专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高效培养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努力缩短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湖南商学院商科特色,采用与行业精英、用人单位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方式,加强以语言能力与新媒体创作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科学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前4个学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汇报、现场讨论与书面作业等方式,每个学期开设《专业经典阅读与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人生规划进行适合自己的专业分方向选择,以5—8个人为小组配备专业导师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将所有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建立校内外互动、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机制;以媒体融合下的语言能力训练教学为突破口,广泛引入小组讨论、读书报告、专题写作与讨论等形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情境教学法。

(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汉语言专业是传统学科,但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据此,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聘请行业精英共同承担《文学与数字传播》等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好“三个结合”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与校外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的结合、实践教学项目与人才培养能力的结合。

2010年由湘潭晓霞山文艺村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013年获国家财政部立项资助150万元建设传媒综合实践教学基地,2014年建立了“长沙晚报现代传媒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本专业成立开始。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体系科学严密,效果显著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紧密结合媒体融合与创新创业要求,不断深化、优化课程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按照一体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以课程支撑能力,形成模块化的专业知识结构。

第1模块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公共模块,是本专业的知识基础,一般在前两年内完成教学;第2、3模块是专业基础模块,构建语言、文学与写作等课程群,以形成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语言功底,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第4模块是专业方向课,从新闻传播、办公文秘、文化创意等方向设定不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专业融合核心课程;第5模块是本专业创新创业强化课程,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及相关专业综合技能。在实施中,尝试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来选择模块的组成结构。

其中第4模块中的“商业文学、湘商文学与文化”方向,是湖南商学院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它立足商业文学与湘商特色,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学与湖湘文化特色课程,推动汉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二)教学资源建设:围绕课程整合与建设目标,建成集纸质和电子、静态和动态的图书、网络、自媒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 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等优秀教材。 为了体现湖南商学院学院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定位于填补空白的教材建设,以商业文学为重点,开发新教材,走出一条特色湘商教材建设之路。建设期间,将编撰《湘商文学史》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教材。

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制开发课件,大力推进电子教材建设以适应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需要,以专项形式资助,确保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专业所有必修课实现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充分落实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将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1)紧密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以“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原则,深入推进“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用2年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平台课及专业基础平台课,为学生构筑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体现重基础;用1年的时间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并与专业技能需要和岗位职业需要紧密联系,体现宽口径;用1年的时间学习新闻传播与公关文秘等素质拓展课与实践类课程,突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把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落实在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别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应该适当削减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

二是通过创新性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创新活动。从培养时间来看,从大一第一学期到大四第八学期,连续不间断地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

三是强化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根据其相关性,循序渐进地安排实施。

四是探索四年连贯,三级推进论文写作模式。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四年的专题阅读与写作培训,即大一、大二《经典阅读与写作》小论文——大三学年论文——大四毕业论文三级实践训练程序,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在选修课的考查中以小論文为主,初步训练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论文的能力。在大学三年级重点抓学生的学年论文训练。大学四年级进入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每年编辑出版一本学生优秀论文选集。

根据学科的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及行业需求,开设相对应的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比重,体现一专多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形成商业文学、湘商文化特色教学,服务地方发展。

将专业基础课程与湘商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汉语言文学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引导教师将商业文学、湘商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活动之中。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本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将专业基础课与湘商文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开设与湘商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如《湘商文学史》,形成区域文化特色教学。

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岗位技能和社会满意程度显著提高,实现学校教育、学生能力与岗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坚持服务社会宗旨,多层次,多渠道的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扩大开放办学力度,为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3(12).

[2]向彪.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10(8).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媒体融合创新创业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